首页 理论教育 先秦时期浙江的水利设施

先秦时期浙江的水利设施

更新时间:2025-01-1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时期的浙江水利发展平稳。但两浙地区有文献记载的水利设施还是多出现在春秋时期,《越绝书》记载有许多越国时期建造的水利设施名称:“蛇门外塘”、“洋中塘”、“筑塘北山”、“富中大塘”、“练塘”、“石塘”、“吴塘”等,其中记载最多的“塘”,即为人工构筑的堤坝。[40]当时的越国对水利建设已经相当重视,并将其视作保障民生、安定国家的重要保障。

历史时期的浙江水利发展平稳。传说早在大禹时期,就在会稽一带治理水利,并引导百姓安居乐业、从事耕稼,《剡录》记载“禹凿了溪,人方宅土”[37]。但两浙地区有文献记载的水利设施还是多出现在春秋时期,《越绝书》记载有许多越国时期建造的水利设施名称:“蛇门外塘”、“洋中塘”、“筑塘北山”、“富中大塘”、“练塘”、“石塘”、“吴塘”等,其中记载最多的“塘”,即为人工构筑的堤坝。按照《说文》,塘即“堤也,从土,唐声”[38],“塘”即是堤坝。《释文韵略》也说:塘,“偃猪也”[39],偃是指堰堤,猪即瀦,指的是储水的“水塘”。《经典释文》引《尚书大传》说:“停水曰猪”,可见《释文韵略》直接将“塘”解释为阻水的堰坝是与其早期词义相近的。“塘”的早期含义即是拦水坝,所谓“池塘”之类的词义则是后起的延伸之义。《越绝书》所记载的“塘”,大约都是堤坝作用,有些用以“停水”、储水作用,如“练塘”:“勾践时采钖山为炭,称‘炭聚’,载从炭渎至练塘,各因事名之。”有些用以阻水、防洪,“石塘者,越所害军船也。塘广六十五步,长三百五十三步”,即是指用以储水的堤防,储水以用来训练水军;“筑塘北山者,吴王不审名冢也,去县二十里”——这是用以陵墓区外围的防洪。更多的则是用作农田水利的防洪、防海潮作用:“蛇门外塘,波洋中世子塘者,故曰王世子,造以为田”;“苦竹城者,勾践伐吴还,封范蠡子也……因为民治田,塘长千五百三十三步”。其中,又以富中大塘为著名:“富中大塘者,勾践治以为义田,为肥饶,谓之富中。”[40]当时的越国对水利建设已经相当重视,并将其视作保障民生、安定国家的重要保障。《越绝书》记载大夫计倪对越王勾践建议,省赋敛,劝农桑,兴水利,“以备四方”:“人之生无几,必先忧积蓄,以备妖祥……王其审之。必先省赋敛,劝农桑。饥馑在问,或水或塘。因熟积以备四方。”[41]当时在吴国、越国的管辖地区,兴修了许多水利设施,如在浙西区域,有许多被称为蠡塘、胥塘的水利设施,相传都是范蠡、伍子胥所创建,这些为数众多的早期水利设施,为春秋战国吴越时期的农田灌溉、抗旱防涝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使得越国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了水利作为保障,也促进了该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