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期的居住地周围已经普遍具有高质量的驳岸、护岸设施。绍兴杨汛桥寺前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属于马家浜文化的早期遗存,距今有6000余年[23]。该遗址除了发现成排木构建筑遗址,其建筑遗址外围并有护寨性质的“围沟”,这些围沟实际上具有后期的护寨壕沟的性质。该“围沟”并有块石垒砌的驳坎,制作非常精细,考古报告说“柱坑外围有堆砌的块石护坡石磡,揭露石磡长11米,以山坡地形蜿蜒曲折,石磡外侧2—3米还有块石垒砌的‘石墙’,形成宽2—3米的‘围沟’。这种类似聚落环濠性质石砌围沟在我省史前考古中还是第一次发现”[24]。虽然如此,但类似的做法在相当时期的史前遗址中还是多有见到,只是没有寺前山遗址那样的制度精细,如长兴江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其围绕遗址建造的壕沟属于马家浜文化晚期,距今也在6000年前后[25]。安吉芝里遗址,属于马家浜—崧泽早期文化时期,其居住址外围即有明显的“环濠”构造:“环濠呈弧形围绕遗址……宽1—2米,沟内无淤泥,陶片丰富。绝大部分墓葬与房屋都位于壕沟内”[26],显然,这种建筑在主要居住区外围、具有明显防护作用的环濠与后期的城壕、寨壕具有相同功能。属于良渚文化的聚落也多有类似环濠发现,如余杭星桥后头山遗址,就发现有明显的聚落环濠遗址,“结合遗址的地理环境,水沟的排水或挡水的功能比较明确”[27]。当时的先民们也已经具有比较充分的集中排水意识,在居住址周围的壕沟既有防洪、防卫功能,也有排水作用。
到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时期,居住址周围的环濠更具规模。据考古报告,已经有相当规模的良渚文化时期城址被发现,“城墙的内外均有河道水系分布,城外水系在西北面、北面、东面水域面积较大”,“已经发现了6个水城门”[28]。虽然良渚古城的发现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考古发现去加以证实,但当时对环壕体系的建设显然已经具有相当的经验积累。(www.xing528.com)
这时期的水利设施已经有精细化倾向,一些重要区段的河岸已经开始加以重点整治,如余杭美人地遗址近年来发现了大批整齐的木构排桩型护岸,这些护岸构造非常精美,即先用截面边长约30毫米的正方形木桩沿岸排列,木桩的临河一侧还用边长约40毫米的大型枋木压脚,形成结构严密、用材有点奢侈的木构驳岸构造。显然,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背景下,能如此费材料、费工时建造护岸构造,显然与周围重要的地面建筑有相当的呼应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