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真空中造一个磁场,然后在磁场中放入一种物质,就会发现,任何一种物质都会使其所占的空间的磁场发生变化。
不同物质所引起的磁场变化是不同的。对于铁,会使磁场强度明显增强,对于铜则会使磁场有所减弱,对于空气会使磁场略有增强。这就是说,物质在磁场中由于受磁场的作用,都会呈现一定的磁性,这种现象称为磁化。
若真空时,某空间的磁场强度为H0,放入物质后,物质因磁化使它所在的空间磁场发生变化,即产生一个附加磁场H′,那么该空间总的磁场强度H应为这两个磁场强度的矢量和,即
H=H0+H′
根据磁化后对磁场的影响,可以把物质分为三大类:
使磁场略有减弱的物质称为抗磁性物质,其B<B0,如铜、银、惰性气体等;
使磁场略有增强的物质称为顺磁性物质,其B>B0,如铝、锰、氧气、空气等;
使磁场明显增强的物质称为铁磁性物质,其B≫B0,如铁、钴、镍等。
显然,物质的磁化是由外加磁场引起的,因此磁化强度M和外加磁场H之间存在下列关系:
M=κH
比例系数κ称物质单位体积磁化率或称磁化系数。磁化率还有另外两种表示法,单位摩尔磁化率和单位质量磁化率。
根据物理学可知,磁感应强度B与磁化强度M及磁场强度H有如下关系:
B=H+M=H+κH=(1+κ)H=μH=μ0μrH
因此,磁导率μ,相对磁导率μr与磁化率κ一样也是表示物质磁化的量。
抗磁性物质的磁化率为负值。抗磁性物质和顺磁性物质磁化率值均很小,铁磁性物质的磁化率很大而且与外加磁场有关。部分物质的磁化系数见表2-3。(www.xing528.com)
表2-3 部分物质的磁化系数
近代物理学证明:在金属结构中,每一个电子都在做循轨运动和自旋运动,磁性就是这些运动产生的。电子的循轨运动可以看成一个闭合的电流,由此产生一个轨道磁矩μL:
μL=mLμB
式中 mL——磁量子数;
μB——玻尔磁子,是轨道磁矩的最小单位。
电子的自旋运动,是电子本身的一个特征,由此产生一个自旋磁矩μs:
μs=2msμB
式中 ms——自旋量子数。
电子磁矩等于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的矢量和。
原子核也有磁性,但很小,约为电子磁矩的,可忽略不计。
理论证明,当原子中的一个电子层已排满,这个电子层磁矩的总矢量和为0。如果一个原子电子层未排满,这时总磁矩就不等于0,原子就呈现磁性。当原子结合成分子时,它们的外层电子磁矩将发生变化,分子的磁矩并不等于各个原子磁矩总和。分子的磁矩是分子内所有的电子的轨道磁矩、自旋磁矩的矢量和。
如果没有外磁场作用,由于热振动,原子或分子的固有磁矩方向是杂乱无章的,所以宏观上物质表现不出磁性。但是如果对物体加上一个外加磁场,物体被磁化后就表现出一定的磁性。对于一个物体,物质被磁化的程度用物体磁矩来表示,它等于物体内部的自旋磁矩,轨道磁矩及附加磁矩的矢量总和(∑μ)。显然,物体的磁矩∑μ与物体的大小、原子数量多少有关,即和物体的几何形状、尺寸有关。因此,宏观上衡量物体的磁性不用∑μ,而是用单位体积的磁矩来表示,单位体积的磁矩即为磁化强度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