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从微观上解释超导电性的宏观规律,一直是物理学的难题,自发现超导电现象后,经过40多年,直到1957年才由巴丁(J.Barden)、库珀(Cooper)、施瑞弗(Scbriffer)三人共同创造了超导微观理论,简称BCS理论。
BCS理论认为,超导电中参与导电的电子是结合成对的,超导电子对不能独立运动。当某一电子受到扰动时,就要涉及到这个电子对的另一个电子,它们的动量和必须是0,这样就使电子不能为晶格所任意散射,只能做有规律的运动,因此就谈不上电阻。电子对中的两个电子相距可能很远,但是密切相连,这只有在低温下才有可能。此时,电子之间的晶格热振动才不会打乱这两个电子之间的关系。
超导电子对的形成机理如下,处于超导态的超导体内的某一个电子e1在正离子附近运动时,会吸引正离子而使这个区域的局部正电荷密度增加,当另一个电子e2在这个增强的场中运动时,就会受到这个场的吸引作用,这就是说e1与e2之间产生了吸引力。如果这个吸引力大于它们之间的库仑力时,这两个电子便结合成对(见图2-6)。
图2-6 超导电子对的形成示意图
但是这种解释是近似的,因为电子之间的作用还受量子规律的限制,它们之间不是经典的库仑力。因此,只有两个自旋方向相反、动量相等的电子才能形成电子对,成为电子对的两个电子相互作用范围为10-4~10-7cm,它随电子平均自由行程的减少而减少,这种相互作用范围大小,称为相关长度ξ,它比晶格中原子间的距离(10-8cm)要大得多。(www.xing528.com)
一个超导电子对的能量比形成它的两个单独正常电子的能量低2Δ,这个降低的能量称为能隙(见图2-7);因此,超导电子对处于更稳定的状态,正常电子则处于能量更高的状态。
图2-7 超导体能隙
能隙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在0K时,2Δ=3.5kT,其值最大。在温度和外加磁场增加时,电子获得能量,能隙减少。当温度和外加磁场强度增加到Tc或Hc时,当电子对获得足够的能量时,就被拆开成为两个独立的正常电子,能隙减少到0,超导体由超导状态变为正常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