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零电阻率
这里介绍著名的持续电流实验,如图2-2所示。将一超导圆环放入磁场中,并冷却到临界温度以下。当磁场突然撤去时,在超导环中产生感应电流,感生电流可以持续好几年而没有观察到电流的衰减。这是一个完全理想的导体,即超导体。该试验证实了超导体具有零电阻的特征。
图2-2 持续电流实验
a)T>Tc在超导环上加磁场 b)T<Tc超导环转变为超导态 c)突然撤去外磁场,超导环中产生持续电流
2.完全抗磁性
1933年迈斯纳发现超导体具有完全抗磁性,这种基本特征也称为迈斯纳效应,这时超导体内的磁感应强度B为0,如图2-3所示。
图2-3 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效应
a)正常态时磁场的分布 b)超导时磁场的分布
如图2-4所示,一个简单的实验如下:
将一长圆柱形超导体表面上,绕一探测线圈,沿样品的轴线加上磁场,于是磁通量突然增加,在线圈中出现瞬时电流,检流计指针正方向转过一个角度α,然后慢慢冷却样品,当温度经过临界温度时,检流计的指针突然出现一个反方向的偏转,偏转角与α相等。在这以后,无论撤去磁场或增加磁场,电流指针都没有丝毫的偏转,根据电磁感应定律,以上试验说明,在样品进入超导态的瞬间,穿过样品的磁通量突然全部排除出去,于是探测线圈上出现了一个与当初加上磁场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瞬时电流。这以后的试验表明,只要样品处于超导态,它始终保持内部的磁场为零,外部磁力线统统排斥之外,超导体是一个理想的抗磁体。
图2-4 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实验示意图(www.xing528.com)
3.临界磁场
超导态不仅和导体的温度有关,还和外磁场的强度有关(见图2-5)。实验表明,如果不断地增加外加磁场强度,则当磁场强度超过某一值时,超导体就从超导态变为正常态,而失去超导电性,此时磁场强度称为临界磁场强度,记作Hc,对一定物质来讲,Hc的值是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的,并有下列近似关系:
式中 Hc—T=0K时的临界磁场强度,即临界磁场的最大值。
图2-5 临界磁场与温度的关系
此外,当通过超导体的电流达到一定数值时,所产生的磁场也可以使超导态破坏,这时电流,称为临界电流Ic,Ic随温度和外加磁场的增加而减少。单位面积承载的Ic称为临界电流密度。
4.同位素效应
超导体的临界温度与同位素的质量有关,若质量越大,则临界温度越低,临界温度与超导元素的同位素质量的二次方成反比,这叫同位素效应:
Tcmα=K
式中 m——同位素质量;
K——常数;
α——大多数超导体如汞、锡、铅约为0.5,个别α→0或α>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