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为什么能导电,可以用金属的自由电子理论来理解。金属的自由电子理论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首先Drude(特鲁德)在1900年提出,后经Lorentz(洛伦兹)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金属导电的经典理论,他们认为金属晶体中自由电子仍然服从经典力学运动定律,后来在1928年Sommerfed(索木菲)提出了量子自由电子理论,他认为自由电子服从量子力学定律,Bloch(布鲁斯)在28年后又提出了金属导电的能带理论。现在,通常都用自由电子和能带理论解释金属导电的本质。
下面用经典自由电子理论来解释。
金属都是由晶体构成的,金属中,正离子按照一定方式排列成各种晶格,从原子中分离的电子,可以在晶格间自由地做无规则运动而成为自由电子。
在没有外加电场时,自由电子总是不断地作无规则的热运动。电子的热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布朗运动,从宏观上看,大量电子在任一运动方向的电子数相同,所以金属中并没有电流通过。
如果在金属导体上加上电场,则每个自由电子都受到与电场方向相反的电场力,从而产生逆着电场方向相反的加速度,于是自由电子将沿着和电场相反的方向、相对晶体的点阵作有规则的运动,即自由电子作相对于金属离子的定向运动,显然电子的这种运动是叠加在杂乱无章的热运动基础上的漂移运动。电子的这种运动就形成了电流。
设导体中电场强度为E,导体中自由电子所受的电场力:
F=-eE
在电场力的作用下,电子除热运动外,都以加速度a作沿电场的相反方向的定向运动,每个电子的加速度为
式中 m——电子的质量。(www.xing528.com)
电子被加速定向运动,直到电子与晶格碰撞,电子定向运动被打断。碰撞后,由于电子的运动是叠加在杂乱无章的热运动基础上的,故电子向各个方向弹射的几率是相等的,因此碰撞后定向运动速率为0。设电子在与离子发生碰撞之间经过的平均时间为τ,则碰撞前定向移动速度由0增加到eEτ/m,故碰撞后的瞬时速度vx=0。
碰撞前的瞬时速度为vx=-eEτ/m,可见,电子在两次碰撞之间的平均定向速度即漂移速度为
设金属单位体积内有n个电子,则电流密度为
与欧姆定律J=γE比较可得
可见,自由电子碰撞间隔的时间τ越长,即电子的自由行程越长,金属的导电性越好。
电子与晶格碰撞导致τ减小,电子与晶格碰撞原因有两个:一是因晶格热振动;二是晶格中由于杂质或晶格缺陷引起的。
以量子论观点,微观的粒子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具有波的性质,所以自由电子在金属内运动是以波的形式行进的。当电子波在热力学0K下、纯净的完美理想金属晶格中像光波在均匀介质中传播一样,电子波在这种理想结构中传播也不会受到阻碍的,纯净的金属电阻趋向于0,这与实验事实相符。金属存在杂质、缺陷,而且晶格有热振动,故电子波在传播中受到杂质、缺陷和晶格热振动等的散射,因此金属有电阻。
上面介绍的都是直流的情况。在交流的情况下,由于导体内产生交变磁场,电流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导体的整体截面上,越接近导体表面,电流密度越大,称为趋肤效应,这实际上相当于减少导电截面,从而导致交流电阻增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