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DRX非工作状态下的连接状态移动性分析

DRX非工作状态下的连接状态移动性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1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预计UE也能满足测量周期内的精度要求,这会对测量周期内UE第1层中需要提供和滤波的测量采样数构成限制。简而言之,当频内测量可用时间等于100%时,标准要求UE具备测量8个频内蜂窝的能力。

在RRC_Connected状态下,UE连续搜索和测量频内蜂窝,如果满足特定条件,UE还可能搜索和测量频间和RAT间蜂窝,包括测量间隔序列的配置(如果UE需要的话)。RRC规范中定义了周期性和事件触发两种机制,来为E-UTRA网络提供测量结果。不同无线技术的相关测量值见表11-23。

表11-23 不同无线技术的测量值

978-7-111-31218-5-Chapter11-97.jpg

注:GSM测量可能需要进行基站识别码(Base Station Identity Code,BSIC)确认。

在总体层面上,参考文献[3]定义了应当以怎样的速度来识别和报告新检测到蜂窝的最低性能要求、已检测到蜂窝的测量周期、可用精度要求以及测量报告中每个测量值的测量报告映射。同时,参考文献[3]第5章定义了当网络移动性管理算法确定要进行切换,并向UE发送RRC消息来启动切换过程时,UE应当以怎样的速度执行切换操作。

11.10.2.1 蜂窝识别

在RRC_Connected状态下,UE连续尝试搜索和识别新蜂窝。与UTRA不同,不存在包含E-UTRA邻近蜂窝物理标识的显式邻近蜂窝列表。对于E-UTRA FDD和E-UTRATDD频内蜂窝识别来说,其要求非常相似,要求UE在800ms内识别一个新检测到的蜂窝。当SCH_RP/Iot≥-6dB,且参考文献[3]中定义的其他条件都得到满足时,这可以看作是一条在许多传播条件都可用的通用要求。3GPP组织的许多公司在不同SCH_RP/Iot比值下对蜂窝识别进行了仿真,根据仿真结果,大家一致通过了800ms作为一项要求写入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检测到蜂窝后,在蜂窝识别中,规定200ms的测量周期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为了满足在800ms内识别蜂窝的要求,同时直到测量周期,UE需要具备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蜂窝检测的能力。

频内蜂窝识别的可用时间低于100%(如频内接收时间被测量间隔打断)时,需要对800ms的时间要求进行调整,以反映可用时间的减少。

对于E-UTRA频间测量来说,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由于频间蜂窝识别是在测量间隔中进行的,基本的识别时间Tbasic_identify需要设定的测量间隔密度根据进行调整,这样

978-7-111-31218-5-Chapter11-98.jpg

Tmeasurement_Period_Inter_FDD要与UE监控的E-UTRA载波数(用Nfreq来表示)相乘,这也意味着识别时间TIdentify_Inter也要与Nfreq相乘,因而使频间蜂窝识别要求的时间变得更长,要求配置的频率层也增多。

在E-UTRA RRC_Connected状态下,针对UTRA蜂窝识别,参考文献[3]也定义了类似的要求。(www.xing528.com)

11.10.2.2 识别蜂窝的测量

一旦蜂窝被识别出来,UE将在定义的测量周期内,对其进行测量。3GPP规范没有定义进行测量(必要时可以统一进行采样)时UE第1层(L1)所需的采样速率,但规定了测量值需要在标准化的测量周期内进行滤波,以确保UE的一致性。预计UE也能满足测量周期内的精度要求(我们将在11.10.2.3节中进行讨论),这会对测量周期内UE第1层(L1)中需要提供和滤波的测量采样数构成限制。

对于频内蜂窝,参考文献[3]定义了最低测量能力。简而言之,当频内测量可用时间等于100%时,标准要求UE具备测量8个频内蜂窝的能力。当测量可用时间较少(如受到频间测量间隔影响)时,要求会相应降低。标准规定,频内测量周期为200ms,如果频内测量可用时间较少时,该周期将会变长。

对于频间蜂窝来说,参考文献[3]定义了两个测量周期要求。一种是强制性要求,另一种是UE可选支持的要求。强制性要求是建立在测量带宽为6个资源块的基础上,在这种情况下,测量周期为480×Nfreqms。当测量周期用信令来表示,且特定频率层中在用的测量带宽至少为50个资源块时,UE可选支持测量周期240×Nfreqms。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信令,UE就能知道在更高的带宽上进行测量是安全的,所以能够达到所需的精度,但时域中过滤的测量采样极少,从而使得测量周期变短成为可能。

对于频间测量来说,最低要求是UE能够支持3个E-UTRA载波频率(频内层除外),且在这3个载波频率上,它至少应当能够测量4个蜂窝。

11.10.2.3 精度要求与报告映射

参考文献[3]第9章定义了RSRP和RSRQ的绝对和相对精度要求。绝对精度考虑的是单个蜂窝中实际测量值和理想测量值的差,而相对精度考虑的是与两个蜂窝电平相比,预计产生的误差是多大。

在RSRP中,标准定义了频内和频间绝对和相对精度要求。为了对比两个蜂窝在同一频率上的测量结果,在测量结果的链路级仿真中,对误差的主要来源进行了研究,这就是用来定义精度要求的方法。至于RSRP的绝对测量精度,RF增益设置的不确定性是误差的主要来源,精度要求中已经反映出了这一点,尤其是在极限温度和电压条件下。

下面讨论频间RSRP相对精度,RF增益设置的一些不确定性相互抵消,因为它们在进行比较的两个蜂窝中都存在,因而频间RSRP相对精度的性能要求比频间RSRP绝对精度要严格一些,但没有频内相对精度要求严格。

现在讨论RSRQ的精度,需要注意的是,对同一频率上的两个RSPQ测量值进行比较意义不大。原因是在频内RSRQ中,两个蜂窝都是在同一频率层进行测量的,所以在两个测量值中,RSRQ的RSSI分量是相似的。因此,标准只为频内RSRQ测量定义了绝对精度要求。虽然RF增益设置的不确定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对RSRQ中的RSRP和RSSI分量产生影响,但是不确定性也会相互抵消一部分,因而RSRQ绝对精度要求要比RSRP绝对精度要求高一些。

参考文献[3]还定义了RSRP和RSRQ报告映射,它定义了UE测量的数值如何被映射到传送的信息元素上。这实际上是定义了UE报告数值的范围和分辨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