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LTE多址背景知识详解

LTE多址背景知识详解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可以对该载波进行调频,但LTE系统并未实现调频。这就是采用正交频分复用多址技术达到的效果。对于LTE来说,Release8标准将子载波的固定频差规定为15kHz。正如SC-FDMA在上行链路方向部分使用了OFDMA原理,以实现高频谱效率一样,LTE多址技术的上行链路部分采用了OFDMA原理。在进行LTE设计时,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选择间距为15kHz的子载波来解决,由于速率和实现方面存在着缺陷,该子载波对于多普勒频移具有较大的容限。

LTE多址背景知识详解

单载波(Single Carrier,SC)传输意味着信息只能调制到一个载波上,我们既可以对该载波进行调相,又可以对该载波进行调幅,也可以同时对该载波进行调相和调幅。我们可以对该载波进行调频,但LTE系统并未实现调频。数据速率越高,数字系统中的符号速率越高,因而带宽也越高。如果使用简单的正交幅度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AM)技术(如参考文献[1]给出了QAM的基本原理),则发射机可以对信号进行调整,以确保在每个调制符号上传送适当比特的信息。由此形成的频谱波形是一种单载波频谱,如图4-1所示,它包含了因使用脉冲开关造成的频谱屏蔽(过滤后)。

根据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原理,不同的用户将使用不同的载波或子载波同时接入系统,其数据调制频率位于不同中心频率附近,如图4-2所示。需要注意的是,在生成波形时,不同载波之间的干扰不能太大,用户之间也不能使用太宽的保护频段。

978-7-111-31218-5-Chapter04-1.jpg

图4-1 单载波发射机

978-7-111-31218-5-Chapter04-2.jpg

图4-2 FDMA原理

多载波工作原理如图4-3所示,其中数据被分配在一个发射机的不同子载波上。图4-3中的实例包含一个滤波器组。在实际解决方案(如我们后面将要提到的方案)中,对于那些子载波数目较多的应用来说,通常使用反向快速傅里叶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来替代滤波器组。多载波的一种实现方式是双载波WCDMA(双小区HSDPA,我们将在第13章中进行介绍),在该实现方法中,通信双方互相向对方发送两个WCDMA系统信息,但为了提高频谱利用率,一般不使用本节后面讲到的工作原理。

978-7-111-31218-5-Chapter04-3.jpg

图4-3 多载波工作原理

为了解决可能由保护频段需求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我们在选择系统参数时,通常使得不同传输之间是正交的,且在生成子载波时,确保子载波之间不会相互干扰,但在频域内子载波的频谱之间又是重叠的。这就是采用正交频分复用多址(OFDMA)技术达到的效果。采用这种技术时,子载波的每个中心频率是从频域中的不同集合中选取的,且邻近子载波在理想子载波采样点处的值为0,如图4-4所示。对于LTE来说,Release8标准将子载波的固定频差规定为15kHz(在后续标准版本中,当LTE与诸如移动电视等广播应用进行互连时,也可支持7.5kHz的固定频差)。

978-7-111-31218-5-Chapter04-4.jpg

图4-4 保持子载波之间的正交性

20世纪50年代,人们已经了解OFDMA的基本原理,当时系统还在使用模拟技术,作为构成变化和温度变化范围的一个函数,要保持子载波之间的正交性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OFDMA变得越来越可行,价格也越来越合理。近年来,OFDMA已经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如数字电视,包括地面数字视频广播(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Terrestrial,DVB-T)和手持式数字视频广播(Digital Video Broadcast-Hand-held,DVB-H),以及无线局域网(WLAN)应用。(www.xing528.com)

正如SC-FDMA在上行链路方向部分使用了OFDMA原理,以实现高频谱效率一样(我们将在下一节进行描述),LTE多址技术的上行链路部分采用了OFDMA原理。当前我们看到的SC-FDMA(本章下一节要进行介绍)是一种比较新的技术,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陆续在各种出版物上出现,这些出版物包括参考文献[2]及其他参考文献。

在LTE和其他系统中引入OFDMA技术的全部动机,是因为该技术具有如下特性:

1)在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中具有良好的性能;

2)基带接收机复杂性低;

3)较好的频谱特性和较强的多带宽处理能力;

4)链路自适应和频域调度能力;

5)能够与其他接收机和天线技术兼容。

上述的许多优点(我们将在下一节进行详细解释)只能随着无线接入网架构不断发展而逐渐实现,在基站(对于WCDMA来说,3GPP术语中称为No-deB)中进行无线相关控制设置。随着系统带宽越来越大(超过5MHz),接收机复杂性将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OFDMA技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

1)对频移的容限问题。在进行LTE设计时,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选择间距为15kHz的子载波来解决,由于速率和实现方面存在着缺陷,该子载波对于多普勒频移具有较大的容限。

2)传输信号的峰均比(Peak-to-Average Ratio,PAR)较高,它要求发射机具有较好的线性。线性放大器的功率转换效率较低,因而对于移动上行链路来说并不理想。在LTE系统中,该问题可以通过采用SC-FDMA技术来解决,该技术有助于实现较高的功率放大器效率。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20世纪90年代3G技术选择的开展情况。可行的上行链路解决方案缺乏,针对高级天线解决方案(使用多条天线)的需求以及无线资源控制功能集中在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的现状,成为早期无法使用OFDMA技术的关键因素。参考文献[3]给出了OFDMA和CDMA技术以及3G无线接入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推动OFDMA发展的关键支撑技术,如基于基站的调度技术(Release5和Release6)和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Release7),在WCDMA演进的后续阶段中陆续被引入。2002~2007年,这些增强方案陆续引入到WCDMA中,它们支持OFDMA技术的高级特征,而不仅仅是将OFDMA作为一种基于传统2G蜂窝网络的调制方法,这些2G网络不具备高级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