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对多制”的地对天和地对空干扰示意图如图5.12 和图5.13 所示。
图5.12 “一机对多制”对空对天一体化干扰系统示意图
A1~A4—“一机对多制”一体化干扰机;A5—我方机场;A10—我方飞机;B1—对方地面卫星通信发射站;B3—对方通信卫星;B2、B4—对方地面卫星通信接收站;B5—对方临近平台预警平台;B6—对方预警飞机;B7—对方低轨星载SAR;B8—对方机场;C1~C3—我方地面点目标保护干扰机;M1—对方局部作战控制区;M2—我方局部作战控制区;1—对方作战指挥中心;2—我方作战指挥中心。
图5.13 “一机对多制”一体化多星多机示意图
B1~B3—多星成像系统;B4—对方临空平台探测系统;B5—机载预警机系统;M1—对方控制区;M2—我方控制区;A1~A6—“一机对多制”对空对天一体化干扰机。
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出现临空平台载的雷达设备。预警机雷达和星载雷达虽然有它们各自的优越性,并且在海湾战争和局部战争中也获得了很好的应用,但是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也显示出它们的缺点。如预警飞机,虽然能够看到较远的距离,具有空中指挥所的作用,但是它的飞行高度低,探测距离只有几百千米,对信息战而言,它的探测距离还不够;星载雷达的探测距离虽然远,但对目标监视的时间太短,几十秒至几分钟。因此,需要有一种空间平台,其高度在30~100 km,平台速度为Ma3~Ma8 (或Ma0~Ma3),可对目标的在几百千米到1 000 多千米实现连续监测。
现举三个例子来说明。总的构思为收发分系统装在一个平台上,接收、发射的分机及电源、微波器件等均装在方位转台上,与天线分系统同步转动,两路发射源通过两个旋转台将大功率微波干扰信号输出至正交极化馈源,形成正交极化随机干扰。
航载专用“一机对多制”一体化干扰示意图如图5.14 所示。
A1~A3舰载专用干扰舰艇,掩护舰队编队。A1、A2与中心的配置距离约200 km;干扰机为S 波段时,其等效干扰功率为70 dBW。
图5.14 舰载专用“一机对多制”(对空对天)一体化干扰示意图
A1~A3—航载专用舰艇;B1—星载SAR;B4—临空平台雷达预警;B5—机载预警雷达;A9、A10——A 方歼击机;A12——A 方干扰机。(www.xing528.com)
由图5.14 可以看出“一机对多制”对天对空一体化干扰系统存在的必要性。以往的思路是,对预警飞机雷达研制一种干扰机,对星载雷达研制一种干扰机,对通信卫星做一种干扰机,这样,使干扰机的种类繁多,不利于部队的维护使用,不便于批量生产。按照“一机对多制”对空对天一体化思路,这几种干扰机只设计一种,它既能对预警飞机雷达、星载雷达进行干扰,也能对星载通信卫星、数传、遥控、导航等卫星进行干扰,只要它们同处在一个频段即可。
B4是一种临空平台,它的高度选择30~100 km,它既能克服预警飞机飞行高度低,使雷达受地球曲率限制而不能探测更远距离的目标的缺点,同时,也能克服低轨星载雷达对目标监视时间短的缺点。根据目前的预测,临空平台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成为一种最合适的监视平台。这个平台可以作为监视对方的雷达平台、区域导航平台、数据中继转发平台等,也可作为干扰对方的干扰平台。这个平台可对周围监视的距离半径为1 000~1 500 km,监视的面积为300 万~700 万平方千米。对为局部战争而言,有这样1~3个平台,可以监视到局部战争的全局。
舰载专用舰掩护舰队编队干扰暴露区和干扰有效区示意图如图5.15所示。
图5.15 舰载专用舰掩护舰队编队时干扰暴露区和干扰有效区示意图
C—舰队分布中心;B1~B6—预警飞机围绕C 点飞行搜索目标;A1~A3—以C 点为中心配置干扰舰,随队航行;横线区—干扰暴露区;横线内—干扰有效区;θi—Bi不同位置,雷达对干扰机的副瓣角;E1、E2—干扰掩护的舰队。
对于舰载专用干扰舰,随着远洋舰队作战的需求,也已日益提到日程上来。例如,美国的一个航空母舰编队,它有“宙斯盾”护航舰× 艘、E- 2C预警飞机两架、护航飞机× 架、护航直升机× 架,形成一个半径为360 km 的护航区域。再加上空间的预警卫星给通报信息,使它的航空母舰编队形成一个攻防兼备的电子信息网。如果在这个系统中,再加上临空平台监视,它的监视区域更大,监视的连续性更强。采用图5.14 舰载专用干扰系统是发展的需要。从信息战的角度来看,航空母舰队不仅需要护航舰、护航飞机和预警飞机,还需要有舰载专用干扰舰,确保舰队攻防时的安全。
航空母舰编队由舰载专用干扰舰组成的对空对天一体化干扰系统,随队干扰掩护布局,进行双层环形配置,形成的干扰暴露区和干扰有效区如图5.16 所示。
图5.16 航空母舰编队专用干扰舰对空对天形成的干扰有效区和干扰暴露区示意图
在图5.16 中,A1~A6为对空对天一体化干扰机,环形配置;B1~B3为临近平台监视雷达或通信数传;C 为航空母舰编队分布中心;D 为星载SAR 地面投影点;E 为星载SAR 对航母编队进行监视;H 为星载SAR 高度;横线区为干扰暴露区;Bi为临空平台载雷达,以C 为中心围绕航空母舰编队进行搜索监视;虚圆为航空母舰编队分布区,同时也是干扰系统对空对天的干扰有效区;椭圆区域为单部干扰机对星载SAR 干扰有效区;中间十字交叉线为星载SAR 测像带。N1~N3为被干扰舰掩护的航空母舰编队。
干扰系统由一部干扰指挥舰和6 部专用干扰舰组成。第一层三站环形配置,半径约200 km,每部干扰舰相隔120°;第二层三站环形配置,半径约400 km,每舰相隔120°;6 部干扰舰组成的系统,在角度上,相隔60°。这样的布局,使航母编队在海上不论从哪个方向用空载或星载雷达进行探测,干扰系统都能有效干扰。每个干扰舰上,可以载有P、L、S、C、X、Ku 波段的干扰机,使之成为可对付多波段、多载频、多方向、多体制和多种平台的干扰系统,在信息化条件下,确保航空母舰编队具有攻防兼备的能力及保证自身的安全。专用干扰舰是在信息化作战条件下,确保舰队攻防兼备的发展方向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