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声发射传感器的应用和优势

声发射传感器的应用和优势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常用声发射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于晶体元器件的压电效应,将声发射波所引起的被检件表面振动转换成电压信号,送入信号处理器,完成信号处理过程。其中,锆钛酸铅接收灵敏度高,是声发射传感器常用压电材料。铌酸锂晶体居里点高达1200℃,常用作高温传感器。

声发射传感器的应用和优势

1.传感器工作原理

某些晶体受力产生变形时其表面出现电荷,而在电场的作用下晶片可发生弹性变形,这两种现象统称为压电效应,前一种现象又叫正压电效应,后一种现象又称为负(反)压电效应。常用声发射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于晶体元器件的压电效应,将声发射波所引起的被检件表面振动转换成电压信号,送入信号处理器,完成信号处理过程。

压电材料多为非金属介电晶体,包括锆钛酸铅、钛酸铅、钛酸钡等多晶体和铌酸锂、碘酸锂等单晶体。其中,锆钛酸铅(PZT-5)接收灵敏度高,是声发射传感器常用压电材料。铌酸锂晶体居里点高达1200℃,常用作高温传感器。

传感器的特性主要包括:频响宽度、谐振频率、幅度灵敏度。传感器特性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①晶片的形状、尺寸及其弹性和压电常数;②晶片的阻尼块及在壳体中安装方式;③传感器的耦合、安装及试件的声学特性。

压电晶片的谐振频率f与其厚度t的乘积为常数,约等于0.5倍波速υ,即ft=0.5υ,可见,晶片的谐振频率与其厚度成反比。

2.传感器的类型与选择

传感器属检测系统的关键部件,其响应多敏感于表面振动的垂直位移,包括:位移、位移速度、位移加速度,这主要取决于传感器的频率响应和灵敏度特性。

传感器从工作原理上主要分为压电型、电容型和光学型三大类。其中,压电型是实际检测中适用最广泛的传感器类型。压电型传感器从工作原理及结构型式、外观尺寸、功能上又可分为:谐振式(单端和差动式)、宽频带式、锥形式、高温式、微型、前放内置式、潜水式、定向式、空气耦合式和可转动式,其主要类型、特点和适用范围见表3.1-3。

表3-1.3 传感器的类型、特点和适用范围

978-7-111-35953-1-Part03-11.jpg

3.结构形式

常用的压电型谐振传感器的结构形式如图3.1-7所示。

压电元件多采用锆钛酸铅陶瓷晶片(PZT-5),起着声电转换的作用,其两表面镀上5~19μm厚的银膜,起着电极的作用。陶瓷保护膜,起着保护晶片及传感器与被检体之间的电绝缘作用。金属外壳对电磁干扰起着屏蔽的作用。导电胶,起着固定晶片与导电的作用。在差动式传感器中,正负极差接而成的两个晶片,可输出差动信号,起着抑制共模电噪声的作用。传感器材料选择,还应考虑诸如温度、腐蚀、核辐射压力等检测环境因素。(www.xing528.com)

4.传感器灵敏度校准方法

(1)传感器绝对灵敏度校准绝对灵敏度校准是声发射定性定量分析、二级标准传感器选择所不可缺少的环节,有表面波脉冲法和互易法两种。绝对灵敏度M,一般用在一定频率下,传感器的输入电压(单位为V)与表面垂直位移速度(单位为m/s)之比来表示,其单位为:V/(m/s)。

1)瑞利波脉冲法。在半无限体钢制试块表面上,以铅笔芯或玻璃细管的断裂作为阶跃力点源,如测得标准电容位移传感器和待校传感器对表面波脉冲的响应,则即可按定义算出绝对灵敏度。该校准方法已纳入ASTM标准(ISO12713:1998(E)、ISO12714:1999(E)),在0.1~1MHz频率内,校准的不确定度可达±15%(90%置信度)。国内也已建立起此类校准系统,传感器灵敏度校准曲线的示例如图3.1-8所示。

978-7-111-35953-1-Part03-12.jpg

图3.1-7 压电型谐振传感器的结构

978-7-111-35953-1-Part03-13.jpg

图3.1-8 差动宽频带传感器绝对灵敏度曲线

瑞利波脉冲法,操作不便,但与检测实际相近,除了一般传感器校准外,还可用于二级标准传感器的校准。

2)互易法。根据传感器的机电变换的可逆性原理,在半无限体试块表面上,只要比较一组同类传感器之间的电气特性,即可测出绝对灵敏度。此法不需直接测量表面的法向位移,因而操作比较简便,但每次校准需提供三个同类待校传感器。该方法已纳入日本无损检测协会标准,在0.05~1MHz频率内,可提供瑞利波和纵波灵敏度。

(2)传感器相对灵敏度校准在批量检测中,需要一种简便而经济的相对校准方法,以比较传感器灵敏度的变化。此类方法只提供传感器对模拟源的相对幅度或频率响应。

常用的对接法,一般由小型试块、以扫频仪为激励源的超声传感器(谐振频率大于2.5MHz)及电压表构成,可用来比较传感器的频率响应。作为一简便的方法,可由小型试块、电脉冲发生器、声发射仪等构成。用声发射仪记录传感器对模拟信号的响应幅度,也可与已知灵敏度的标准传感器作比较,其原理如图3.1-9所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