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为了某种目的的需要,按一定的组合方式和比例关系所建构的,由各类知识所组成,具有开放、动态、通用和多层次特点的知识架构。
任何知识结构,都应是一个不断进行调节、完善、优化而趋于合理的动态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系统,应该具有自我生长功能、自我完善功能、知识迁移功能和创造性功能。然而,由于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体制的影响,当前部分大学生形成了在单一专业基础上构造的单向、线性、平面、封闭、低功能的知识结构。具体表现在:着重专业知识,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狭窄,文理分割严重,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缺少一些最基础、必要的理论、知识修养;片面重视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能性知识,热衷于过级考证,忽视了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打好基础;知识体系内部缺乏有机联系,知识庞杂、松散、相互孤立、死板、僵化,缺少系统性和有机联系性;知识的陈旧速率高,信息封闭,知识吸纳力不足,知识更新慢等。这种知识结构状况,明显缺乏创新活力,也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坚实的基础理论、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领域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根基。没有它,创新只能是空中楼阁。知识越丰富,产生重要设想的可能性就越大。显然,大学生知识越多越合理,就越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这里的关键在于大学生获取的是什么知识以及如何获得知识。此外,大学生是否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基础雄厚、布局合理的知识结构,也影响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当今高校,专业划分过细,专业知识面很窄,势必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上的不合理,也就很难适应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需要。
大学生知识结构的自我定位和选择,是大学生优化、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根本前提。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成材目标和发展方向,定位和选择适合的知识结构。一些学者总结出几种典型的知识结构。
(1)宝塔型结构 宝塔型知识结构把基础理论知识形象地比喻为宝塔的底部,然后从下往上依次为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宝塔顶部是主攻目标或从事的职业目标。这种知识结构的特点是强调基础理论知识要厚博,专业知识要精深,前沿知识要新颖。这种结构容易把所具备的知识集中于主攻目标上,有利于迅速接近科学前沿,从事科学攻坚。如今我国大学大多是培养这样知识结构的人才。
(2)网络型结构 也称为蜘蛛网型或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它是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中心,把其他与之相近、作用较大的知识,作为网络的各个“纽结”,相互连接成为一个适应性较强,能在较大空间发挥作用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结构模式比较形象、直观,易为人们所理解,尤其有利于大学生通过图解,发现自己知识结构的直观缺陷,以随时调整不同知识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保证专业知识的核心作用,使人能在较大范围内吸取营养,充分发挥其潜在的才干。这种知识结构的特点是:知识广度与深度的统一,人才知识结构呈复合型状态。随着社会生产的高速发展,这种知识结构的人才非常受社会用人单位的欢迎,尤其是外企,学工科的要有六级的英语水平。
(3)壳层结构 中心部分为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应用理论构成的知识硬核;中间部分主要以论文等形式发表见解,该层反应敏捷,思想活跃,吸收力强;最外层内容为在科学活动中所产生的闪光思想、灵感、预测和推断,也包括经过互相碰撞产生的新观念、见解、发现和创造。这个结构侧重于科技人才吸收知识和创新过程。
(4)帷幕型知识结构 这种知识结构是指一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对其组织成员知识结构上有一个总的要求,而作为该组织的个体成员,将依其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在知识结构上又存在一些差异。如企业对其成员的整体知识结构要求是具有财会、生产安全、商业、保险、管理等知识。而对企业中处于不同层次的个人来说,要求掌握上述知识的比例是截然不同的,从而组成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强调个体知识结构与组织整体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它对于求职者的启示是,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所选择职业类型在整体上对求职者的知识结构的要求,还要了解所选择职业类型在整体上对求职者的知识结构的要求,同时还要了解所选择职业岗位在社会组织中的位置及具体层次,以此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就业后的适应性。
(5)“T”型结构 这是一种纵横交错的知识结构。在“T”型结构中,竖杠是指专业知识,横杠是指一般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其特点是既强调基础知识的宽厚,又强调专业知识的精深。这种知识结构可以称为通才的静态结构,也即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人才是一个“多面专家”。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这种知识结构不失为一种比较合适的知识结构。“T”型知识结构的特点是既注重知识的广度,又注重知识的深度,即要求在某一专业上有较深造诣的同时,也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博与专是有机统一的,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辩证过程。博专结合讲求在博的基础上求专,在专的目的下求博。由博而专,以博养专,与专紧密相连的博,可以使专得到丰富的营养。以专带博,为专而博,与博紧密相连的专,可以使博逐步具有方向性。一个人的智力不可能掌握所有的学问。那些表面上什么知识都懂的人,实际上只是懂而不通,所掌握的知识容易流于肤浅。专也不能专得太早。专得过早,会造成知识面狭窄,并不利于知识深化。因此,仅仅具有广博宽厚的基础知识是不行的,仅仅具有精深透辟的专业知识也是不够的。只有把纵向、横向知识交错与结合,共同发挥专业基础知识与传统学科、新兴学科的优势,才能造就高素质、优秀的“通才”型人才。(www.xing528.com)
(6)“π”型结构 它是在“T”型结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新的知识结构,也是一种新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意思是把“π”倒过来,其基本含义是宽基础,专长呈双峰结构,即有两门专长并驾齐驱,形成“双峰”。其特点是知识面广,对两门以上的专业知识都有较深的研究。这种结构更为难能可贵。但是知识结构不存在固定的、绝对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因人而异,最重要是适合自己的职业要求和发展方向。这种知识结构与“T”型知识结构相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造性。“π”型知识结构的人才,在人才史上屡见不鲜:柏拉图是哲学家,又是美学家;康德是天文学家,又是哲学家和美学家;瓦雷里是诗人兼哲学家;萨特是作家兼哲学家等。人才史上,许多杰出人才都是“π型人才”,其优点是容易打通相关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在融会贯通中激发创造性灵感。
(7)“山”型结构 表示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像一个“山”字形。在“山”字中,中间的“︱”代表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主要专长;“L”中的“︱”和“山”字最后一笔“︱”代表主要专长的双翼;“L”中的“”即“山”字的底部,代表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宽基础或基本能力。整个“山”字形意味着人才具有通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又有一门主要专长,同时还围绕着主要专长,具有两门次级的专长。这种“山”型结构颇类似古代作战的队形,有中军的主力部队,有双翼的左右护卫,还有后边的援兵。这种结构稳固有力,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左右可以转换,能形成整体的合力。“山型人才”需要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高度优化组合。既是宽基础,像大山一样厚实,同时又具有多种能力,即“双峰”围绕着“主峰”,形成一种立体的山峰结构。过去人们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固然有点重理轻文,揭示了数理化的重要性,但它也说明了数理化之间学科的密切关系。比如在数理化中,如果大学生以数学专业为主,就可以以物理、化学为辅;如果以物理为主,则可以以数学和化学为辅;如果以化学为主,则可以以数学与物理为辅。数理化三者的相辅相成,构筑了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复合型知识与能力结构,使人们可以左右逢源,融会贯通,打通数理化之间的联系通道。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必须注意如下原则:
(1)系统整体性原则 即专博相济,一专多通,广采百家为我所用。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系统的质,不同于要素的简单相加。可见,知识结构的功能并不是各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组合。因此,在知识结构优化、建构时,应当以系统的整体功能为目标原则来确定知识结构各部分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连接关系,发挥系统的功能效应。不仅要重视自己的专业学科,而且要特别强调各专业、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打破学科的专业知识结构的隔阂,建立一种多方式、多维度、多层次的联系,整合成一个立体型的知识网络。
(2)核心层次性原则 在知识结构中,层次性反映了知识结构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纵向联系的客观要求。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从低到高,从核心到外围的几个不同层次。任何一个层次的知识都不能忽视。如果只有核心知识层次,而外围知识浅薄,那么知识就狭窄;外围知识大庞杂,核心知识不突出,那么知识就显得贫乏。一般来说: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层次,大致可分为基础知识层次和专业知识层次。基础知识层次可细分为工具性知识和常识性知识。专业知识层次,又可分为核心知识和辅助知识。核心知识决定着知识结构的性质与功能;辅助知识作为知识结构的外层,积极配合知识核心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
(3)比例性原则 即各种知识在数量和质量之间合理配比,顾全大局。比例的原则应根据培养目标来定,成才方向不同,知识结构的组成就不一样。
(4)动态调节性原则 即所追求的知识结构决不应当处于僵化状态,而须是能够不断进行自我调节的动态结构。这是为适应科技发展知识更新、研究探索新的课题和领域、职业和工作变动等因素的需要,不然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时代步伐。在当今这个信息知识爆炸时代,知识结构这个系统如不能及时吸收新知识、修正知识、更新知识,不能重新有机优化组合协调,知识结构将会老化、僵化,甚至解体,就谈不上创新活力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