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拒水拒油整理
拒水、拒油整理就是用疏水性物质对织物表面进行处理,降低纤维的表面能,使织物不易被水和油所润湿,所用的疏水性物质称为拒水剂或拒油剂。拒水剂、拒油剂习惯上称为防水剂、防油剂。但拒水、拒油与防水、防油在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拒水、拒油剂是一种具有特殊分子结构的整理剂,能改变纤维表面层的组成,使水和油不易在织物表面展开,整理后织物的纤维间和纱线间仍保存着大量的孔隙,这样的织物仍保持良好的透气和透湿性,有助于人体皮肤和服装之间的微气候调节,增加穿着舒适感,适用于服装面料。而防水、防油剂则是一种能成膜的物质,整理后在织物表面形成一层不透水、不溶于水的连续薄膜,赋予织物防水、防油性。但整理后织物不透气,手感也较粗糙,适用于室外的纺织品。
1.拒水、拒油整理原理 织物的润湿就是使水、油等液体在织物表面迅速铺展开,从液体在固体表面达到平衡状态时(图4-4-10)的受力情况分析看,接触角θ应该小于90°,而且越小越好。拒水、拒油整理与润湿作用恰恰相反,它是使水、油不能润湿织物,使液体呈水珠、油珠状态在织物上滚动。织物要达到拒水、拒油目的,接触角θ应该大于90°,接触角越大,拒水、拒油效果越好。
图4-4-10 液滴在固体表面的平衡状态
通过液滴与固体表面的接触点A做液滴切线,该切线与固体平面间的夹角称为接触角θ,其与液、固表面张力的关系如杨氏方程式所示:
式中:γS——固体表面张力,m N/m;
γLS——固液界面张力,m N/m;
γL——液体的界面张力,m N/m。
当θ=0时,液滴在固体表面完全铺平,表示固体表面被液滴完全润湿;当θ=180°时,液滴为圆珠型,这是一种理想的不润湿状态;当θ>90°时,固体表面已有拒水或拒油效果,此时γS-γSL应该为负值。这表明固体的表面张力小于液体的表面张力时,就可以起到拒这种液体的作用。油的表面张力一般为20~40m N/m,水的表面张力为72 m N/m,因此,凡是能拒油的织物必定能拒水,但能拒水的织物不一定能拒油。
拒水、拒油整理剂是一类具有低表面能结构的化合物,用其整理织物,整理剂的反应性基团或极性基团定向于纤维表面,而整理剂的疏水性基团排列于织物表面,在织物纤维的表面上均匀覆盖一层由拒水剂或拒油剂中低表面能基团组成的新表面层,这样便显著降低了固体表面张力。随着固体表面张力的降低,cosθ值随之变小,接触角θ值增大,使液体不能润湿固体,以达到拒水、拒油整理的目的。
2.拒水、拒油整理剂种类 目前使用的拒水整理剂种类很多,但用作拒油整理剂的只有有机氟一种。拒水整理剂包括:石蜡—金属盐拒水整理剂、季铵化合物类拒水整理剂、脂肪烃三聚氰胺衍生物类拒水整理剂、脂肪酸金属络合物类拒水整理剂、有机硅类拒水整理剂、有机氟等。有机氟具有优良的拒水性能,可以说是最佳的拒水整理剂,同时有机氟也是唯一可以用作拒油的整理剂。这是因为含氟聚合物的表面自由能比其他聚合物低,因而能拒油。
3.拒水效果的测试
(1)织物的防雨性能测试:按GB/T 14577—1993《织物拒水性测定 邦迪斯门淋雨法》(ISO9865—1991)标准进行测试。
(2)织物的拒水性能测试:按GB/T 4744—1997《纺织织物 抗渗水性测定 静水压试验》标准进行测试。
(二)阻燃整理
几乎所有的常用纺织纤维都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绝大多数可在300℃左右分解,产生可燃气体和挥发性液体,引起燃烧。由纺织品引起的火灾事故不断增加,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某些特殊用途的织物,如冶金及消防工作服、军用纺织品、舞台幕布、地毯及儿童玩具、服装等,要求具有一定的阻燃性能,因此需要对织物进行阻燃整理。
为了便于对纺织品燃烧性能的研究,对有关燃烧性能的术语解释如下:
(1)燃烧:可燃性物质接触火源时,产生的氧化放热反应,伴有有焰的或无焰的燃着过程或发烟。
(2)灼烧:可燃性物质接触火源时,固相状态的无焰的燃着过程,伴有燃烧区发光现象。
(3)余燃:燃着物质离开火源后,仍有持续的有焰燃烧。
(4)阴燃:燃着物质离开火源后,仍有持续的无焰燃烧。
(5)点燃温度: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使材料开始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通常称为着火点。
(6)阻燃:某种材料所具有的防止、减慢或终止有焰燃烧的特性。
(7)极限氧指数(LOI):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使材料保持持续燃烧状态所需氮氧混合气体中氧的最低浓度。
1.阻燃的概念 所谓“阻燃”并非说经处理后的纺织品具有在接触火源时不被烧着的性能,而是指不同程度的阻碍火焰迅速蔓延的性能。具有优良阻燃性能的织物在接触火源时不易燃烧或一燃即熄,当火源移去后不再燃烧,无余燃(离开火源后持续有焰燃烧)和阴燃(离开火源后持续无焰燃烧)现象。
2.燃烧性能 可燃性织物着火燃烧过程中,首先是受热后水分蒸发、升温,然后产生热分解作用,形成可燃性物质与空气混合而着火燃烧。各种纤维由于化学组成、结构以及物理状态的差异,燃烧的难易不尽相同。常用纤维的燃烧特性,见表4-4-1。
表4-4-1 常见纤维的燃烧特性
十分明显,着火点和限氧指数低的纤维是较易燃烧的纤维。一般认为棉、黏胶纤维和醋酯纤维是易燃性纤维;腈纶、羊毛、聚酰胺纤维、聚酯纤维和蚕丝属于可燃性纤维;变性合成纤维如聚氯乙烯纤维、变性聚丙烯腈纤维为难燃性纤维;石棉、玻璃纤维及金属纤维为不燃性纤维。
3.阻燃整理原理 燃烧过程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且随纺织材料和阻燃剂的性能而变化。阻燃有物理的作用,也有化学的作用。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阻燃整理原理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催化脱水论:经过阻燃整理后的纤维素纤维,改变了纤维热分解的历程和分解产物的比例,减少热分解产物中可燃性的气体和液体,增加难燃性固体炭的量。该理论主要适用于纤维素纤维和含磷的阻燃剂。
(2)气相论:阻燃剂的作用是通过抑制可燃性分解产物的氧化,干扰火焰的燃烧方式,阻止火焰的蔓延,但并不改变热分解反应历程和产物。该理论适用于大多数合成纤维和含卤素的阻燃剂,对纤维素纤维也适用。
(3)覆盖论:阻燃剂受热后,可分解形成不燃性气体或其他阻挡层,覆盖于纤维材料的表面,隔绝氧气,抑制可燃性气体向外扩散,阻止热量的转移进行阻燃。硼衍生物的阻燃原理可利用覆盖论解释。
(4)热论:热论是通过消耗热量以降低燃烧材料的温度来阻止火焰的蔓延,从而起到阻燃作用。氧化铝、氧化锌、滑石粉以及一些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等都可以用热论来解释其阻燃作用的原理。例如水合氧化铝的阻燃作用是通过脱水分解,消耗大量的脱水热和汽化热,降低燃烧温度,提高阻燃效果的。
4.评定织物燃烧性能的方法
(1)着火性:表示着火的难易程度,用着火点来表示。
(2)燃烧性:通常以L0I和特定条件下的余燃火阴燃时间及损毁长度来表示。
(三)抗静电整理
1.静电产生的原因 纤维材料之间或纤维材料与其他物体的相互摩擦时,由于物体表面分子的极化,其中一侧吸引另一侧的电子,而本侧的电子后移或电子从一个表面移动到另一个表面。因此,产生双电层而形成表面电位,当两个物体急速相互移动而使两个接触面分离时,如若两个物体都是绝缘体,则一物体带正电,另一物体带负电。各种纺织纤维材料在相互接触和摩擦中,虽然都能产生电荷,而且形成的最大带电量接近相等,但不同纤维却表现出不同的静电现象。棉、羊毛、蚕丝织物在加工和服用过程中几乎不会感到有带电现象,涤纶、腈纶等合成纤维在服用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电击、静电火花及静电沾污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各种纤维的表面电阻大小不同,产生静电荷以后的静电排放差异所致。
2.静电的危害 纺织品上产生的静电对纺织品的生产及纺织品的使用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带来危险。例如:
(1)同一种织物由于所带电荷相同,发生排斥,使落布不易折叠整齐,影响下道加工。
(2)织物烘干后含水率降低,不易导出静电,常被吸附在金属机件上,发生紊乱缠绕现象。
(3)操作工的手和带电的干布接触时常受到电击。
(4)带静电的服装易吸附尘埃而污染,服用衣着带静电后会发生畸态变形,如外衣紧贴在内衣上,影响美观。
(5)静电的产生还会影响纺织厂高速纺纱工序的正常进行。
(6)起毛机上的静电常使织物起毛困难,起出的绒毛紊乱及倒绕断头。
(7)带静电的织物常有放电现象,若在爆炸区内,易发生爆炸事故。
3.抗静电整理机理 用具有防止电荷积聚并具有吸湿性及其他特性的化学药剂施加于纤维表面,主要是提高纤维材料的吸湿能力,增加表面的亲水性,改善导电性能,减少静电现象。大部分抗静电剂都是吸湿性化合物,例如聚乙二醇、山梨糖醇和甘油等多元醇,以及吸湿性强的无机盐,例如氯化锂和氯化钠等均具有抗静电性。通过溶解于水中的正负离子的迁移作用,为电荷的转移提供了介质,从而提高了纤维的导电能力。
4.抗静电的方法
(1)物理法抗静电:将带相反电荷的纤维进行混纺以消除或减弱静电量;纺丝时添加油剂,增加纤维的润滑性可减少加工中的摩擦;在生产过程中使用静电消除器(高压直流电场针状电极放电装置)消除静电;还可以采用接地以导去纤维上的静电或增加工作环境的相对湿度来消除静电;或与导电材料混用等。
(2)化学法抗静电:用抗静电剂进行整理来消除静电。
①提高纤维的吸湿性。用具有亲水性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或高分子物质进行整理,而水具有相当高的导电性,只要吸收少量的水,就能明显改善聚合物材料的导电性。因此,抗静电整理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纤维材料的吸湿能力,改善导电性能,减少静电现象。表面活性剂的抗静电作用是由于它能在纤维表面形成吸附层,其疏水端与疏水性纤维相吸引,而亲水端则指向外侧,使纤维表面亲水性加强,因而容易因空气相对湿度的提高而在纤维表面形成水的吸附层。但这类整理剂会因空气中湿度的降低而影响其抗静电性能。
②表面离子化。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或离子型高分子物质进行整理。这类离子型整理剂受纤维表层含水的作用,发生电离,具有导电性能,从而降低其静电的积聚。
5.静电大小的衡量
(1)表面比电阻:表面比电阻表示纤维材料经典衰减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材料的表面宽度和长度都等于1cm时的电阻,单位为Ω。
(2)半衰期t1/2:半衰期表示织物上的静电荷衰减到原始数值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单位为s。
(3)静电压:纺织品摩擦起电或泄电达到平衡时的电压值。
(四)卫生整理
人所共知,我们生活在各种微生物的包围之中,在人的上半身皮肤上有50~500个/cm2微生物,它们从汗水和分泌物中获取营养,进行生长、繁殖、死亡的新陈代谢。正常人的汗和尿本来是不臭的,织物上的汗水由于微生物(如尿素分解菌)繁殖,将汗水中的尿、蛋白质等分解成氨和其他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就是袜子、内衣、被褥等连续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有不同程度臭气的原因。因此,有必要进行卫生整理,提高纺织品抗微生物能力(包括防霉、抗菌、防蛀等),杜绝病菌传播媒介和损伤纤维途径,最终使纺织品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有效的卫生状态。
1.防霉整理 所谓防霉整理就是防止霉菌的蔓延和生长。其主要途径是采用防霉整理剂杀灭霉菌、阻止霉菌生长;或在纤维表面建立障碍,阻止霉菌与纤维接触,但不能阻止霉菌的生存。织物防霉整理的另一个途径是改变纤维的特性,使纤维不能成为霉菌的食料,并使纤维具有抵抗霉菌侵蚀的能力。
防霉整理用药剂多含金属化合物,如铬酸铜、8-羟基喹啉铜等,使用浓度为1%~3%,由于含铜化合物都有颜色,只适用于要求防腐烂作用的渔网、伪装用网、篷布等。有机汞与有机锡化合物,如苯基汞、三烃基锡等有强烈杀菌作用,浓度低至10~100mg/L也有灭菌与消毒作用,但毒性较强,一般只用于工业防霉处理。
2.抗菌防臭整理 抗菌防臭整理是指在不使纺织品原有性质发生显著变化的前提下,利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杀灭在纺织品上的病菌,提高纺织品抗微生物能力,杜绝病菌传播媒介和损伤纤维的途径,最终使纺织品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有效的卫生状态,使纺织品具有抑菌和杀菌性能的整理加工过程。
抗菌防臭整理是以美国道康宁化学公司开发成功的有机硅季铵盐应用于织物整理为开始,代表性的抗菌、防臭整理剂为DC-5700。DC-5700整理除对危及人体的葡萄球菌、白癣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霉菌等均有卓越的抑制功效外,还具有优良的防臭性能。整理后既不影响纺织品的手感,也不影响外观及内在质量。
3.防蛀整理 由羊毛制成的毛纱、毛织物在储存过程中常易发生蛀蚀,造成严重损失,所以对羊毛制品进行防蛀整理是非常必要的。羊毛及其制品防蛀方法很多,可分为物理性预防法、羊毛化学改性法、抑制蛀虫生殖法和防蛀剂化学驱杀法四类。防蛀剂化学驱杀法是以有杀虫、防虫能力的物质,通过对羊毛纤维的吸附作用固着于纤维上产生防蛀作用。防蛀剂化学驱杀法是一种在工业生产中可普及的防蛀方法。
4.卫生整理效果的检验
(1)晕圈法(抑菌圈半径):用小块布盖在已种菌培养基上,检查布上及周围菌落生长情况。
(2)汲尽培养法:1m L菌液滴在织物上,吸尽,培养液洗落,培养基上培养,检查菌落数。
(3)摇晃烧瓶法:三角瓶中,盛放稀释液,加入纺织样品,加入细菌液,摇1h,取出1m L菌液,置于固体培养基上,隔时检查菌落数,与空白样对比。
(五)防污、易去污整理
合成纤维(如涤纶)疏水性强,天然纤维(如棉)尽管是亲水性纤维,但经树脂整理后,其亲水性基团被封闭,亲水性下降。基于这些原因,合成纤维织物及天然纤维与合纤的混合纺织物易于沾污,沾污后又难以除去,同时在反复洗涤过程中易于再污染(被洗涤下来的污垢重新沉淀到织物上的现象)。为克服这种缺点,必须对织物进行防污和易去污整理。(www.xing528.com)
防污整理是指纺织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被水性污垢和油性污垢所润湿造成沾污,也不会因静电原因而吸附干的尘埃或微粒于纤维或织物表面,使纺织品具有防污性能的整理称为防污整理,国外称为SR整理。为使织物达到防污目的,必须通过三个途径来完成,即防油污整理、易去污整理和抗静电整理。防油整理和抗静电整理可见以上所学习的内容。这里主要介绍易去污整理。
1.易去污整理 易去污整理也称亲水性防污整理或脱油污整理,是指织物一旦沾污后,污垢在正常的洗涤条件下容易洗净,而且织物在洗涤液中不会吸附洗涤液中的污物而变灰,使纺织品具有易去污性能的整理称为易去污整理。这种整理方法主要适用于合成纤维及其混纺织物。它不仅能提高衣服在穿着过程中的防污性,而且能使沾污在织物上的污垢变得容易脱落。此外,在洗涤过程中再污染的现象也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2.易去污性能的测试 织物的易去污性能可以用去污率来衡量。去污率是沾污的织物经规定洗涤条件洗涤后,织物上污垢的去除程度或污垢的残留量,目测对照标准样卡评级,用评级方法评定易去污织物的易去污性能。可以通过测定试样洗涤前后的反射率利用下式来计算去污率。
式中:Rsx——试样洗涤x次后的反射率;
Rtu——未沾污未洗涤试样的反射率;
Rsu——沾污试样洗涤前的反射率。
(六)抗紫外线整理
1.紫外线的种类及危害 紫外线(Ultraviolet Rays,UV)分为长波紫外线(UV-A,320~400nm)、中波紫外线(UV-B,280~320nm)和短波紫外线(UV-C,200~280nm)。照射的阳光中95%以上为UV-A,对人体有促进合成维生素D的作用,但过量照射会引起淋巴细胞降低,抑制免疫功能。2%~5%为UV-B波段,虽含量不高,但对人体皮肤刺激较大,易发生红肿疼痛症状,如不间断照射时间较长,将引起皮肤弹性下降,皱纹增加,毛细血管扩张、增厚,并使表皮色素沉淀,对皮肤内层损伤是不能修复的,长期照射易致皮肤癌,对眼睛导致白内障,并抑制人体免疫功能,因此中波段紫外线对人体伤害极大。UB-C作为一种更强的紫外线,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也对人体有害。一般来讲,紫外线C不能到达地面,但由于近年来空气中含氟量的提高,到达地面的紫外线B和C也随之增加。除了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外,光照会使纺织品褪色,使纤维老化,导致光降解反应,使强力下降。因此,对穿着面料进行抗紫外线整理,既可保护服装本身,又使穿着者免遭紫外线伤害。特别是护外工作、高原及长期野外工作的服装面料,部队军需纺织品及专业职业工作服,应进行必要的抗紫外线整理。
2.抗紫外线整理 抗紫外线整理是通过增强织物对紫外线的吸收能力或增强织物对紫外线的反射能力来减少紫外线的透过量。抗紫外线整理剂依据其阻挡紫外线透过织物的机理不同分为紫外线吸收剂和紫外线屏蔽剂两类。紫外线吸收剂主要是吸收紫外线并进行能量交换,使紫外线转变成热能和波长较短的电磁波而发散,从而达到防止紫外线辐射的目的。在对织物进行染整加工时,选用紫外线吸收剂和反光整理剂加工都是可行的,两者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可根据产品要求而定。目前应用的紫外线吸收主要有金属离子化合物、水杨酸类化合物、苯酮类化合物和苯三唑类化合物等几类。
3.抗紫外线效果测试 用防晒指数(SPF)或紫外线防护指数(UPF)来衡量材料的抗紫外能力或防晒能力。SPF值是指经防晒处理的皮肤上产生红斑的紫外线辐射的最小剂量对未经防晒处理的皮肤上产生红斑的紫外线辐射的最小剂量的比值。UPF值是指紫外线对未防护的皮肤的平均辐射量与待测织物遮挡后紫外线辐射量的比值。
(七)防辐射整理
随微波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电磁干扰(EMI)及电磁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其危害是继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之后的第四大污染源。1950年,美国公布了大功率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首例报道,联合国在1969年的人类环境会议上,将电磁波辐射列入“被控制的空气污染物”,正式确认电磁污染的存在及其危害。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计算机屏幕工作环境可能影响妊娠和胎儿。电磁波积累作用的结果会引发失眠、神经衰弱、心律不齐、高血压,甚至癌症等严重后果。电磁波被称为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因此,要进行防辐射整理。
防辐射整理就是利用具有导电性能的银、镍、铜等金属,采用电镀的方法或涂层的方法施加到织物上,使织物表面均匀地覆盖一层有一定厚度的金属,制得具有良好导电、导热、抗静电和高电磁屏蔽性能的导电织物。
防辐射整理的加工流程为:
织物前处理→活化→化学镀铜→电镀镍→树脂涂层→后整理→成品
前处理主要是采用氢氧化钠和去油剂在50℃的条件下处理10min,以清洁基质材料表面在各操作工序中黏附的各种杂质和灰尘,它直接影响到镀层的均匀性、致密性以及镀层与基质间的结合力。活化技术是生产导电布的关键环节,其处理质量决定了导电布的综合性能。以重金属盐与树脂配合表面活性剂处理基材表面,形成极薄的金属催化层,促使在电镀浴中的铜、镍能够在其基础上得到还原而沉积在织物的表面。化学镀铜靠基材的自催化活性才能起镀,结合力一般均优于电镀。铜的导电性能良好、价格适中,但其密度较大,不易在基体中分散,会影响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效果,且铜粉容易氧化,因此常在其表面镀上一层镍。涂层可作为保护层,用于保护织物金属镀层免受磨损及污染。
(八)吸湿排汗整理
吸湿排汗整理,又称吸湿快干整理,就是用亲水性聚合物对疏水性纤维进行的整理加工,赋予疏水性纤维织物吸水、透湿、快干的特性。一般吸湿快干整理是指亲水性聚合物对涤纶进行加工。吸湿排汗整理剂主要是一种以水分散性聚酯为主要组分的复配物,由于其分子结构中有与涤纶分子结构相同的苯环,在高温作用下,分子链段被吸附在涤纶的表面,使涤纶由原来的疏水性表面变成耐久的亲水性表面,但由于涤纶组分本身的拒水性质并未被改变,所以其吸收的水分又可以很快地散发到大气中。
(九)负离子整理
1.负离子的作用 在森林、海滨、瀑布、郊外等污染少的地方,人们会有空气清新、呼吸舒畅、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舒适体验,有利于多种慢性疾病患者的康复,这就是高浓度负离子空气所产生的作用。空气中的水合羟基负离子被誉为“空气维生素”。其主要作用表现在:
(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负离子可使大脑皮层功能及脑力活动加强,精神振奋,工作效率提高,改善睡眠质量。还可使脑组织的氧化过程力度加强,使脑组织获得更多的氧分。空气负离子还有镇静、催眠的作用。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据学者观察,负离子有明显扩张血管的作用,可解除动脉血管痉挛,对于改善心脏功能和改善心肌营养也大有好处,有利于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患病人的病情恢复。
(3)对血液系统的影响。研究证实,负离子有使血液凝聚流速变慢、延长凝血时间的作用,能使血中含氧量增加,有利于血氧输送、吸收和利用。
(4)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是最显著的,这是因为负离子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它可以提高人的肺活量。有人曾经试验,在玻璃面罩中吸入空气负离子30min,可使肺部吸收氧气量增加20%,而排出二氧化碳的量可增加14.5%,故负离子有改善和增强肺功能的作用。
2.负离子整理及其整理剂 所谓负离子整理就是将一种特定的超细微粉材料,借助黏合剂将其黏附到纤维表面,赋予织物持久产生负离子效果的加工工艺。其目的是在穿着这种织物时形成一个模拟大自然空气清新的环境。在负离子发生材料中研究最多的是电气石。电气石是一种成分与结构极为复杂的天然矿石,是以硼为主要成分的铝、钠、铁、镁、锂的环状结构硅酸盐矿物质。电气石微粒正极上的电子接触水分子即瞬间放电,将水分子电解为H+和OH-,H+被电气石释放的电子中和形成氢原子以气体形式放出;OH-与水分子结合成水合羟基离子H3 O2-,即负离子。纺织品的负离子整理剂是以电气石及从海底深处矿石中选择的负离子发生体,将其超微粒体加工制成纳米负离子粉(50~100nm),并均匀分散到黏合剂乳液中而制得的浆体。
(十)涂层整理
涂层整理是在织物表面单面或双面均匀地涂布一层或多层能成膜的高分子化合物,使织物正反面产生不同功能的一种表面整理技术。所用的成膜高聚物称为涂层剂,所用的织物称为基布。
1.涂层整理特点 涂层整理与传统的轧烘焙整理工艺相比,涂层整理具有许多特点:
(1)涂层整理不同于一般传统的轧烘焙工艺,最显著的区别是传统的轧烘焙整理工艺要求浸轧液充分润湿并渗透到织物内部,而涂层整理所涂布的浆液仅润湿织物表面或稍有些扩散,溶液不渗透进入织物内部,只在织物的表面进行。因此,可节约化工原料。
(2)涂层整理的工艺流程为:
轧光→涂布→烘燥→焙烘
一般可以不用水洗,节约用水,有利于环保。
(3)对涂层整理所用的基布要求低,在纤维上可以不受品种限制。
(4)涂层整理剂品种多,加入不同的添加剂后,可使织物具有各种不同的外表和功能。
2.涂层整理的目的
(1)改善织物的外观,可使织物具有珠光、皮革外观及双面效应等不同效果。
(2)改善织物的风格,赋予织物高回弹性和柔软丰满的手感等。
(3)增加织物的功能,可使衣用织物不仅具有防水性,还必须具有透气和透湿、防污、阻燃等功能。
涂层需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能要求,在一定的织物(即基布)上用适当的涂层剂进行涂布,成膜后再用各种不同功能的添加剂经适当后处理,制成涂层产品,以达到产品多功能化效果。可用在风雨衣、羽绒服、劳动防护服等服装,篷盖布、土工布、遮阳布等产业用布,贴墙材料、铺地材料、遮光窗帘等装饰用布产品的加工中。
3.涂层整理剂 纺织品涂层整理剂又称涂层胶,是一种均匀涂布于织物表面的高分子类化合物。涂层胶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化学结构来分,可分为聚氨酯类涂层剂(PU)、聚丙烯酸酯类涂层剂、有机硅弹性体、聚氯乙烯涂层剂(PVC)、合成橡胶类等。目前主要应用的是聚丙烯酸酯类和聚氨酯类。
4.涂层方法和工艺 涂层工艺和设备决定了涂层织物的性能。正确地选用涂层剂、涂层工艺和涂层设备是提高涂层产品质量的关键。涂层按其涂布方法分类,可分为直接涂层、热熔涂层、黏合涂层和转移涂层等。
(1)直接涂层:直接涂层整理是将涂层剂通过物理和机械方法直接均匀地涂布于织物表面而后使其成膜的方法。按照成膜方法的不同,又有干法涂层和湿法涂层的区别。
①干法涂层:干法涂层将涂层剂溶于水或有机溶剂中,添加一定的助剂制成涂层浆,用涂布器直接均匀地涂布于织物上,然后加热烘干、焙烘使水分和溶剂蒸发,涂层剂在织物表面通过自身的凝聚力或树脂的交联作用,形成坚韧的薄膜。其工艺流程为:
基布→浸轧防水剂→烘干→轧光→涂层→烘干→附加功能整理→烘干→焙烘→成品
②湿法涂层:湿法涂层将涂层剂均匀地涂布于织物上后,通过水凝固浴,在织物上形成多微孔性薄膜。其工艺流程为:
底布→浸轧、刮涂涂层浆→DMF与水进行凝固→水洗(4道)→烘干→磨毛(人造麂皮)或轧纹(轧纹革)或印花(印花革)或转移涂层(湿法转移革)
湿法涂层产品分为人造麂皮和光面革等。人造麂皮是指烘干后的PU涂层织物,经磨毛机磨去结构致密的表面层后,外观出现类似于麂皮的绒毛,可以印花、轧纹。光面革是指在半成品的表面印花、轧纹或再进行转移涂层制成的光面产品,凝固涂层膜的多孔性,加上模拟皮革纹理的表面加工,更相似于天然皮革,有的称为仿羊(牛)皮革。
(2)热熔涂层:热熔涂层是将热塑性树脂加热熔融后,涂布于基布,经冷却而黏着于基布表面的涂层工艺。其工艺流程为:
基布→涂布熔融树脂→冷却→轧光→成品
(3)黏合涂层:黏合涂层工艺是将树脂薄膜与涂有黏合剂的基布叠合,经轧压而使其黏合成一体,或将树脂薄膜与高温热熔辊接触,使树脂薄膜表面熔融而后与基布叠合,再通过轧压而黏合成一体,涂层薄膜较厚。黏合涂层通常用于装饰织物和铺地织物等的涂层整理。黏合涂层的工艺流程为:
基布→涂布黏合剂→烘干→薄膜黏合→焙烘→轧光→成品
(4)转移涂层:转移涂层是先以涂层浆涂布于经有机硅处理过的转移纸,而后与基布叠合,在很低的张力下经烘干、轧平和冷却,然后使转移纸和涂层织物分离。主要应用于对张力比较敏感的非织造布和轻薄织物及针织物等涂层加工。其工艺流程为:
转移纸→涂布涂层浆→基布黏合→烘干→轧光→冷却→织物与转移纸分离→成品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整理?整理的目的有哪些?
2.按照纺织品整理效果的耐久程度,可将整理分为哪几类?
3.棉织物为什么易缩水?定形整理的目的是什么?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4.简述定幅整理的原理。
5.简述防缩整理的方法和原理。
6.什么是轧压整理?简述其原理。轧压整理的分类有哪些?
7.什么是绒面整理?试比较起毛和磨毛整理。
8.柔软整理的方法有哪些?常用的柔软剂分哪几类?
9.什么是树脂整理?简述树脂整理的目的及防皱整理的发展历程。造成织物褶皱的原因是什么?
10.什么是合成纤维的热定形?简述热定形的目的。
11.毛织物的湿整理包括哪些内容?
12.什么是仿绸整理?其加工原理是什么?仿麂皮绒整理的关键是什么?
13.拒水拒油整理的原理是什么?如何来衡量拒水的效果?
14.什么是阻燃整理?阻燃整理有哪些理论?如何衡量阻燃的效果?
15.抗静电整理的本质是什么?抗紫外线整理的机理是什么?
16.什么是涂层整理?简述其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