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穿结经工序的目的,知道穿经与结经的适用范围;
2.认识穿经工序的生产工艺单据,知道工艺单中各参数确定的依据;
3.了解纬纱定捻的作用,知道不同纬纱定捻的方式。
✿任务说明
1.任务要求
通过本项目的学习,完成以下工作任务:
(1)通过观察穿经过程,知道穿经工序的工艺过程,并根据穿经工艺单,知道穿经要求制订的主要工艺参数,会简单分析这些工艺参数制订的目的与依据。
(2)通过观察纬纱准备,知道纬纱准备包括的工序,并能根据纬纱的特征选择定捻方式。
2.任务所需设备、材料
穿经机、定形机、织轴、纬纱。(www.xing528.com)
3.任务实施内容及步骤
(1)观察穿经机的主要结构及穿经工艺过程;
(2)根据工艺单,知道穿经需要确定的主要工艺参数,分析其作用和确定依据;
(3)根据纬纱的特征,选择适合的定捻方式。
4.撰写任务报告,并进行评价与讨论。
✿项目导入
原始织机的开口要靠分纱的小木棍,以后出现了扁平形的打纬木刀或骨刀,代替了分纱小木辊。人们还发现,用不连续的一根根纬纱织成的织物,两侧的经纱容易脱散,于是便将一根根纬纱连接起来,绕成圈状后引入经纱层。随着织物的加宽,人们又将连续的纬纱绕在芦苇秆或木杆上,这便是“纡子”的雏形,并把它引过已经被打纬刀撑开的经纱层。由于打纬刀容易通过经纱层,后来打纬刀演变为中空、两端削尖、表面光滑的工具。在剜空处纳入纬纱管,这便是中国汉代画像石上的“杼”,如图2-4-1所示,既可引纬又可打纬,加快了织造速度。再后来人们发现,把刀杼抛掷过织口比递送过去要快得多,这样就逐步发明了纡子外面套上两头尖的木壳梭子。但原来刀杼是兼管打纬的,改为梭子后,打纬必须另找工具。
图2-4-1 刀杼
为了织出符合幅宽要求的织物,人们由劈细的竹签,齿隙稀密均匀地固定扎在木条中,让经纱依次在竹齿中穿过,这样经纱排列的宽度可以固定,这就是初期的筘(古时叫箴)。杼改为梭子后,人们便使筘一物两用:既用来定幅,又用来打纬。
梭子、筘以及综的出现,使织物织造之前,必须先做纡子的卷绕、穿综、筘等一系列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