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细评估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指标体系

精细评估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指标体系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资源承载能力超标,一般均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引起的,因此经济发展指标是驱动力指标中最关键的指标之一。

精细评估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指标体系

6.5.4.1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研究成果较多[4,20~28],而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几乎都是参照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加以适当修改或调整得到,由于进行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必然要涉及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21],因此可选择和构筑水资源与区域社会经济、人口、生态环境紧密相关的评价指标,充分体现水资源开发利用对于社会经济、人口、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实现区域资源、社会经济、人口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健康发展。比如,汪党献等[5]选取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m3/人)、单位GDP占有水资源量(m3/百元)、45种潜在资源价值占有水资源量(m3/百元)、单位耕地占有水资源量(m3/hm2)、单位面积水资源量(万m3/km2)等5个指标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秦莉云等[29]由灌溉率(%)、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开发程度(%)、供水量模数(万m3/km2)、需水量模数(万m3/km2)、人均供水量(m3/人)、生态用水率(%)等7个指标构成了淮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而张鑫等[30]整理选取了8个评价指标构成了关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即地下水耕地灌溉率:地下水资源灌溉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地下水利用率:现状年地下水供水量与可利用地下水资源总量之比(%);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现状年地下水供水量与地下水资源总量之比(%);地下水供水模数:地下水资源年供给量与土地面积之比(万m3/km2);地下水需水模数:现状年需水量与土地面积之比(万m3/km2);重复利用率:重复用水量与总用水量之比(%);单位地下水人口负荷:总人口数量与地下水年供给量之比(人/1000m3);生态环境需水负荷:总水量与生态环境用水量之比。

因此,关于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未统一,都是依据评价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与水资源密切相关的便于资料收集的部分指标构成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6.5.4.2 基于DPSIR模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DPSIR模型[31]是一种在环境系统中广泛使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概念模型,它将表征一个自然系统的评价指标分成驱动力(Driving forces)、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影响(Impact)和响应(Responses)五种类型,每种类型中,又分成若干种指标。基于DPSIR模型的原理,参照陈洋波等[32]的研究,下面建立一套广义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具体应用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1.驱动力指标

驱动力指标是促使水资源系统变化的最原始、最关键的指标,包括下列几种指标:

(1)经济发展指标。经济发展应该是水资源系统发展变化的最原始,最关键的驱动力。水资源承载能力超标,一般均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引起的,因此经济发展指标是驱动力指标中最关键的指标之一。经济发展指标可采用人均GDP、人均GDP的年增长率、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年收入、物价指数消费水平等来表示。由于人均GDP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可优先采用。

(2)人口指标。经济的发展是与人口的增长相关联的,人口的增长不仅促使经济进一步发展,同时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破坏了水资源系统的完整性,使水资源的再生能力降低,从而可能引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降低。因此,人口指标与经济发展指标一样,也是驱动力指标中最关键的指标之一。人口指标可用人口密度、人口的年增长率等来表示。一般认为人口密度是一个较有代表性的指标,可优先采用。

2.压力指标

压力指标是指通过驱动力作用之后,直接施加在水资源系统之上的促使水资源系统发展变化的压力。由于压力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因此压力指标主要是水资源需求指标。水资源需求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类:

(1)工业需水指标。万元产值综合取水量与行业结构、新技术的采用有关,反映一个地区工业生产的先进程度。经济发达地区,万元产值综合取水量一般较低,而经济欠发达地区,万元产值综合取水量相对较高。故工业需水指标可用万元产值综合取水量来表示。

(2)农业需水指标。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农业需水是水资源系统的一个重要压力。农业需水指标可用实际的农灌用水率或农业万元产值综合取水量表示。为了简化指标体系,也可以将工业需水和农业需水综合到一起考虑,即采用万元GDP综合耗水率表示。

(3)城镇居民生活需水指标。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水资源需求的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的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加,因此,城镇居民生活需水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城镇居民生活需水指标可用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来表示。

(4)生态环境需水指标。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里,经历了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急剧膨胀的高速发展期,由于一味强调经济的发展,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用水量基本没有考虑,结果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目前,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恢复已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生态环境的用水量日益受到重视和保证。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的用水量将会愈来愈大,因此,生态环境需水将成为水资源系统的一个愈来愈重要的压力。生态环境需水指标可用人均生态环境用水量来表示。

(5)社会发展综合需水指标。为了维持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除上述需水外,还需要其他的用水,如河道航运用水、旅游娱乐用水、沿海地区的压咸用水等。对于不同的地区,其用水的部门可能不同,需区别对待。社会发展综合需水指标可用人均社会发展综合用水量来表示。

(6)废污水排放量。水资源经过社会经济系统的使用后,一般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使水资源的质量下降,因此,废污水排放量是一个重要的压力指标。废污水排放量指标可用废污水排放率表示,即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的废污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总用水量应该包括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总量。(www.xing528.com)

3.状态指标

状态是指水资源系统在压力的作用下所处的状态。状态指标应该描述水资源系统的物理特征,主要是水资源系统满足用水需求的能力。状态指标如下:

(1)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指标。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是表征水资源物理特征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地区即使其水资源蕴藏量很大,但开发利用程度低,其实际可利用的水资源少,实际承载能力就低,因此,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是一个重要的状态指标。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指标可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来描述。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可采用75%的来水年份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来表示。

(2)水资源可利用量指标。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水资源系统满足用水需求的最重要的指标,是水资源系统最主要的物理特征,也是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中最重要的因素。水资源可利用量应该是可利用量减去被污染而不能使用的水资源量,同时还应该是现状工程条件下实际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即工程可供水量,在汛期无法利用的部分水量应该去掉。水资源可利用量指标可用75%来水年份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来表示。

(3)水资源重复利用指标。水资源重复利用是提高水资源系统供水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也是一个重要的状态指标,在水资源短缺地区,水资源重复利用是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水资源重复利用指标可用水资源重复利用率来表示。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可用经一次使用后的水资源被再次利用的量(包括处理过的和没有处理过的水资源量)占总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表示。

4.影响指标

影响是驱动力、压力对水资源系统产生的影响,即引起的水资源系统的变化如下:

(1)水质的变化。水质变化是水资源系统受到影响的重要表现,原始的水资源系统其水质是优良的,可直接使用,对一个超载的水资源系统,其水体会受到污染,水质降低,因此水质指标是一个重要的影响指标。水质指标可用水质优良率来表示,即为水质达到良好以上的水量占总水量的比率。水质达到良好以上的水量可采用水质在Ⅲ类以上的水量,而总水量宜采用总水资源可利用量。

(2)生物的多样性。当水资源系统超载时,系统内生物的种群及数量就会减少,这也是系统受到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因此生物的多样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指标,生物的多样性指标可用生物种群数量的相对性指标来表示。生物的多样性指标在实际应用时不易统计,需灵活掌握。

(3)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水资源系统的超载,会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和退化,因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也是影响指标的一个方面,可用地区内的植被覆盖率来表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指标。

5.响应指标

响应是指对水资源系统的开发利用采取的管理措施,管理措施是一个定性的描述,不易量化。可从下述几方面来加以考虑:

(1)是否制订了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是否采取了实际行动来保护生态、环境。

(2)是否投入了人力、财力、物力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3)是否对水资源系统及其开发利用制订了管理及保护政策,是否落实了管理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