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验测试结果及分析

实验测试结果及分析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验测试前,对所有面料均采用强碱类清洗剂进行清洗。在同样的条件下,同一样品的不同部位重复测定至少10次,最后结果取10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值。实验试样:每种面料取直径为7cm的试样各三块,最后结果取三块试样测试结果的平均值。将试样组合体水平放置在已达到规定试样条件的实验箱内,经过0.5h平衡后,按编号在箱内逐一称重,随后经过1h试验后,再次按同一顺序称重。测试结果见表3-6。

实验测试结果及分析

实验测试前,对所有面料均采用强碱类清洗剂进行清洗。因为面料后整理时经过柔软处理,具有一定的表面拒水性,为了更好的研究织物热湿传递性能与纤维、纱线及织物结构的关系,实验前需采用强碱除去有机硅等整理剂。

(一)织物透气率

实验按GB/T 5453—1997进行,实验仪器采用YG461E型电脑式透气性测试仪。

实验在恒温恒湿条件(温度:20℃,相对湿度:65%)下进行。

试验条件为:试样有效面积20cm2压强100Pa。

先将试样(整块试样大小约为30cm×30cm)放在实验环境下调湿平衡24h。实验开始时,将试样夹持在试样圆台上,测试点应避开布边及折皱处,夹样时采用足够的张力使试样平整而不变形。为防止漏气在试样的低压一侧垫上垫圈。启动吸风机使空气通过试样,调节流量,使压力逐渐接近规定值1min后或达到稳定时,记录气流流量或透气率。在同样的条件下,同一样品的不同部位重复测定至少10次,最后结果取10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值。测试结果见表3-3。

表3-3 织物透气率的测试结果

从表3-3可以看出,36、34、9、25号织物的透气率最大,均超过了1000mm/s;1、5、3、2、6、4号织物的透气率最小,均小于300mm/s;其他织物的透气率居中,均在300~1000mm/s。针织物的透气率与织物的厚度、密度、未充满系数有关,厚度及密度越小,未充满系数越大,织物的透气率越大。36号织物最薄,厚度只有0.32mm;34号织物的厚度也只有0.39mm,且是单面网眼,未充满系数较大;9号织物的厚度为0.42mm,密度较小;25号织物是单面集圈,未充满系数较大,厚度也较小,为0.47mm,故这几种织物的透气率最大。1、5、3、2、4号织物均为氨纶三线添纱针织物,织物的紧密度较大,未充满系数较小,厚度较大,均大于0.54mm;6号织物为氨纶两线添纱针织物,氨纶细度为40旦,织物的紧密度大于20旦的氨纶添纱织物,且厚度较大,为0.64mm,故这几种织物的透气率最小。

(二)织物透湿率

实验按照GB/T 12704—1991进行,实验仪器采用YG601型织物透湿仪。

实验条件:实验箱内温度38℃,相对湿度5%,气流速度:0.5m/s。

实验试样:每种面料取直径为7cm的试样各三块,最后结果取三块试样测试结果的平均值。

向透湿杯内注入10ml水,将试样测试面向下放置在透湿杯上,装上垫圈和压环,旋上螺帽,再用乙烯胶粘带从侧面封住压环、垫圈和透湿杯,组成实验组合体。

将试样组合体水平放置在已达到规定试样条件的实验箱内,经过0.5h平衡后,按编号在箱内逐一称重,随后经过1h试验后,再次按同一顺序称重。

然后按照公式(3-1)计算织物的透湿率H。

式中H为透湿率(g/m2·24h),△m为两次称重的重量差,精确到0.01g,A为试样的有效面积(cm2),t为两次称重的间隔时间(h)。

测试结果见表3-4。

表3-4 织物透湿率的测试结果

续表

从表3-4可以看出,36、34、35、25、9号织物的透湿率最大,均超过了6000g/(m2·24h),7、10、3、11、31、6、1号织物的透湿率最小,均小于4500g/(m2·24h),其他织物的透湿率居中,均在4500~6000g/(m2·24h)之间。针织物的透湿率除了与织物的厚度、密度、未充满系数有关外,还与织物的透气率、纤维的类型有关,36、34、25、9号织物的透气率最大,织物也较薄,因而透湿率也最大。1号织物和6号织物比较厚,织物的平方米克重最重,采用的都是40旦的氨纶,织物比较紧密,未充满系数小,因而透湿率也最差。

(三)芯吸高度

实验在恒温恒湿条件(温度:20℃,相对湿度:65%)下进行。

实验试样:每种面料取长20cm,宽3cm的试样经纬向各三块,最后结果取六块试样测试结果的平均值。

先将试样放在实验环境中平衡24h。采用按行业标准制作的垂直芯吸实验装置,将织物试样上端固定于支架上,下端浸在水溶液中,待半个小时后,测量水溶液沿织物上升的高度(cm)。由于一般织物在经、纬向均存在差异,因而结果取经、纬向芯吸高度的平均值。

测试结果见表3-5。

表3-5 织物芯吸高度的测试结果

续表

从表3-5可以看出,35、34、36、17、16号织物的芯吸高度最高,均超过了15cm/30min,32、30、10、11号织物的芯吸高度最低,均低于1cm/30min,其他织物的芯吸高度居中,均1~15cm/30min。织物的芯吸高度除了和纤维类型有关外,还和纤维的截面形态、织物的后整理有很大关系。35、34、36号织物均是异形截面纤维织物,织物的芯吸导湿性能最好,17、16织物均为经过后整理的织物,织物的芯吸导湿性能也非常好。32、30、10、11号织物为丙纶纤维织物和羊毛织物,丙纶织物的吸湿为0,基本不吸湿,羊毛织物芯吸效果也不好。(www.xing528.com)

(四)回潮率

实验在恒温恒湿条件(温度:20℃,相对湿度:65%)下进行。

实验试样:每种面料取大小为20cm×20cm的试样各三块,最后结果取三块试样测试结果的平均值。

将试样在实验环境中放置24h,使之达到吸湿平衡,并称重,记录重量为G,再将试样放置在105℃~110℃的烘箱中干燥一段时间后,称得干燥后的重量G0,然后按照公式(3-2)计算织物回潮率W。

式中:W为纺织材料的回潮率,G为纺织材料的湿重(g),G0为纺织材料的干重(g)。

测试结果见表3-6。

表3-6 织物回潮率的测试结果

从表3-6可以看出,30、11、10、9、12、8、29、28、13号织物的回潮率最大,均超过了8%,35、34、36、15、33、32号织物的回潮率最低,均小于2%,其他织物的回潮率居中。织物的回潮率主要和纤维的类型有关,30、11、10、9、12、8、29、28、13号织物均为纯天然纤维织物,故回潮率最高。35、34、36、15、33、32号织物均为纯化纤织物,因而回潮率最低。

(五)散湿率

实验在恒温恒湿条件(温度:20℃,相对湿度:65%)下进行。

当人体的显汗到达织物的表面后,将向外界环境释放。其放湿排气能力的大小决定了织物连续透湿气的速率,织物的散湿率与纤维的种类关系密切,也与织物的厚度、组织结构以及单位重量有关。

实验试样:每种面料裁取20cm×20cm的试样各三块,最后结果取三块试样测试结果的平均值。

(1)先将试样放在实验环境中平衡24h。

(2)实验开始时称取试样的重量W1

(3)在反面直径为10cm的等圆面积上滴注1g蒸馏水,至表面基本润湿。

(4)然后水平放置试样,称取重量W2

(5)将试样置于温度为35℃的恒温热板上(正面朝上),环境温度:20℃,湿度65%,气流速度:0.5m/s,散热10min后称取重量W3

再按照公式(3-3)计算织物散湿率δ:

测试结果见表3-7。

表3-7 织物散湿率的测试结果

从表3-7可以看出,34、35、16、17、36、15、21、14号织物的散湿率最高,均超过了60%,13、11、10、7、6号织物的散湿率最低,均小于40%,其他织物的散湿率居中。织物的散湿率除了和纤维类型有关外,还和纤维的截面形态有关,34、35、16、17、36、15、21、14号织物主要为化纤织物,且大部分是异形截面纤维,因而散湿率最高。13、11、10、7、6号织物都是天然纤维织物,散湿率最低。

(六)热阻

实验按照GB/T 11048—1989进行,实验仪器采用YG(B)606D型平板式保暖仪。

实验在恒温恒湿条件(环境温度:20℃,相对湿度:65%)下进行。

实验试样:每种面料裁取30cm×30cm的试样各三块,试样要求平整无折皱,最后结果取三块试样测试结果的平均值。

先将试样放在实验环境中下调湿平衡24h。加热板温度设定在36℃。每天做实验之前需要做一次空白实验,然后将试样正面向上平铺在试验板上,并将试验板四周全部覆盖。预热一定时间,对于不同厚度和回潮率的试样预热时间可不等,一般预热时间30~60min。实验自动进行,测试完毕后,仪器自动停止,然后打印出实验数据。

测试结果见表3-8。

表3-8 织物热阻的测试结果

从表3-8可以看出,1、27、10、11、23、26、6号织物的热阻值最高,均超过了0.22Clo,33、34、32、36号织物的热阻值最小,均小于0.13Clo,其他织物的热阻值居中。织物的热阻值主要和织物的厚度有关,1、27、10、11、23、26、6号织物都是比较厚的织物,因而热组织较高,33、34、32、36号织物均是比较薄的织物,因为热阻值较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