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有多大?通过自己认识的一个亲朋好友或同学同事,以及他的亲朋好友或同学同事,依此类推,找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最多需要经过多少个中间人?或者说,世界上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隔了多少个熟人?
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做了一个连锁信件实验(图5-1),即从任意一个美国人开始,仅通过自己认识的人为自己传递信件。米尔格拉姆从堪萨斯州的威奇托市和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两地开始,随机邀请一些志愿者帮助传递一批信件,要求他们必须通过认识的人将信件传到信封上指明的位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一位收信人手里。实验后的统计表明,那些最终送达收信人手中的信件,平均经过了5.5次传递。
图5-1 米尔格拉姆连锁信件实验路线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绘制)(www.xing528.com)
早在1909年,意大利科学家古列尔莫·马可尼,因对无线电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而荣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获奖演说中,马可尼根据他对无线电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小世界的设想,这个小世界的核心纽带是信号的传递。米尔格拉姆的实验首次证实了该理论的真实性,由于平均传递次数小于6,因而人们又将小世界理论称为“六度分隔”理论。小世界理论揭示了一个人际关系网的普遍存在,表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联系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很多人在找工作时就能够体会到这种弱纽带的效果,正是弱纽带的普遍存在让人们发现和一个陌生人之间的距离原来并不遥远。
那么,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这种弱纽带联系是否发生了变化?为了研究这种变化,2006年微软对使用即时通讯工具MSN的全球用户进行了一项研究,专家选择了某个月份中2.4亿位用户发送的300亿条信息进行比对,结果发现任何一位用户平均通过6.6个好友就可以关联到任意另一名用户。2011年,世界最大社交媒体网站的脸书公司和意大利米兰大学共同进行了一项关于小世界理论的研究,对一个月内到访过脸书的7.2亿位活跃用户的好友进行数据统计,结果表明,任何两个独立的脸书用户之间相隔的人数为4.7个。从5.5到4.7,这显示了从现实世界到网络空间,人际关系网所发生的变化。
2017年6月,脸书的月活跃用户已经超过了20亿,超过了世界人口的1/4,同时期微信月活跃用户也达到了9.8亿。由于脸书、推特、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已经覆盖八成以上互联网用户,即接近世界一半人口已经建立了网络连接,并且同一个用户可能同时使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和即时通讯工具,因此有理由相信,全网络的统计数据将会得到一个更小的连接数,即两个用户间建立连接所需的传递进一步降低。
一个日益网络化的世界,也是一个更小的世界。对于网络空间的信息传播和思想交流,小世界理论有着很重要的启示意义。在连锁信件实验中,米尔格拉姆发现,大部分传递都是由那些极少数的明星人物完成,因为明星人物有更广泛的人际关系,能够达到更好的传递效果,他将这一现象称之为“漏斗效应”。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即便是发布同样的内容,由那些拥有更多公信力、更具专业性的机构或组织,或者拥有更好辨识度、更广人际网的公众人物,可以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也更容易获得更多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