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圩之地原系古芙蓉湖,在今江苏无锡、武进[70]、江阴之间,又名无锡湖、射贵湖,亦作上湖、三山湖,最早见于东汉袁康《越绝书》的记载:“无锡湖周万五千顷,其一千三顷毗陵上湖也,去县五十里,一名射贵湖。”[71]唐代陆羽作《惠山记》亦称“东北九里有上湖,一名射贵湖,一名芙蓉湖,南控长洲,东洞江阴,北掩晋陵,周回一万五千三百顷。苍苍渺渺,迫于轩户”。芙蓉湖的具体范围,据清人推测,“其南当与延祥乡濠湖接,为控长洲之境;东入兴道乡麻塘港以北,为洞江阴之界;北出兴道乡、越欧渎,为掩晋陵之域;其西则五泻水从东流入于湖。如此则南北不下七八十里,东西亦四五十里”[72]。汉制百亩为顷,每亩相当于今0.69156亩,据此推算,当时芙蓉湖的面积约为1051171.02亩,为太湖流域古代的第二大湖。[73]
对芙蓉湖的围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战国末期,楚国春申君黄歇封地于此时,可能已经有了一定的开发,《越绝书》载:“无锡湖者,春申君治以为陂,凿语昭渎以东到大田。”[74]历代不断推进,至明代才最终全部被围成田。由于芙蓉湖范围广阔,湖床地形高下不等,其东南部围垦在先,以后逐渐向西北湖区发展。由此,湖区东南部地区逐步变湖为田,湖区也分化成阳湖、茭饶、临津等诸湖。东晋立国江南,加快了开发进度,晋陵内史张闿尝治芙蓉湖水,“泄湖水令入五泻,注于具区,欲以为田”,但由于“盛冬著赭衣,令百姓负土。值天寒凝冱,施功不成而罢”[75]。魏嵩山据此推断,此时湖区已经仅限于今锡澄运河以西地区,其东皆尽行围垦。张闿所围垦的当指已经缩小后的芙蓉湖,未能成功的原因是湖水较深,施工不便。北宋元祐年间,置“芙蓉、斗门二闸”,绍圣中,毛渐开河导芙蓉湖水入长江,乾道六年,筑五泻堰上下闸,使湖水南入太湖,北入长江。因此南宋时史能之修《咸淳毗陵志》时已称:“(芙蓉湖)岁元湮塞,今多成圩矣。”此时芙蓉湖东南部较浅的地区都已经成田,但西北部较深的地区仍然保留湖泊地貌。直到明宣德年间,周忱“筑东坝以捍上水,开江阴黄田诸港以泄下流”,于是“湖之浅处皆露,筑堤成圩”,终于完成了芙蓉湖的围垦。
通常都认为周忱筑圩,已经完成了该湖的开发。但实际上,周忱围田之后,“圩岸尚薄,堰闸之制未备”,长江潮水倒灌也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所以芙蓉圩常为水所浸没,“产稻不产麦,俗称不麦低田,岁仅一熟。”嘉靖四十年(1561)和万历六年(1578)大水,“居民荡析,仍复湖形,其仅存者,架木石以栖,网鱼虾为食”。万历八年(1580)武进县丞郭之藩以工代赈,会同无锡县一起兴筑圩堤,重筑芙蓉圩堤,周回六十一里,“北障江潮,南捍湖水”,收到较好效果,“自是皆成腴产”。但周、郭之举“皆重外围之固,而内圩未备”。直到万历三十年(1602),常州知府欧阳东风根据圩内形势,“并内外疆理之,分大圩为小圩”,并且整顿了圩内水利秩序,“因沿塘魏国庄田二千余亩,独高二尺许,庄官横甚,旱则决塘引灌,潦则泄水民田”。欧阳东风“抗直不畏强御,乃具两造,判民于庄田北筑新坝抵之,高低有界,民田由是得稔。又复请支公帑,大筑南塘围堤以及内圩围埂,坝岸、石洞、石闸,靡不备举,圩民赖焉”[76]。在芙蓉圩的修筑过程中,其堤岸、闸、坝、洞等设施是逐步完善的,欧阳东风的贡献不亚于周忱、郭之藩等人。(www.xing528.com)
以后屡经治理,至清乾隆年间,圩制基本完善。“大围内诸小圩,皆规方起筑……无锡大围岸……包小圩一百,武进大围岸……包小圩二百。”[77]由于没有精确测量,因此芙蓉圩的面积历来说法不一。芙蓉圩与周围的杨家圩、马家圩(十七圩)等同时成田,“今所号芙蓉圩者,乃其中极低处,筑堤为一大圩,其实堤外诸小圩皆昔芙蓉地也”[78]。因此,在计算芙蓉圩面积时常将邻近小圩计入,导致混淆。旧称十万八千亩芙蓉圩,但因围中低洼河荡很多,古人亦言此数“盖合河荡而言之也”,其中“西湖芙蓉圩为田十万八千余亩……东湖杨家圩为田四万七千余亩”[79],此外“隶江阴者七千余亩(指江阴马家圩)”。民国时期,推广机电灌溉,有人也进行了调查,“全圩面积与水道合计约六万五千余亩,当四十平方公里,水道约占全圩四分之一,低田不麦之区约占全圩二分之一,稻麦两熟之良田约占全圩四分之一”[80]。1982年,据武进县土地资料调查:芙蓉圩总面积57195亩,其中耕地40014亩,内属武进县31124亩,水面面积6430亩。[81]据无锡县的调查数据:境内面积22138.25亩,其中水田14299.29亩,旱田1956.13亩。[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