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苏苏州:中国古代文化名城的惊人状元比例

江苏苏州:中国古代文化名城的惊人状元比例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在清朝,江苏全省共有状元49人,占全国的40%以上;其中仅苏州一府,就出过26名状元,占全国114名状元的22.81%、江苏49名状元的53.03%,而同期苏州的人口只占全国的1%左右。然而就在此两次精确的应谶前后,还穿插了朱希周、顾鼎臣等人亦相继高中状元,“于是潮谶益征信传播,天下啧啧称奇事也”[80]。在黄由、卫泾二人之前的唐宋时期,苏州地区也曾出过多名状元。

江苏苏州:中国古代文化名城的惊人状元比例

苏州地区是中国历史上产生状元最多的地方之一,尤其是明清时期苏州的状元,数量极多。据统计,在自唐至清的近1300年间,共有文状元596名,苏州地区占45名,比例为7.55%。尤其在清朝,江苏全省共有状元49人,占全国的40%以上;其中仅苏州一府,就出过26名状元,占全国114名状元的22.81%、江苏49名状元的53.03%,而同期苏州的人口只占全国的1%左右。在此之前的明代,苏州的状元亦不在少数。[74]苏州状元数量之多,以至于时人汪琬竟将“状元”作为苏州地区的特产而夸耀于外人。

长洲汪钝翁在词馆日,玉署之友,各夸乡土所产,南粤象犀,西秦裘罽,齐鲁有檿丝海错,楚豫有精粲良材,侈举备陈,以为欢笑,唯钝翁嘿无一言。众共揶揄之,曰:“苏州自号名邦,公是苏人,宁不知苏产乎?”钝翁曰:“苏产绝少,唯有二物耳!”众问:“二者谓何?”钝翁曰:“一为梨园子弟。”众皆抚掌称是,钝翁遂止不语。众复坚问其一,钝翁徐曰:“状元也。”众因结舌而散。[75]

但据《吴郡志》所言,在南宋之前,这里从未出过一名状元,这一状况直到南宋时期才被打破,而这又与当地流传的一句谶语“潮过夷亭出状元”有密切关系,南宋范成大所著《吴郡志》记载:

吴郡,自隋唐设进士科以来,未尝有魁天下者。比年,父老相传二谶:一曰“穹窿石移,状元来归”,一曰“潮过夷亭出状元”。淳熙初,穹窿山中一夕闻风雨声,诘朝,视山半有大石,自东徙西,屹立如植,所过草犹偃。辛丑科,吴县人黄由子由遂状元及第。夷亭,在昆山县西三十五里,昆山虽近江海,自古无潮汐绍兴中,始有潮至县郭。至是,潮忽大至,遂过夷亭。李彦平侍御亲见一道人,复诵此谶,谓非(宜)有邑人应之。乃以告,知县叶自强作问潮馆于水滨。甲辰科,昆山人卫泾清叔亦为状元。黄、卫相继两举,天下传以为奇事。[76]

黄由,平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子由,自号盘野居土,生卒年不详。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丑科状元。卫泾,平江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字清叔,号后乐居士,又号西园居士。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于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甲辰科状元。此事亦见于同时代的诸多著述中[77],并多次被后人转述,如明代黄《蓬窗类纪》记载:

潍亭去郡城东三十里,昆山去潍亭东四十里,又东百里为刘家港,港口大海也。海潮入港,抵昆山止。宋淳熙八年辛丑,潮越昆山抵潍亭,人甚异之。适长洲黄由状元及第。苏人曰:潮到潍亭出状元。后三年,为淳熙十一年甲辰,潮又过昆山,卫泾亦状元及第。人益信前语不诬,由是此语相传二百余年,然无是人则潮不至。[78](www.xing528.com)

到明清两代,这一谶语又多次应验。明人记载:“大明成化辛卯,郡守番阳丘霁岁暮迎土牛于娄门外,网鱼者忽得江豚。豚,海物也,潮至随焉。吴士大夫咸诵此语为贺,丘初未信。明年壬辰,今少宰吴原博状元及第。昆山驿楼遂匾曰问潮,盖望其更至,为后期也。又二十一年,为弘治壬子,慈溪杨子器来为昆山令。八月,潮过潍亭,杨曰:潮既过矣,奚以问为!遂易问为迎。明年,胪唱第一,今修撰毛宪清,昆山人也。潮凡四至,而状元四人,记取更为后来者嗣焉。”[79]吴原博即吴宽,明代诗人、散文家、书法家,字原博,号匏庵、玉亭主,世称匏庵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会试、廷试获第一,入翰林,授修撰。预修《宪宗实录》,进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后又升任吏部右侍郎、礼部尚书等。毛宪清即毛澄,字宪清,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第一名,授修撰,正德十二年(1517)为礼部尚书,卒年六十四,赠少保,谥文简。这种应谶频率已属罕见,时人不无调侃地说:“潮数应谶,一邑连得二大魁,何可再耶?”显然对再中状元不抱希望。然而就在此两次精确的应谶前后,还穿插了朱希周、顾鼎臣等人亦相继高中状元,“于是潮谶益征信传播,天下啧啧称奇事也”[80]

清代,此谶依然流行不断。徐珂《清稗类钞》记载:“苏州城东三十里,有唯亭镇,海潮过此,预卜大魁。谚云:‘潮过唯亭出状元。’彭尚书芝庭居唯亭,门临葑溪。雍正丁未,有人于溪头罾上得一石首鱼,鱼为海产,盖乘潮而至也。是年,彭果大魁天下。”[81]彭芝庭即彭启丰,字翰文,号芝庭,长洲人。雍正丁未(1727)一甲一名进士(即状元),授修撰,官至兵部尚书,降侍郎,旋复,有《芝庭先生集》。钱泳的《履园丛话》亦记载:“吴中有谚云:‘潮过唯亭出状元。’唯亭,镇名也,去郡东四十余里。乾隆庚子六月十八日夜,东北风大作,海潮汹涌,直至娄关。明年辛丑,长洲钱湘舲解元棨果中会元,胪唱第一。道光辛卯八月,潮水又过唯亭。其明年壬辰,吴县吴钟骏状元及第。是科会元马学易亦在同城。”[82]钱湘舲即钱棨,字振威,号湘舲,长洲人。乾隆辛丑(1781)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修撰。吴钟骏,字崧甫,又字吹声,号晴舫,江苏吴县(今苏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吴钟骏一举得中壬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迁至礼部左侍郎。

当然,从历史事实来看,这条谶语并非完全应验。在黄由、卫泾二人之前的唐宋时期,苏州地区也曾出过多名状元。根据李嘉球的研究,早在唐代咸通十年(869)到天祐二年(905)的36年间,长洲归氏就接连出有归仁绍、归仁泽、归黯、归佾、归系5名状元。[83]黄由、卫泾二人,在宋代的苏州状元中,既非空前,也不绝后。之后的明清时期,苏州地区出现了更多的状元,但史料中的记载与潮过夷亭的资料并不能一一对应。转述过这条谶语的黄即持怀疑的态度,他考证史实后指出:“有宋咸淳乙丑状元阮登怲,大明正统己未状元施槃,皆苏人,未知潮于此时曾至潍亭否也,不敢强为附会。”[84]明代的王行更作有《夷亭潮辩》,力辩其非:

吴娄江东流百廿里入海,则海潮西上五十里抵县昆山而止。昆山迤西三十五里属长洲邑,地名夷亭。自昔相传潮至夷亭出状元,宋季时言屡应。至正甲午,岁当大比,其潮适至,隶郡二邑人交谓为邑士科第之兆明矣。既而士之贡于有司者皆不第,人相视盻盻然,疑天亦戏警于人,或又疑兆于后科。于方仲子为之辨曰:潮之至与否,适也;至而应与否,亦适然尔。且潮之未至夷亭之年,士固有取科第者矣,彼又何所取征邪?以潮至为科第之兆讯,诸父老按诸郡志虽可征不诬,然其言过于诞,荐绅者不道也。《春秋》纪灾异而不书其故,《洪范》推五事之得失,必原诸人。设士或学未究而业未就,今徒责望于天,是又惑之甚者。予未之能默庸,辩以释之。[85]

显然,潮汐过夷亭的自然现象和苏州人是否中状元的社会文化现象之间,并不存在直接联系。但考察这一谶语产生、流传的环境背景不难发现,它较为精确地反映了浏河(娄江)的通塞变化与当地水利环境的变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