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洋潮汐对传统社会的影响

海洋潮汐对传统社会的影响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洋之于滨海地区,外人所见,颇异其潮候有信与波涛之怒,本地人则视之为日常现象。潮候与波涛,怒在潮灾,利在航海,常为人所重视;对于日常生活之影响,外人不察,本地人不以为异,其研究尚不多见。本节从日常生活史的角度出发,考查海洋潮汐这一自然现象对传统社会的影响。杭州则自宋代以来,就以观潮、弄潮闻名。

海洋潮汐对传统社会的影响

海洋之于滨海地区,外人所见,颇异其潮候有信与波涛之怒,本地人则视之为日常现象。潮候与波涛,怒在潮灾,利在航海,常为人所重视;对于日常生活之影响,外人不察,本地人不以为异,其研究尚不多见。本节从日常生活史的角度出发,考查海洋潮汐这一自然现象对传统社会的影响。

对于江南之人,此乃生活常识,外来之人,总是惊异于潮候涨落之有信,比如唐代白居易《潮》诗:“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这只是北人的感性认识,与实际情况之间是存在误差的。江南士人曾从地方性知识的角度出发予以辨析:“白是北人,未谙潮候。今杭州之潮,每月朔日以子午二时到,每日迟三刻有余,至望则子潮降而为午,午潮降而为夜子,以后半月复然。西江江岸上有候潮碑。故大月之潮一月五十八回,小月则五十六回,无六十回也。”[202]

夏秋季节,潮汛与风暴结合,其威力倍增。在江南地方性知识中,被总结为“八月十八潮生日”,各地于此日有观潮之俗。最早见于汉代枚乘对广陵潮的记载,晋代郭璞《江赋》云:“鼓洪涛于赤岸,沦余波乎柴桑。”之后在历代文献中屡屡出现,唐代以来,白居易、苏东坡等大文豪皆有吟咏,滨海各地方志中对此记载则多如牛毛。比如同治《苏州府志》载:“八月望,游人操舟集湖桥望月;十八日左右,往福山观潮。云是潮生日,奔涛矗立,势若排空。”嘉庆《松江府志》记:“八月十八,俗谓潮生日,有至浦口纵观者。”杭州则自宋代以来,就以观潮、弄潮闻名。“八月间,郡人有观潮之举。自八月十一日为始,至十八日最盛。盖因宋时以是日校阅水军,故阖城往观,至今犹以十八日为名。”[203]

杭州观潮以宋代为盛,潘阆《酒泉子·观潮》词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杭州之外,江南地区亦有几处观潮胜地,为世所不谙,如刘家港河口的“刘港潮头”,是太仓地区重要的胜景:“刘口之潮,朔望大汛,漫过唯亭。于八月间海潮更大,苏郡新、昆老幼妇女于十七、(十)八、(十)九日,群聚新洋江塔前观潮,谓之迎潮会,乡人筑问潮馆于塔旁,彩旗金鼓,各舁神像汇集于此,游船如蚁,笙箫鼓乐,十番百戏,晓夜不绝。盖刘口海潮涌至玉柱塔前,西迎娄江之水,南迎新洋港、吴淞之水,北迎巴城、阳城之水,四水汇激,无风生浪,至夜月东升,如万道金龙戏舞塔前,为娄江一大观。”[204]明代以降,黄浦江取代吴淞江,成为江南地区最主要的河流,“黄浦秋涛”是上海地区著名的景观之一,“(黄埔江)苍茫浩瀚,澎湃奔流,晴明则水天一色,风雨则浊浪排空。至八月观潮,不啻武林钱塘间也”[205]

方志以外,在农业占验中对于潮汐亦有记载,如明代娄元礼《田家五行》载:“八月十八日,潮生日前后有水,谓之横港水。”[206]明清小说中,对于潮汐影响的社会风俗也多有反映,如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描写杭州的风俗:“至大宋高宗南渡,建都钱塘,改名临安府,称为行在。方始人烟辏集,风俗淳美。似此每遇年年八月十八,乃潮生日,倾城士庶,皆往江塘之上,玩潮快乐。亦有本土善识水性之人,手执十幅旗幡,出没水中,谓之弄潮,果是好看。至有不识水性深浅者,学弄潮。多有被泼了去,坏了性命。临安府尹得知,累次出榜禁谕,不能革其风俗。”[207]直到清末,这一风俗依然流行,如王韬记载上海地区:“八月十八日,俗传为潮生日。……八月间江潮最盛,多往浦口观潮。”[208](www.xing528.com)

为观潮汐胜景,多地有观潮之建筑,如杭州之观潮楼、海宁之观潮台与观海阁、昆山之问潮馆。唐代杭州观潮之盛,明清海宁观潮之风,世所共知,昆山则无与焉。海宁之观潮台建于明代,清乾隆皇帝曾于此观潮,“明万历四十年,知海宁县郭一轮筑塔春熙门外,陈扬明相继成之,高百五十尺……康熙十五年,知县许三礼重葺,易名镇海……乾隆三十年春高宗重幸海宁,观潮于此”[209]。昆山在娄江之滨,距海不远,早在宋代就建有问潮馆,淳祐《玉峰志》载:“问潮馆在县西南二里四十步,知县叶子强建,以识‘潮过夷亭出状元’之谶。淳祐辛亥,知县项公重修。”这与昆山历史上著名的谶语“潮过夷亭出状元”有密切关系。

江南之人,往往将潮候有信作为信用的象征。唐代李益《江南曲》云:“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将有信的弄潮儿与无信的瞿塘贾相对应。潮汐既为有信,又被世人与“循环报应说”相联系,如明末的《三刻拍案惊奇》第25回之《缘投波浪里,恩向小窗亲》,展现了明崇祯元年七月二十三日潮汐灾害下,海宁县沿海地区的社会现实情况。[210]与之相应,人们将潮信无候作为异常现象,来预示王朝之兴衰,宋、元二朝之末,海潮均不至杭州,被视为王朝灭亡之先兆。“德祐元年,元军驻钱塘江沙上。太皇太后祝曰:‘海若有灵,波涛大作。’三日潮汐不至。迨至正壬辰、癸巳间,浙江潮不波。其时彭和尚以妖术为乱,陷饶、信、杭、徽等州,未几克复,又为张九四所据,浙西不复再为元有。宋、元之亡,皆以海潮不波,亦奇矣。”[211]著名小说《水浒传》中,对于花和尚鲁智深圆寂之记载,与钱塘江潮亦有关联:

(鲁智深)问道:“师父,怎地唤做潮信响?”寺内众僧推开窗,指着那潮头,叫鲁智深看,说道:‘这潮信日夜两番来,并不违时刻。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当三更子时潮来。因不失信,谓之潮信。’鲁智深看了,从此心中忽然大悟,拍掌笑道:“俺师父智真长老,曾嘱付与洒家四句偈言,道是‘逢夏而擒’,俺在万松林里厮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俺生擒方腊;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噫!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后人对此嗟叹不已。更为精细的是,江南之人往往以潮生日为纪日方式,比如清代毕沅生于雍正八年八月十八日,其诗《六十生朝自寿十首之一》曰:“予生恰值潮生日,花满天香月满轮。”清代江南士人中,不乏以“潮生”为小名之人。近人书序题跋,亦有以此纪日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