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利文化在江南明清时期的高峰期

水利文化在江南明清时期的高峰期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清时期,由于江南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关于江南的水利著作极为丰富,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前代,流传至今的占现存水利专书的90%以上,内容与体例也较前代更加丰富与细化。全书共3卷47篇,计宋文20篇,元文15篇,明文12篇,查找使用较为方便。[19]张国维作为明末重臣,其论著《抚吴疏草》等在清代被列为禁书,此书却收入《四库全书》,显见其重要性。

水利文化在江南明清时期的高峰期

明清时期,由于江南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关于江南的水利著作极为丰富,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前代,流传至今的占现存水利专书的90%以上,内容与体例也较前代更加丰富与细化。[11]这一时期水利志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丰富,除了不少新的理论著作外,还有一些资料汇编和工程案牍,汇集了诸多前人的议论。以下分别论述之。

新著水利书主要有:

伍馀福《三吴水利论》:全书1卷,分为8篇:一论五堰,二论九阳江,三论夹苧干,四论荆溪,五论百渎,六论七十三,七论长桥百洞,八论震泽(即太湖)。其文所论均为吴中水利要害,亦多有创见。沈吴江水考》:全书共5卷,前两卷为《水道考》《水图考》《水源考》《水官考》《水则考》《水年考》《水蚀考》《水治考》《水栅考》,后三卷为《水议考》,汇集历代水利议论。《吴江水考》虽以吴江为名,但论述范围广及苏、松、常、镇、杭、嘉、湖七郡,除了述三江、太湖源委之外,更详考吴江地区水利,保存了著名的“吴江水则碑”资料。四库馆臣评价该书“于治水条规,颇为明备”,但限于篇幅,“支派曲折,尚不能一一缕载也”。[12]清代黄象曦有增辑,主要增补了沈以后的有关水利著述。吴韶《全吴水略》:该书首载松、苏七府总图,次作捍海塘纪,次列太湖三江及诸水源委,并详采疏导、修筑历代职官之事,全书共七卷。王圻《东吴水利考》:该书论述了太湖地区的水利问题,尤详于苏、松、常、镇四郡,全书共10卷,前九卷为图并附说,后一卷为历代名臣奏议。

资料汇集性的水利志书主要有以下几种:

姚文灏《浙西水利书》:姚文灏曾任工部主事,主持过弘治年间的治水事业,纂成此书。该书收集了宋代至明初治理太湖的论述,姚文灏又加以删削汇编而成。该书主张以开江、置闸、围岸为首务,河道、田围兼修。全书共3卷47篇,计宋文20篇,元文15篇,明文12篇,查找使用较为方便。由于姚氏有实际治水经验,因此收录前人议论时有所取舍,“诸家之书,取其是而舍其非,如不录宋郏氏诸议及元人置闸篇是也。一家之书,详其是而略其非,如删单书七十二会、任书十闸、金书顺形势,正纲领之类是也。亦有虽是而重言复出者亦略之……又有以常事而饰异名以炫人者,皆所不录……笔有为笔,削为有削,非苟然也。与我同志者详考实验之,自当了然”[13]。四库馆臣评价其书:“其于诸家之言,间有笔削弃取。如单锷《水利书》及任都水《水利议答》之类,则详其是而略其非。而宋郏氏诸议,则以其凿而不录。盖斟酌形势,颇为详审,不徒采纸上之谈云。”[14]也正由于这个原因,在摘引相关水利议论时,最好对照原文,以免偏颇。

《吴中水利通志》:作者不详,成书于明代。该书详述苏、常、镇、杭、嘉、湖诸府之水以及历代修浚之迹、考议、奏疏等,叙述迄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全书共17卷。归有光《三吴水利录》:全书共四卷,前三卷辑录了前代郏亶、单锷、任仁发、周文英、金藻等人的治水理论外,又“自作《水利论》二篇以发明之”,并作“《三江图》附于其后”。因此,该书可以说半是编纂,半是著作,其主旨在于“以治吴中之水,宜专力于松江。松江既治,则太湖之水东下,而他水不劳余力”。虽然如此,亦有人认为归氏过于迂腐于经典,不明变化之理,但归有光家乡在昆山,中年以后又迁居安亭,所置田产庐舍都在吴淞江边上,对当地情况应当是十分熟悉的。因此四库馆臣评价道:“然有光居安亭,正在松江之上。故所论形势,脉络最为明晰,其所云‘宜从其湮塞而治之,不可别求其他道’者,亦确中要害。言苏松水利者,是书固未尝不可备考核也。”[15]显然对其颇为推许。

有明一代,水利论著中内容丰富、价值较高的是以下两种:

张内蕴、周大韶《三吴水考》:张内蕴是吴江生员,周大韶是华亭监生。该书内容多记万历年间林应训治理江南水利之成绩,张、周二人参与其事,并亦有所论。全书共十六卷,共分十二考:《诏令考》一卷,《水源考》一卷,《水道考》三卷,《水年考》一卷,《水官考》一卷,《水议考》三卷,《水疏考》三卷,《水移考》一卷,《水田考》一卷,《水绩考》一卷,《水文考》一卷。[16]内容相当丰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此书:“虽体例稍冗,标目亦多杜撰,而诸水之源流,诸法之利弊,一一详赅。盖务切实用,不主著书,固不必以文章体例绳之矣。”[17]

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张国维曾主持过万历年间的江南治水,“建苏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内外塘、长洲至和等塘,修松江捍海堤,浚镇江及江阴漕渠,并有成绩”[18]。该书广采历代关于苏、松、常、镇四府的水利文献,分类编纂,汇集了明代及之前的绝大多数水利议论。全书共28卷,所录资料丰富,内容涉及图说、水源、水脉、水名、河形、水年、水官、水治、诏命、敕书、奏状、章疏、公移、书、志、考、说、论、议、序、记、策对、祀文、诗歌等。该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地图,首列东南七府水利总图,之后各府、县均有图幅,并有太湖、三江各项专题地图共52幅。清代四库馆臣评价道:“所记虽止明代事,然指陈详切,颇为有用之言。……是书所记,皆其阅历之言,与儒者纸上空谈固迥不侔矣。”[19]张国维作为明末重臣,其论著《抚吴疏草》等在清代被列为禁书,此书却收入《四库全书》,显见其重要性。

清代新著水利书不多,新著的主要有:

陈士鑛《江南治水记》。该书记录了以夏原吉为主的明代人治理太湖的事迹,大致主张广浚分支,共享三江之水,多为尾闾,以杀震泽之怒,全书共1卷。[20]钱中谐《三吴水利条议》,全书共1卷,分六篇,首论设水官以专责成,次论太湖三江五堰,又次论开吴淞江,又次论水势,最后论五堰不可决。该书博考群书,言之有据,可谓熟悉水利之言,现存有《昭代丛书》本。顾士琏等辑《新刘河志》《娄江志》,新刘河为太仓知州白登明开凿朱泾旧迹而成。顾士琏创议兴工,参与其事,故辑其始末为1卷,以自著水利诸论以及治水要法各编附刊于后,二书合为一种,现存有《吴中开江书》本。沈恺曾《东南水利》,全书共8卷,前四卷辑录康熙以来关于太湖治理的奏议,后四卷记载相关水利沿革。张崇傃《东南水利论》,全书共3卷。上卷论吴松江水利,中卷论嘉(定)、宝(山)水利,下卷论松南水道,各卷均有图说,具有有较浓厚的地方色彩。(www.xing528.com)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王凤生《浙西水利备考》和凌介禧《东南水利略》。前书记述了作者在道光年间奉命勘查浙西的途中见闻,并证以前贤之论,首冠东南七府水利总图,次为三江大势情形;次为杭、嘉、湖三府所属州县水道。《东南水利略》又名《蕊珠仙馆水利集》,共六卷,卷一为太湖沿湖水道图,共25幅;二、三两卷论三江太湖源流异同;四、五两卷分论各地水道要害;六卷为当道往来讨论书札。[21]从内容上来看,二书主要关注于杭(州)嘉(兴)湖(州)地区的水利状况,对太湖南岸地区水利史研究有较高的价值。

其余水利志书以工程案牍资料汇编为主,主要有以下三种:(1)《三江水利纪略》,该书前题名为庄有恭,实为苏尔德等撰,主要记叙乾隆二十八年(1763)江苏巡抚庄有恭兴修苏、松、太三江水利事。首列三江图及奏议公文,次列章程条议,然后叙述各河源委、工程量及经费情况,全书共四卷。(2)陈銮的《重浚江南水利书》,该书记载道光间陶澍、林则徐等人治理太湖地区水害的工程情况,书首列江苏水道图等11幅,末考历代治水事迹。全书共75卷,附叙录8篇。[22](3)李庆云等人编纂的《续纂江苏水利全案》,为续陈銮《江南水利书》而作,体例亦与之相仿,系收集同治五年(1866)至光绪十四年(1888)兴修江苏四府一州水利案牍编纂而成,全书正编40卷,卷首1卷,附编12卷。

这一时期水利著述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叙对象的细化,具体到一县、一河、一湖、一堰都有专题著述。薛尚质《常熟水论》和耿橘《常熟县水利全书》,详细描述了明代常熟地区的水利状况。尤其是耿橘《常熟县水利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圩区分级控制、分区排水等圩田水利技术,对当时的水利技术如“开河法”“筑岸法”等有详细记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23]胡景堂《阳江舜河水利备览》《薛家浜河谱》《延寿河册》,王铭西《常州武阳水利书》《浚河录》等书都是关于常州、镇江一带的地方水利志书。王凤生《乌程长兴二邑溇港说》则详细描述了乌程、长兴二县所属的数十条溇港,并配以图说。徐用福《横桥堰水利记》(又名《浙西泖浦水利记》)详细记载了松江、嘉兴二府交界附近横桥堰的水利形势及其变化。[24]芙蓉湖修堤录》《治湖录》专门记载旧芙蓉湖地区(武进无锡、江阴三县交界地区)从湖泊到圩田的转变过程。其他如《镇江水利图说》《金陵水利论》等亦属此类。这些细化的资料,往往是研究小地域水利与社会的宝贵资料。

同时,专题水利志书如湖泊志、海塘志等也开始大量出现。湖泊志主要有以下几种:

关于太湖的主要有明代蔡升撰《震泽编》,本名《太湖志》,王鏊重修时改为今名。该书首记五湖、七十二山、两洞庭,次述石泉古迹、风俗人物、土产贡赋,全书共8卷,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太湖的专志。《具区志》,清代翁澍撰,该书以明代蔡升《太湖志》、王鏊《震泽编》为基础,参酌增损,续成此书,于濒湖港渎介绍独详,全书共16卷。《太湖备考》清金友理撰,金玉相续增,全书16卷。详细介绍分析了太湖的地理、水系、山体、物产、民俗等,并总结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该书收入“江苏地方文献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在整理时附入吴曾《湖程纪略》和郑言绍《太湖备考续编》。

丹阳练湖在江南运河史上有重要地位,其志书主要是《练湖志》,清代黎世序撰。该书收集了历代关于练湖治理的奏章、公牍、论说、图考、碑记、诗文等,广泛征引正史、野史资料和地方志资料,完整呈现了练湖的发展演变轨迹。全书共10卷。关于练湖,还有汤谐的《练湖歌叙录》,主要辑录了湖田争夺的案牍。二书后人均有增补。杭州西湖既是著名的风景区,也是重要的水利工程,其志书主要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24卷、《西湖游览志余》26卷,以及清代沈德潜《西湖志纂》12卷,以上诸书内容较为庞杂。对水利记述较为详细的是雍正十二年(1734)由浙江总督李卫监修、傅王露总纂的《西湖志》,共48卷,另有吴农祥的《西湖水利考》。余杭南湖是太湖上游东苕溪上的重要水利工程,自汉代兴筑以来历史悠久,至迟至宋代即有相关水利议论(北宋宣和年间成无玷《南湖水利记》),其志书主要有明代陈幼学的《南湖考》、陈善《南湖水利图考》和清代的《续浚南湖图志》。近人辑为《南湖牍文》,收入“余杭历史文化研究丛书”(西泠印社2009年版)。

海塘是中国古代与长城、运河并列的三大工程之一,也是太湖流域重要的水利内容。现在最早的专著是明代仇俊卿《海塘录》,“万历十五年海盐塘溃重修,俊卿因录其图式案牍为此书”,此书也属于工程资料汇编。清代是太湖流域海塘修筑的高峰时期,关于海塘的志书数量大增,主要有乾隆十六年(1751)方观承主修《两浙海塘通志》20卷,记述乾隆年间两浙(浙东、浙西)海塘修筑情况;乾隆二十九年(1764)翟均廉所修《海塘录》26卷,专记浙江杭州、海宁、海盐等地海塘内容;乾隆五十五年(1790)琅玕《海塘新志》6卷,接方观承书续至乾隆五十五年止,而嘉庆十三年(1808)杨镕的《海塘揽要》则集之前诸书之大成。此外还有钱文瀚的《捍海塘志》1卷,道光十九年(1839)富呢扬阿《续海塘新志》4卷,光绪十六年(1890)李庆云所修《江苏海塘新志》8卷等。

除了上述资料之外,亦有许多其他的水利资料。文集之类,可参考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黄宗羲《明文海》、万表《皇明经济文录》、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明史·艺文志》、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盛康《清朝经世文正续编》等,并可由此按图索骥,深入探寻。明清时期,亦是类书编纂的高峰时期,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陈梦雷主编《古今图书集成》及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等类书中,均保留了大量的太湖流域水利资料。其中尤以傅泽洪等人所编的《行水金鉴》为最,辑录了自先秦至康熙末年的水利资料,黎世序等人的《续行水金鉴》,记载时间自雍正元年至嘉庆末年止(1723—1820),虽以黄河、运河为主,但亦有江南水利的相关资料。

江南地区的地方志资料极为丰富,除了全国性的《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外,各省通志,各府、州、县志,乃至于乡镇志、村志都有大量留存。[25]目前比较常见的有《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等此外还有大量金石碑记资料可供参考。在中央一级,又有大量的档案资料,如明清两朝的会典、圣训、朱批、官员奏折、上谕档、实录,有关水利的资料甚多,也有相关的整理成果,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等,均可供参考。

此外,清代考据学大兴,有诸多考据成果涉及太湖水利问题,陆陇其、魏源、包世臣、沈垚等人的文集值得参考。明清的农书、水工技术书等,如明代邝璠《便民图纂》、徐光启《农政全书》,清代乾隆时官修《授时通考》,以及民间孙峻《筑圩图说》[26]、陈瑚《筑围说》[27]等,亦可一窥当时的水利技术状况。晚清经世学派兴起,亦有诸多相关议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