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据笔者的粗略统计,太湖流域的水利志书至少在80种以上。丰富的水利志书资料,对于水利史的研究自然十分有利,但卷牍过多,资料的冗杂、重复与地域偏差现象比较严重,也使其利用不便。[4]对于这些水利志书资料,目前虽有一些个体性的整理工作和研究成果,但仍然缺乏相关的系统性研究,本节即拟对江南的历代水利志书发展脉络予以梳理,并作简要述评。
江南地区的太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把低洼的水乡泽国改造成著名的鱼米之乡,水利与之关系极大。“江南故泽国也,郡邑之志乘,公私之著述,罔弗注重于水利。”[1]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这一地区留下了丰富的水利志书资料,其数量仅次于黄河和运河的水利著作。据水利史专家汪家伦估计有五六十种。据《中国水利史稿》的附录《常用水利文献一览表》统计,与太湖流域相关的有60余种。[2]据笔者的粗略统计,太湖流域的水利志书至少在80种以上(详参本书附录)。由于经济文化发展较为后起,因此在唐代之前,这一地区没有水利专著,其他水利资料也较少,正如明代归有光所总结的:“汉司马迁作《河渠书》,班固志《沟洫》,于东南之水略矣。自唐而后,漕挽仰给天下,经费所出,宜有经营疏凿利害之论,前史轶之。宋元以来,始有言水事者。”[3]北宋时,相关的水利志书开始出现,历南宋与元朝,至明清时期,水利志书呈现繁荣状态,数量极为众多。丰富的水利志书资料,对于水利史的研究自然十分有利,但卷牍过多,资料的冗杂、重复与地域偏差现象比较严重,也使其利用不便。明代张国维曾总结道:“东南水利曰集、曰录、曰书、曰考,种种繁夥。然言持一家,议主一时,惠偏一郡一邑,或师古而悖今,或详今而略古。”[4]对于这些水利志书资料,目前虽有一些个体性的整理工作和研究成果,但仍然缺乏相关的系统性研究,本节即拟对江南的历代水利志书发展脉络予以梳理,并作简要述评。(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