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是中国地方文献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有大量流传至今的专门论述水利的水利志书,其覆盖范围从整个太湖流域,到区域内部(浙属杭、嘉、湖,苏属苏、松、常、镇)乃至一河、一湖、一圩等小规模水体,卷帙浩繁,内容极为丰富,且往往是第一手的资料;这一地区更有着现存最多的地方志,从省志、府州志、县志到乡镇志乃至村志,而且往往有不同时期的编纂版本,其中保留了大量的水利资料,这些水利志书与地方志仍是本书的主要资料来源。尽管这些材料在以往研究时已经被大量使用,但仍有重要价值。同时,本书在具体利用时,会更加注意利用地方性水利志书与小区域方志(如乡镇志乃至村志),尤其注意发掘其中承载有区域环境特征及其变化的资料,通过对上述的地方性知识的利用,力争从细节上把握大变化。这些资料可以称之为“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92]从知识体系上来看,由于每个地区都有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点,相对于普遍性知识的“地方性知识”是普遍存在的,在江南这一文献资料丰富的地区更是如此。如前所述,江南地区的水利问题具有自己的特点,如独特的塘浦圩田体系、深受潮汐力量影响的水环境等,如何将这些特点准确复原出来,并探讨这些特点对于太湖流域环境变化乃至社会文化的影响,正需要发掘这些“地方性知识”。应当指出的是,对于这些知识,古人并非毫无认识,尤其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们,对此往往有着相当清晰的感觉与认知。也许因为多数人往往习惯于这些知识而忽视或忘却,或采用其他非常规的知识表达方式,甚至是以充满迷信色彩、荒诞不经的方式来记载,由此使得这些知识又往往被作为地区性的一般常识所覆盖,或为其他知识表达方式所代替,我们必须在对太湖流域的基本情况获得必要的了解之后,对其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分析,才能获得这些知识和对它们的正确理解。
在充分使用上述资料的同时,本书也注意了对其他史料的发掘与利用,如碑刻、文集、政书、诗词歌赋、家谱、地图、游记、笔记小说等资料;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现代水利技术的传入,亦有大量的实地调查与勘测资料,由此结合史料,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水利问题与环境变化的科学原理与变化过程。近代以来,有相当多的地方相关档案保留下来,尤其是1949年以后,历次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包括集体化、人民公社、“农业学大寨”、园田化等),往往都对过往及现状有一定的回溯与描述。[93]对于以上资料,自然要尽可能地搜集利用。同时,本书对于已有研究成果,包括水利史、农业史、社会经济史乃至正在兴起的环境史等研究的成果,也注意加以吸收和借鉴。尽管今天的太湖流域由于经济发展等原因,其景观与人们印象中传统的“江南”在各方面都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但通过对以上资料的综合利用,仍然能以多样的方式复原“江南”地区复杂而丰富的历史。
【注释】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缉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2]〔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二九《河渠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15页。
[3]〔明〕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整理:《农政全书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凡例”第2页。
[4]〔清〕钱泳撰,张伟校点:《履园丛话》卷四《水学》,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8页。
[5]秦晖:《“治水社会论”批判》,见《经济观察报》2007年2月19日。
[6]详参〔美〕卡尔·A.魏特夫(Karl A.Wittfogel)著,徐式谷等译《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7]详参李祖德、陈启能主编《评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8]冀朝鼎著,朱诗鳌译:《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按:本文为作者193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
[9]〔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卷一九《送陆歙州诗序》,《四部丛刊》本。
[10]〔清〕顾炎武撰,严文儒、戴扬本校点:《顾炎武全集·日知录》卷一〇《苏松二府田赋之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435页。
[11]〔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70页。
[12]〔南朝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40页。
[13]关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很早即受学界关注,也颇有争议,具体可参考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岳麓书社2003年版。
[14]〔明〕姚文灏编辑,汪家伦校注:《浙西水利书校注》之《叶给事廷缙〈请赈饥治水奏〉》,农业出版社1984年版,第101页。
[15]详参考谭徐明《水利史研究室70年历程回顾》,见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历史的探索与研究——水利史研究文集》,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16]农史学界的相关成果,可参考中国农业博物馆资料室编《中国农史论文目录索引》,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年版;李根蟠、王小嘉《中国农业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古今农业》2003年第3期及黄淑美、伍慕仪编《〈农业考古〉〈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古今农业〉论文资料目录索引(1980—2004)》,载《农业考古》2005年第3期。
[17]历史地理学界的研究成果,可参考杜瑜、朱玲玲编《中国历史地理学论著索引:1900—1980》,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华林甫《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1949—1999》,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8]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和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大学、郑州大学、山东大学的一批著名史学家担任各卷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该书共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九卷,可谓集近50年来经济史研究之大成;南京大学范金民主编《江南社会经济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该书共分六朝,隋唐卷、宋元卷和明清卷三卷,分别由胡阿祥、高荣盛、范金民主编,对六朝至清代的江南社会经济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19]对于加州学派及其学术特点,参见周琳《书写什么样的中国历史?——“加州学派”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述评》,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20]详参考周惠民主编《1945—2005年台湾地区清史论著目录》,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1]〔日〕松田吉郎:《日本的中国水利史研究会的历史和现状》,载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历史的探索与研究——水利史研究文集》,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年版,第353~355页。
[22]目前国内可见的主要有〔日〕斯波义信著,方健、何忠礼译《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日〕滨岛敦俊著,朱海滨译《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中华书局1992年版;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等。
[23]马钊主编:《1971—2006年美国清史论著目录》,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4]由于文章数量众多且较为分散,为便于检索与使用,除上述所提及著作外,研究者还可检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魏晋隋唐史研究室编《隋唐五代史论著目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经济史组编《中国社会经济史论著目录》(齐鲁书社1988年版),陈忠平、唐力行主编《江南区域史论著目录:1900—2000》(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方建新编《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黄爱平主编《清史书目(1911—201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等等。
[25]王家范:《明清江南研究的期待与检讨》,载《学术月刊》2006年第6期。
[26]李伯重:《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评介》,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4期。
[27]范金民:《江南市镇史研究的走向》,载《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范氏所论虽是就市镇史研究所作的评价,但对于整个江南研究的状况也同样适用。
[28]“选精”“集粹”是李伯重在反思江南经济史研究时对当前研究存在弊端的总结,即将某些例证所反映的具体的和特殊的现象加以普遍化,从而使之丧失了真实性。显然,在目前的江南研究中,这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详参考李伯重《“选精”“集粹”与“宋代江南农业革命”——对传统经济史研究方法的检讨》,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29]关于国内目前环境史研究的进展,可参考张国旺《近年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综述》,载《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3期;佳宏伟《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载《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汪志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史研究综述》,载《古今农业》2005年第3期;高凯《20世纪以来国内环境史研究的述评》,载《历史教学》2006年第11期;梁志平《近三十年来中国历史上环境与资源保护研究综述》,载《农业考古》2008年第6期。关于环境史的学科属性与定义,目前国内学者多有不同意见,有“生态史”“环境史”“生态环境史”“环境历史学”等多种不同叫法;从国际史学界来看,已经有了相当多的讨论,基本上明确了“环境史”(Environmental History)的目标是考察人与环境的历史关系,而不仅仅是“环境的历史”(The History of Environment)。关于这些讨论,详参考上述研究综述及包茂宏《环境史:历史、理论和方法》,载《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景爱《环境史:定义、内容与方法》,《史学月刊》2004年第3期;高国荣《什么是环境史?》,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王利华《生态环境史的学术界域与学科定位》,载《学术研究》2006年第9期;刘翠溶《中国环境史研究刍议》,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王利华《生态——社会史研究圆桌会议述评》,载《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4期;陶婵娟《中国大陆学者关于国外环境史的研究综述(1999—2006)》,载《红河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相关讨论的文章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30]于运全:《20世纪以来中国海洋灾害史研究评述》,载《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12期。
[31]〔清〕钱泳撰,张伟校点:《履园丛话》卷四《水学》,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7~88页。
[32]〔元〕任仁发:《水利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85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33]〔清〕钱泳撰,张伟校点:《履园丛话》卷四《水学》,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7页。
[34]〔北宋〕朱长文撰,金菊林校点:《吴郡图经续记》卷下《治水》,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1页。
[35]〔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二一《任仁发言开江》,《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65页。
[36]〔清〕翁澍:《具区志》卷五《水利》。按对江南治水之法的总结,最早见于明代蔡升的《震泽编》卷四《水利》,其名目基本一致,唯原书缺第3页而遗漏“浚下流之法”,且排列顺序有所不同。
[37]〔元〕任仁发:《水利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85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38]〔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二一《张寅海潮论》,《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73~774页。
[39]嘉靖《太仓州志》卷一《堤》,明嘉靖二十七年刻本。
[40]〔元〕任仁发:《水利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85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41]〔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一《镇江府全境水利图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1页。
[42]〔明〕唐顺之:《与人论旱荒》,见《荆川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43]道光《武进阳湖县合志》卷三《舆地志·水利》,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
[44]〔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一《苏州府全境水利图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8页。
[45]〔明〕张内蕴、周大韶:《三吴水考》卷九《刑部主事张衎总论水利》,《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25页。
[46]〔清〕钦善:《松问》,见〔清〕贺长龄等编《清经世文编》卷二八《户政三·养民》,中华书局1992年版。(www.xing528.com)
[47]李伯重:《明清江南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载《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
[48]〔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一《常州府全境水利图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2页。
[49]〔明〕吕光洵:《修水利以保财赋重地疏》,见〔明〕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二一一,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07页。
[50]〔清〕钱泳撰,张伟校点:《履园丛话》卷四《水学》,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4页。
[51]范钟湘等修,金念祖等纂:民国《嘉定县续志》卷四《水利志·治迹》,民国十九年铅印本。
[52]〔清〕钱泳撰,张伟校点:《履园丛话》卷四《水学》,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4页。
[53]〔清〕钱泳撰,张伟校点:《履园丛话》卷四《水学》,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5页。
[54]范钟湘等修,金念祖等纂:民国《嘉定县续志》卷四《水利志·治迹》,民国十九年铅印本。
[55]〔南宋〕范成大撰,陆振岳点校:《吴郡志》卷一九《水利》,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66页。
[56]〔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一四《周凤鸣条上水利事宜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38页。
[57]〔南宋〕范成大撰,陆振岳点校:《吴郡志》卷一九《水利》,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66页。
[58]范钟湘等修,金念祖等纂:民国《嘉定县续志》卷四《水利志·治迹》,民国十九年铅印本。
[59]〔清〕孙峻:《筑圩图说》,清同治年间刻本。
[60]汪家伦:《古代太湖地区的洪涝特征及治理方略的探讨》,载《农业考古》1985年第1期。
[61]〔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凡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2~23页。
[62]〔清〕康基田:《河渠纪闻》卷八,《四库未收书辑刊》第1辑第28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749页。
[63]秦绶章等辑:民国《江南水利志》卷一,民国十一年刻本。
[64]〔清〕邵长蘅:《毗陵水利议》,见〔清〕卢文弨辑《常郡八邑艺文志》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9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65页。
[65]〔南宋〕薛季宣:《浪语集》卷二七《书单锷〈吴中水利书〉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23~424页。
[66]〔明〕屠隆:《东南水利论》,载〔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二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84页。
[67]〔清〕陆陇其:《三鱼堂外集》卷四《东南水利》,《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46页。
[68]〔清〕钱泳撰,张伟校点:《履园丛话》卷四《水学》,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8页。
[69]〔明〕姚文灏编辑,汪家伦校注:《浙西水利书校注》,农业出版社1984年版。
[70]〔清〕康基田:《河渠纪闻》卷八,《四库未收书辑刊》第1辑第28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749页。
[71]〔清〕王昶等纂修:嘉庆《直隶太仓州志》卷二〇《水利下》,《续修四库全书》第6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5页。
[72]〔南宋〕龚明之撰,孙菊园校点:《中吴纪闻》卷三“郏正夫”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8页。
[73]〔北宋〕朱长文撰,金菊林校点:《吴郡图经续记》卷下“治水”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5页。
[74]〔明〕归有光:《三吴水利录》卷一《郏侨书》,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页。
[75]〔清〕李庆云:《上李司空开白茆港策》,见王鸿飞纂《双浜小志·水利》,民国稿本。
[76]〔北宋〕范仲淹:《上吕相公并呈中丞咨目》,见李勇先、王蓉贵校点《范仲淹全集》卷一一,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66页。
[77]〔明〕张内蕴、周大韶:《三吴水考》卷一〇《工科给事中吴岩水利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63页。
[78]〔元〕任仁发:《水利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85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79]〔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九《水官》,《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23页。按:都水庸田使司最早设于五代吴越时期,北宋统一后废除。
[80]〔明〕沈:《吴江水考》卷二《水官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21册,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657页。
[81]〔清〕钱泳撰,张伟校点:《履园丛话》卷四《水学》,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9页。
[82]〔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一四《李模请浚吴淞白茆议复水利部臣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02页。
[83]〔清〕王凤生纂修:《嘉兴府水道总说》,见《浙西水利备考》,清道光四年刻本。
[84]太湖局机构与职能,见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网站:http://www.tba.gov.cn//tba/zwgk/m_zwgk_jgzn.html。
[85]“江南”是一个历史名词,从古到今,其范围变动很大,学界在研究时也往往根据需要对研究地域作出界定,因此标准并不统一。具体可参考周振鹤《释江南》,载《中华文史论丛》第49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徐茂明《江南的历史内涵与区域变迁》,载《史林》2002年第3期;邹逸麟《谈历史上“江南”地域概念的政治含义》,载《浙江学刊》2010年第2期。
[86]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87]张含英:《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序言”,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88]〔法〕布罗代尔(Braudel,F.)著,顾良、张慧君译:《资本主义论丛》,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页。
[89]刘翠溶:《中国环境史研究刍议》,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90]〔美〕约翰·麦克尼尔(John R.McNeill):《由世界透视中国环境史》,见伊懋可、刘翠溶主编《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中研院”经济研究所1995年版,第39~66页。
[91]具体研究成果主要有杨国桢主编的“海洋与中国丛书”和“海洋中国与世界丛书”,这两套丛书共20册,近400万字,其内容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均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
[92]地方性知识是美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吉尔兹提出的概念,他用“贴进感知经验”和“遥距感知经验”来区别普遍性知识与地域性知识,详参考〔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王海龙、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93]如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江苏)省委要求以县为单位,每个县、社、队都搞出自己的全面规划,普遍搞了三张图,一张原状图,一张现状图,一张规划图”(见《农业学大寨——农田基本建设专辑》第22辑,农业出版社1978年版,第83页),这些资料显然非常有用,目前已经部分开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