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涉及的研究时段,自宋代开始,至清末民国。之所以如此选择,正是因为自宋代开始,江南地区的水利环境自身变化巨大,水利问题开始为大众所关注;选择如此长的时段(1000年左右),自然是想透过长时段的考察,将问题的起源、发展历程、结果及其影响更为明晰地呈现出来。这一研究方法,符合当前水利史研究的发展趋势,水利史专家张含英曾提出:“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情况的不同,各个国家的水利都有自己的特点,正确地把握这些特点进行建设,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从历史上看,从一二千年的长时间来看,能更清楚地认识这些特点和规律。”[87]从史学的发展来看,长时段的研究也在成为一种趋势。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布罗代尔,在其代表作《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唐家龙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种历史时段理论。布罗代尔认为,历史学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主要体现在时间概念上。历史时间就像电波一样,有短波、中波和长波之分,即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短时段可称之为事件时间,如突发性的革命、战争、地震等。中时段,也叫社会时间,如人口消长、物价升降、生产增减,以节奏较慢、周期变化为特征。长时段,也叫结构或自然时间,主要指历史上在几个世纪中长期不变和变化极慢的现象,如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社会组织、思想传统等。“长时段”对当前历史研究的意义尤为重要,“长时段是社会科学在整个时间长河中共同从事观察和思考的最有用的河道”[88]。
具体就中国的水利史研究来看,除了像黄河这样河性较为特殊、在短时期内会有较大变化的河流外,多数河流、湖泊的变化及其影响都只有经过较长时期才能显现出来。江南所处的太湖流域的水利环境变化正是如此,从最早的三江入海,到后来的黄浦取代吴淞,一江独大,其时间从水利问题开始出现的南朝宋算起,到明代嘉靖年间完成,前后经历了上千年之久;即便从水利问题开始严重化的北宋算起,也有五六百年的时间;与之相伴的塘浦圩田体系出现、扩展及其后来的分圩、并圩等演变过程,更是与整个太湖流域地区开发、发展的轨迹相一致并紧密相联;滨江邻海地区的海岸线变化、受潮汐的影响,则贯穿了整个历史时期。以水利环境变化为基础,进而对该地区的河口生态系统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此类影响甚至深入到社会生活层面,并为人们所认知与记载,出现了“状元谶”这样具有迷信色彩的记载方式。这些环境变化既非一成不变,也非匀速前进,而是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速率与不同的程度发生着,并将长期持续下去。(www.xing528.com)
水利问题又绝非单纯的技术问题,它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生活在历史时期的人们,正是在水利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之下,在对环境变化感知的同时,从自身(个人、家族、地区)的利益出发,做出对环境变化的应对,并在其中选择最适合自身利益的措施。显然,只有将这些问题置于较长的研究时间段内予以考察,才能对这一时期太湖流域的水利、环境与社会的关系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加清楚地复原其演变轨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