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由于人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环境变化,河西走廊的水资源危机严重。甘肃和内蒙古用水矛盾增加。河西走廊的人口和耕地,都比50年前增加了一倍以上,水危机严重。黑河、石羊河流域上、中、下游各省区县之间,用水矛盾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石羊河流域上游武威快速发展,用水量增加,使下游民勤县来水量减少,用水缺口靠超采地下水弥补,地下水水位下降到了20米深处。民勤人民改造沙丘、植树,以“向沙漠进军”“人进沙退”闻名于世。由于水源不足,石羊河尾闾湖泊干涸了,成为新的沙尘暴源,沙进人退,裸露的盐碱土为沙尘暴提供了沙源,巴丹吉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大有会师之势,200万亩林木面临毁灭,30万民勤人离开家园,30万亩撂荒耕地沙化。[58]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市集中了全流域91%的人口、83%的用水量、95%的耕地和89%的国内生产总值。[59]其地下水位从120米降至150米。[60]30多座百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基本拦截了黑河流量,下游水量减少,黑河尾闾的内蒙古额济纳天然绿洲面积萎缩了一半,从6940平方公里急剧萎缩为3328平方公里,西、东居延海分别于1961年和1992年完全干涸,周围的胡杨林大片干枯,内蒙古牧民变成了生态难民,新产生了一个200平方公里的新沙尘源地,直接影响西北乃至华北的生态安全。[61]
为了解决黑河流域中下游两省(区)的用水矛盾,2000年,国家决定用三年时间,投资23.6亿元,完成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任务,并保证向下游内蒙古的额济纳旗定量分水,改善居延海地区的生态环境。2001年2月,国务院将黑河治理列入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工程。[62]为解决黑河中游用水矛盾,2002年3月水利部确定张掖市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
现阶段的分水制度,既继承了历史传统,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分水制度的创新,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成立了黑河流域管理局,跨省区跨行业,实行流域内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强了国家对流域内水资源的宏观调控,改善了流域内的生态环境。2000年9月顺利实现了黑河向内蒙古额济纳旗的第一次分水,灌溉草场22万余亩,生态环境有所改善。2001年12月顺利实行了黑河的第二次调水。[63]自国家实施黑河调水方案以来,张掖市累计向下游输水22.5亿立方米,连续三年完成黑河水量的调度任务。干涸了十年之久的居延海从2002年起,开始重现当年“碧波荡漾、波涛滚滚”的壮丽景观。[64]
第二,实行以水权为中心的用水管理制度改革,以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和公民节水。国家每年分配给张掖市6.3亿立方米的用水总量,市里根据这个总量,将水权逐级分配到各县、乡、用水户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实行城乡一体,总量控制。在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过定额累进加价。同时,逐级成立用水协会,鼓励水权流转,农业灌溉用水,全面实行水票制度,节约下来的水票,可以有偿转让,引导水资源向高效的产业流转。例如,临泽县(清代抚彝厅)梨园河灌区,将水库水量分配给各乡镇、村组,各村组的农民用水协会再分配到各农户,各农户拿钱买回相应的水权证。在配额内用水,只要拿水票买水就行了。超出配额,就得买高价水。农户主动节约用水和调整种植结构的意识增强。在2001年和2002年压缩水稻和高耗水作物49万亩,退耕还林还草71万亩,建成高效节水的制种基地、牧草基地、轻工业原料基地215万亩。2003年张掖市将剩余的1.6万亩水稻全部压缩,从此告别种植水稻的历史。仅种植业一项,全市2003年比2000年少引黑河水9800万立方米,新增黑河向下游泄水3900万立方米。[65]
【注释】
[1]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下册)》,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年,第190—192页。
[2]李并成:《明清时期河西地区“水案”史料的梳理研究》,《西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6期。
[3]张玿美修,曾钧纂:《五凉全志》卷四《古浪县志·地理志·水利图说》,引《水利碑文说》,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
[4]阎汶:《重修镇夷五堡龙王庙碑》,见《新纂高台县志》卷八《艺文志》,民国十四年(1925)刻本。
[5]《新纂高台县志》卷一《舆地志·水利·各渠里亩》,民国十四年(1925)刻本。
[6]《知县吴会同抚彝分府修渠碑记》,见《新纂高台县志》卷八《艺文志》,民国十四年(1925)刻本。
[7]许协:《镇番县志》道光《镇番县志》卷四《水利考·水案》,道光五年(1825)刻本。
[8]张玿美修,曾钧纂:《五凉全志》卷二《镇番县志·地理志·水利图说》,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
[9]张玿美修,曾钧纂:《五凉全志》卷二《镇番县志·地理志·水利·水利图说》,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
[10]张玿美修,曾钧纂:《五凉全志》卷四《古浪县志·地理志·水利碑文说》,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
[11]张玿美修,曾钧纂:《五凉全志》卷二四《古浪县志·地理志·渠坝水利碑文》,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
[12]许协:《镇番县志》卷四《水利考·董事》,道光五年(1825)刻本。
[13]张玿美修,曾钧纂:《五凉全志》卷一《武威县志·地理志·田亩·柳林湖》,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
[14]张玿美修,曾钧纂:《五凉全志》卷四《古浪县志·地理志·水利图说》,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
[15]陈宏谋:《饬修渠道以广水利疏》,见魏源:《皇朝经世文编》卷一一四《工政二十》,中华书局,1992年。
[16]张玿美修,曾钧纂:《五凉全志》卷一《武威县志·地理志·保甲》,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
[17]张玿美修,曾钧纂:《五凉全志》卷一《武威县志·地理志·田亩》,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
[18]升允、长庚修,安维峻总纂:《甘肃新通志》卷一〇《舆地志·水利》武威县条,宣统元年(1909)刻本。
[19]张玿美修,曾钧纂:《五凉全志·武威县志·地理志·保甲》,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
[20]《甘肃新通志》卷一〇《舆地志·水利》,武威县条。
[21]升允、长庚修,安维峻总纂:《甘肃新通志》卷一〇《舆地志·水利》武威县条,宣统元年(1909)刻本。
[22]徐家瑞纂修:《新纂高台县志》卷一《舆地·水利》,民国十四年刻本。
[23]牌期,由县府规定的使水日期、水量,用红字刻于木牌上,立于渠坝之上,各渠、支渠即坝,农户遵照执行,不得违背。
[24]张玿美修,曾钧等纂:《五凉全志》卷一《镇番县志·地理志·水利图说》,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
[25]升允、长庚修,安维峻总纂:《甘肃新通志》卷一〇《舆地志·水利》,镇番县条下,引《乾隆五十七年镇番永昌会定水利章程》,宣统元年(1909)刻本。
[26]张玿美修,曾钧纂:《五凉全志》卷四《古浪县志·地理志·田亩》,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
[27]升允、长庚修,安维峻总纂:《甘肃新通志》卷一〇《舆地志·水利》,引《乾隆五十七年镇番永昌会定水利章程》,宣统元年(1909)刻本
[28]许协:《镇番县志》卷四《水利考·水额》,道光五年(1825)刻本。
[29]《新纂高台县志》卷一《舆地·水利》,民国十四年(1925年)刻本。
[30]张玿美修,曾钧等纂:《五凉全志》卷一《武威县志·地理志·水利图说》,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www.xing528.com)
[31]张玿美修,曾钧等纂:《五凉全志》卷一《武威县志·地理志·水利图说》,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
[32]张玿美修,曾钧等纂:《五凉全志》卷一《武威县志·地理志·田亩》,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
[33]张玿美修,曾钧等纂:《五凉全志》卷一《武威县志·地理志·水利·武威水利图说》,乾隆十四年刻本。
[34]张玿美修,曾钧等纂:《五凉全志》卷四《古浪县志·地理志·水利图说》,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
[35]张玿美修,曾钧等纂:《五凉全志》卷四《古浪县志·地理志·水利·水例碑文说》,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
[36]张玿美修,曾钧等纂:《五凉全志》卷四《古浪县志·地理志·水利·古浪水利图说》,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
[37]张玿美修,曾钧等纂:《五凉全志》卷二《镇番县志·地理志·水利图说》,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
[38]许协:《镇番县志》卷四《水利考·水道》,道光五年(1825)刻本。
[39]许协:《镇番县志》卷四《水利考》,道光五年(1825)刻本。
[40]许协:《镇番县志》卷四《水利考·县署碑记》,道光五年(1825)刻本。
[41]升允、长庚修,安维峻总纂:《甘肃新通志》卷一〇《舆地志·水利》,镇番县条下引《乾隆五十七年镇番永昌会定水利章程》,宣统元年(1909)刻本。
[42]升允、长庚修,安维峻总纂:《甘肃新通志》卷一〇《舆地志·水利》,安西直隶州,宣统元年(1909)刻本。
[43]张玿美修,曾钧等纂:《五凉全志》卷四《古浪县志·地理志·水利·水利碑文说》,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
[44]张玿美修,曾钧等纂:《五凉全志》卷四《武威县志·地理志·水利·武威水利图说》,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
[45]张玿美修,曾钧等纂:《五凉全志》卷二《镇番县志·镇番水利图说》,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
[46]许协:《镇番县志》卷四《水利考·碑例》,道光五年(1825)刻本。
[47]《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
[48]许协:《镇番县志》卷四《水利考·水碑》,道光五年(1825)刻本。
[49]升允、长庚修,安维峻总纂:《甘肃新通志》卷一〇《舆地志·水利》,宣统元年(1909)刻本。
[50]《新纂高台县志》卷一《舆地·水利》,民国十四年(1925)刻本。
[51]许协:《镇番县志》卷四《水利考·灌略》,道光五年(1825年)刻本。
[52]许协:《镇番县志》卷四《水利考》按语,道光五年(1825年)刻本。
[53]《新纂高台县志》卷八《艺文志》,阎汶:《重修镇夷五堡龙王庙碑》,民国十四年(1925年)刻本。
[54]张玿美修,曾钧等纂:《五凉全志》卷二《镇番县志·地理志·水利图说》,乾隆十四年(1749年)刻本。
[55]张玿美修,曾钧等纂:《五凉全志》卷四《古浪县志·古浪水利图说》,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
[56]张玿美修,曾钧等纂:《五凉全志》卷二《镇番县志·地理志·水利图说》,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
[57]张玿美修,曾钧等纂:《五凉全志》卷三《永昌县志·地理志·水利图说》,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
[58]马军:《我们还要与自然拼多久》,见《中国青年报》,2003年2月1日。
[59]王方杰:《张掖看节水》,见《人民日报》2003年10月13日。
[60]马军:《我们还要与自然拼多久》,见《中国青年报》2003年2月1日。
[61]王方杰:《张掖看节水》,见《人民日报》2003年10月13日。
[62]王方杰:《张掖看节水》,见《人民日报》2003年10月13日。
[63]新华网呼和浩特2001年12月21日电。
[64]王方杰:《张掖看节水》,见《人民日报》2003年10月13日。
[65]王方杰:《张掖看节水》,见《人民日报》2003年10月1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