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兴旺仗大势,因势利导靠创新。四十春秋时空换,成绩问题相并存。低水高流电动力,旱涝保收泵站行;众口皆碑贡献大,现代文明永传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在1949年。当时笔者还是一个少年。蜚声中外的洞庭湖在少年脑海中的壮观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古人所描绘的这幅壮丽画面,令人向往。
其实这些早已成为历史的过去。自1959年大学毕业分来湖南后,1961年下放屈原农场劳动和1962年备战蹲点芷湾电排站,两次亲临洞庭其境,呈现在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眼前,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堤垸鳞次栉比,河港纵横交错,良田万顷,稻浪滚滚,湖泊密布,鱼跃人欢,一派鱼米水乡景色。这种沧海桑田之变,使一个走向社会不久的青年惊叹不已!
号称八百里洞庭,由于泥沙淤积,洲土迅速扩展。历代围垸垦种,使湖面明显分割和缩小,以致形成今日以堤垸为主体的洞庭平原新局面。这岂不既是大自然的杰作,又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吗?今日洞庭平原主要由266个堤垸所构成。土地肥沃,雨量适宜,阳光充足,盛产粮棉麻油鱼,是湖南省主要工农业经济区之一,也是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过去湖区以河网和渔网为特色,而今又添加了电网和路网,给富饶的洞庭平原带来了机械化、电气化和工业化的繁荣昌盛。若乘船或乘车去洞庭湖出差,举目可见,人烟稠密,一派生机,这些不能不归功于水利建设的伟大成就!湖区人民对两大水利设施给予了通俗精辟的评价:“保命靠大堤,吃饭靠电排”!
昔日洞庭湖每逢“春夏水涨,则洪波无际,惟恃堤防以固”。通过1954年大规模治理,防洪大堤抗御外洪能力显著提高。可是垸老田低,所造成的洪涝灾害,却年年皆有,垸垸皆然,日趋严重,农民要筑渍堤以资防御,或建排水涵闸而利宣泄!或以龙骨车合伙接力提排,终因工具落后,措施不力而效用不彰,素有湖区“三分怕旱,七分怕涝”之说,在旧社会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农民为排水施耕早已精疲力竭”。不仅“房屋浸没在水中”,还因“涝水过深而至颗粒无收”。每当暴雨和洪水同时发生时,只能牺牲较大面积耕地以容纳涝水,其损失可观。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采用现代机器排水便应运而生。有无数的事实说明,也只有现代的大容量机电泵站,才能有效地迅速排除涝水,确保农业丰收,人民安居乐业。
湖南省最早提出用抽水机排涝的,可追溯至清光绪年间,其后民国时期也有人提及,但均属纸上谈兵,并未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治理洞庭湖堤垸内的涝灾。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便开始建蒸汽机和内燃机排水站,那些旧社会有名的“积水桶”很快变成了“米粮仓”,解除了不少地方的渍涝威胁,得到了农民的赞誉。
20世纪60年代初期,人们熬过了3年困难日子后,深知粮食之重要。随着柘溪水电站的建成,为湖区发展电排提供了电力能源。1963~1967年省委直接领导以洞庭湖区为重点的电力排灌歼灭战,投资1亿多元,架设高压线路6000多km,安装降压变电站50多万kVA。电排装机由零星试点一下子猛增至约20万kW。由于电排优点较多,大多数地方很快取代了原先设备效率低,故障多,成本高,维修困难的蒸汽机和煤气机排水站。电网所到之处,地方乡镇工业及文化,宣传,照明和加工等随之兴旺发达起来。
为了充分发挥已建成的机电排灌设施的效益,先后成立了14个县供电公司和电排线路维修队。培训了近3000名农电员。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还培训了200多名专职排灌会计。全省共建成有国营排灌站125个,中心站322个,安排国家企事业编制的职工4625人,其中湖区占一半以上。因这段时期省委书记挂帅,各级人民政府重视,声势浩大,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指导思想明确,建管并重,机构健全,队伍稳定,规章制度齐全,管理秩序井然有条,因而建设速度快,建成后管理有方,效益显著。现在机电排灌队伍中还留下的一些老职工对这段时期建管工作都念念不忘,称为“黄金时代”
1969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20周年时,“文化大革命”动乱达到顶峰。各级主管业务机构被砸烂,大批经验丰富,精力充沛的中青年干部,在“斗批改”的极左口号下,被下放农村劳动,接受再教育。这时笔者已而立之年,当然也不会例外。笔者幸运的又一次被下放到洞庭湖区的湘阴县,使我亲自看到和听到不少机电排灌站遭到冲击的情况。
泵站机房门窗破烂,屋顶漏雨,地面坑洼,设备锈蚀,尘埃满面,涵管断裂,闸门漏水,渠道淤堵不通,拦栅断条扭曲,操作规程破除,设备遭到破坏,无专人看管,水费收不上来,维修保养无人过问等。凡此种种,到处可见。“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机电排灌损失惨重,省地县专管机构撤销,排灌职工大量流散,国营站、中心站体制瓦解,财产被侵占,排灌效益急剧下降,陷入难以为继的危机之中。(www.xing528.com)
可欣慰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大办农业的号召下,为进一步提高排涝标准和更多的垦种内湖,1975年起陆续兴建了一批大泵站,计有19处78台68800kW,设计提水流量为692m3/s,控制排水面积4900多km2,受益耕地约400万亩,成为湖区排涝的骨干泵站,特别是在特大涝灾对,威力更加突出。
197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30周年时。为了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省农村办史杰主任召集水电、农机两局主要负责同志研究商定了全省机电排灌归属和人财物移交接收有关问题。两局并联合发出“移交”通知。这是湖南省机电排灌管理工作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加强管理,重振家业的一个很好的转机。此时,笔者早已进入不惑之年,也很荣幸的参加了这次“移交”高级商讨会。会后,能及时传达学习了移交决定和讨论了“移交”后的形势,大家满怀信心,接连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总结经验,规划未来,统一认识和做法,决心用实际行动来感动“上帝”;再次开拓一个20世纪80年代新的“黄金时代”。这些大的活动有:开展机手技术培训和财会人员培训,重新修订各项技术安全规程,整顿恢复国营站体制,制定贯彻八项指标考核办法,开展劳动竞赛,落实各项责任制,推行按6项成本收费办法,狠抓了每年冬修保养和进行更新改造研究,举办节能节水试点以及开展更新改造技术政策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农机部门接管机电排灌管理工作后,由于责任分明,方针正确,经3年努力,终于取得了根本性的转变。其主要标志是恢复了省地县三级专管机构,配备了专管人员;工程和设备完好率有显著提高,排灌效益得到了巩固和扩大:3年共举办培训班300余期,受培人员达2万余人次,管理人员素质有较大的提高,通过三查三定,澄清了家底,明确了管理范围:水费收取,综合经营均有较大进展。职工福利大大改善,人心安定,干劲倍增。
事物发展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在1983年机关机构改革中,对机电排灌的作用和地位,悄悄地出现了不同看法,一些同志只看到它小型分散等特点,而没有看到自古以来治水思想从“堵导”到“蓄、引、提”的发展演变是社会生产力一大进步。特别是提水设备的出现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治水方法的重大突破,提水设施是完全建立在现代社会生产力、大能源和机械化、电气化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水利设施,有它自身的许多特点和要求,本应自成体系,但反而作出拆销专管机构的错误决定,因而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机电排灌具有土建工程量小,造价低,输水渠系短,水量损失小,受益快,受自然因素影响小等诸多优点,洞庭湖区60万kW电排装机如果全部开动,提水流量可达5000m3/s,汇集在一起,将是一条大河。在1988年特大秋涝中,湖区电排站仅仅断续开机运行20天,便排水50多亿m3,相当排干了50座装满了水的大型水库。从涝水中抢救农田300余万亩,其威力和效益之大,凡是了解情况的人都已众口皆碑。又如直接排湖的明山电排站,装机6×1600kW,在1988年秋汛秋涝中,共运行4178台时,排水3.5亿m3,相当排干13万亩水面的大通湖3.8m水深,否则早已渍堤溃决,十几万亩农田和十几万人及工商业的财产淹没水中,其损失要以亿元计的。因此,怎么能把机电排灌看成是“小工程”,“坏了无关大局”的水利设施呢?
为了回顾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泵站工程的巨大成就和建设管理经验,展望未来发展前景,1989年5月,全国有关机电排灌专家学者应中国水利学会泵站学组的邀请,几乎都汇集名城岳阳。大家从不同角度总结了40年来泵站工程在抗御自然灾害、保证农业稳产高产中的重要作用和泵站工程建设与管理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湖南代表阐述的水利设施划分为挡水工程、蓄水工程、提水工程和保水工程的概念,所总结的洞庭湖区因地制宜采用自排、撇洪、调蓄和提排相结合的综合治理经验,多种提水设施并存、大中小并重,一站多用及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中的“四分开”等经验,得到与会专家教授的肯定。
回顾过去,在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指导思想方面,曾走了弯路,付出了不少代价。如堤垸内外的湖泊面积留多少合适,几经周折,方基本得到统一。围垦湖洲和内湖,既要看到这是人类生存之所需,是不以某些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但是又要看到这是能够适当控制和加以引导的。洞庭湖区在20世纪60、70年代大力发展电排,湖区人民在当时为解决吃饭问题,农药化肥种子等措施一时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必然要走扩大耕种面积的道路,至使湖泊率由50年代初的20%以上降到20世纪80年代5%左右。一旦事物走到另一个极端,便受到大自然的惩罚,1969、1972、1977等年暴雨涝灾加重,就是很好的例子。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洞庭湖区从内湖中一共扩大了约136万亩耕地,这是一件好事,但同时又带来一系列新的矛盾与困难。如不及时加以引导控制和处理,失调将会长期存在下去。从长江流域大范围调蓄洪水作用,也有适当控制围垦的必要。1988年秋汛中还暴露了近年盲目新建电排,造成重复装机,内外排失调的新问题。要求需要权衡利弊,统筹协调解决。
到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40周年了。40年无论对一个人、一个国家或者一项事业,都是一个不短的历程。回首往事历历在目,风风雨雨,翻来覆去,不觉自己已过知天命之年。凡是懂得一点科学道理的人,都知道衰老是谁也违抗不了自然客观规律。古人都能要求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今现代人更应如此。机电排灌事业虽不能与日月争辉,但是深信它会与人类社会现代文明并存。因此,要以古人之言鞭策自己,立足本职,努力工作,为促进湖南水利事业的发展贡献余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