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特点,要求改变人才培养方式。系统工程是专门研究所有系统各种各样的综合问题的一门科学技术,每个专业和每个学生都应当学习掌握这门通用性课程,以造就更多的具有综合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人才。
现代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越来越突出。早期的分化只不过在宏观特性特征上划为自然和社会两大类科学,自然科学分化为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类而已。可是随着研究对象越分越细,分门别类的学科也越来越多。如医学上已从研究人体功能系统,发展到研究细胞和基因;物理学已从研究分子原子结构发展到研究更为细小的基本粒子——轻子、强子(重子、介子及其夸克)以及相互作用的传递子等。由此推动科学技术获得了飞跃发展。
正如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的普朗克所言:“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化为许多单独的局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身,而是受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所造成,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学的连续的链条,这是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从这个观点上来看,以往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只是覆盖了这根链条,并没有把这根链条连接起来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进程是学科与行业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又互相渗透和交叉,每门学科、每种行业随着自身的深入分化发展,回过头来又要求综合和整体化,这是研究解决现代化社会复杂的工程、经济、环境乃至航天、军事等大系统的客观需要。现代社会发展进步要求各门科学技术不能停留在单个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及新理论的创造发明上。最新发展的机电一体化、光电一体化、技术一体化等都是基于综合解决现代生产、生活、生存等问题的全新科学技术。由此应运而生的系统科学得到迅速发展,可以说此时才真正地把组成科学整体所有链条连接起来进行了研究,这是科学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转折。
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现代科技特点,要求人才培养的方式上也要作相应调整。传统的把专业技术越分越细的“专才”教育,会导致知识过于偏窄,目光过于短浅;相反的采用不分轻重的“通才”教育,也会导致知识过于肤浅,目光过于分散。也同样不利于人才的成长。正确的方式应当是两者的有机结合,重点加强学生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表的科学论文约500万篇,平均每天1万多篇,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15年所学的知识仅仅只占很小一部分,且当学生走出校门,知识又在不断更新,此速此状势必要求改变过去“水桶贮存式”被动接受知识的人才培养方式,改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从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入手,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美国有一个机构曾对1311位科学家的研究论文和成果连续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有成就的科学人才中,很少是仅精通一个专业知识的“专才”,而是既精通一项专业,又知识比较广博,思路比较开阔的“全才”。(www.xing528.com)
众所周知,人才结构总体外观是宝塔形式,当今市场经济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不论这种人才处于宝塔的哪一个层次和位置,所从事的专业有多偏多窄,他们都离不开对自己所从事的或大或小的系统进行综合分析、统筹处理问题这个环节。学习掌握系统工程这门科学技术,就能提高综合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每一个人几乎都是从学生走过来的,对于读死书,死读书之弊端都有切肤之感。反省过去从学校到社会,“瞎子摸象”的片面观点经常出现,更谈不上把几次摸得结果综合起来得出一个“象”的结论;“刻舟求剑”式的静态思维也时有发生,直至真相大白才恍然大悟。记得首次听到1+1>2的说法,茫然而不知其意。教条的机械的思维方法与推理逻辑长期存在脑中,而且还不知晓,自以为是,岂不令人遗憾!一个青年学生,如何尽快走上成才之路,当然这将涉及到许多方面的条件环境,然而,及时获得他人的指点、引导、启发尤显重要,对于不少出自农村信息闭塞又缺乏文化家庭的年轻人,父母的作用往往很小,农村的老师能力一般也很有限,所以就更需要有一套专门开启思维方法之书,使每个青年学生都能从中受到启发教育,打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门。系统工程这门学科就是具有这方面的作用功能。
治河治水虽乃传统之事,可是其中错综复杂,变化万千的奥妙足可以使初介入者不是顾此失彼,就是首尾脱节,决不能以掌握一点静态计算就知足不前。在开发水资源,向大自然索取上,如何从江河流域全局出发,对上、中、下游,左右两岸,水沙关系,河势变化等,置于过去、现在与将来不同时空环境中的利弊得失进行权衡,每一个水科技工作者都有施展才华的处所,决非筑一堤或裁弯取直就可以简单了事的。对于水系统组成的各种因素的时空协调,系统工程大有用武之地。一言以蔽之,成才之路,不可不学系统工程这门课程,掌握系统思想与方法,是每个“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