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机库地下洞室地区的岩层为古生代寒武纪岩层。倾角较平缓,一般由几度至十几度。岩层产状紊乱,断裂、挤压、褶皱和扭压构造明显,裂隙、节理发育。泥质泥灰岩出露较广,抗风化能力很差,风化后崩解成碎片状。
工程采用半衬砌的结构形式,当大部分衬砌结构完成后,发生十几处坍方,有几处坍方高度在10m以上,最严重的坍方范围有40m左右。坍方造成已衬砌顶拱的严重破坏,钢筋被拉断,拱座错位,阻塞了已挖通的洞室。另外,个别部位的顶拱衬砌已发现有错动的横向裂缝和斜向裂缝。为了研究这些破坏的力学机制和制订处理方案,长江科学院于1971年2-5月应邀到现场开展了岩石力学试验的综合研究。开展的试验项目有岩体应力试验、压切试验、半无限体承压板弹模试验和承载力试验等。
岩体应力试验采用表面应力恢复测量法,在不同状态的未破坏洞段各布置1个测点,在中等破坏洞段布置1个测点,共3个测点,分别记为北一某测点,南-424m测点和南-456m测点。由于洞室的施工方法是先开挖后衬砌,顶拱超挖量较大,开挖、衬砌回填及压浆时间都相隔较长,围岩弹性变形已经终止。另外,部分顶拱衬砌上部,围岩已经发生了较大坍方。因此,顶拱衬砌主要承受了围岩长期变形的作用,以及回填片石和坍方岩石的重量。所以,拱脚施加于侧墙拱座岩体的力可以近似看成是垂直向,同时由于拱脚宽1米,因而拱座岩体相当厚度内的受力情况也可近似看成是均匀的。表面应力恢复测量法,在铅垂向布设测量元件,在平行于拱脚开凿解除槽后再埋设压力枕施压,它的受力状态完全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表面应力恢复测量法具体装置如图2-6所示。测量元件采用千分表(测量两标点间的相对变形)。在槽的中垂线上布置一个千分表。为校核实测成果,离中垂线8cm的垂线上又布置一个千分表。在上节中已经论证过,表面应力恢复测量法的测量过程中,压力枕施压使凿槽引起的局部应力解除应变回复到零后,再继续施压,直至达到该处岩体的残余应变时,这时压力枕施于岩体的压力就是侧墙岩体的拱座压力。问题关键是残余应变如何从应力恢复变形曲线求得?以南-424m测点槽中垂线上1号测表为例,压力枕施压后的应力—变形曲线如图2-7所示,凿槽后实测的解除变形为28μm。压力枕施压的全变形为43μm,卸载后弹性变形为30μm,残余变形为13μm,占全变形30.2%,约占弹性变形的3/7。因而解除变形再增加实测的弹性变形的3/7后就得到全变形为43μm,这时相对应的应力就是实际岩体的应力,因此测得侧墙拱座岩体应力为1.18MPa。
(www.xing528.com)
图2-6 表面应力恢复测量法装置示意图
图2-7 南-424m测点应力恢复变形曲线
表面应力恢复测量法的实测侧墙拱座岩体应力如下:北一某测点为2.18MPa(为深灰色结核条带灰岩);南-424m测点为1.18MPa(为青灰色薄层条带灰岩);南-456m测点为4.70MPa(为结晶质中薄层灰岩与青灰色薄层条带灰岩互层)。从施工情况和施工后观察的现象来看,北一某测点顶拱衬砌钢筋混凝土与围岩表面接触较好,超挖较少,所以侧墙拱座岩体应力较大;南-424m处顶拱上部超挖比北一某测点大,块石回填多,所以拱座岩体应力小一些;而南-456m附近顶拱衬砌已经发现有洞轴向裂缝,所以侧墙拱座岩体应力较大。实测侧墙拱座岩体应力与上述这些现象分析基本上相吻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