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由于地域原因,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此同时,亦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传统文化习俗与民间艺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古老而纯朴的陕西剪纸以它特有的魅力,为人们所喜爱。由于陕西各地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不同,形成了以陕北的定边、靖边、吴堡、榆林、宜川、米脂、延安,关中的凤翔、富平、三原、朝邑,陕南的汉中附近等地为中心的地域剪纸文化,特色鲜明。陕北剪纸淳厚、粗壮,线条有力,剪纹简单,单色居多。富平、三原、朝邑的剪纸一般较细致而曲线多,其中富平一带的剪纸形式多样,剪纹流利,明暗适中;三原一带的剪纸以花卉为多,结构较简单,色彩对比强烈;而朝邑一带的剪纸以戏文为多,造型动态近乎皮影。陕南的剪纸曲线多,较大,图案装饰多采用植物纹,如花纹。
(1)陕西民间刺绣:极具地方特色,以独特的画面感、丰富饱满的构图、对比强烈的色彩、质朴厚重的风格而闻名。作品多数以宣扬生命繁衍为主题,构成了陕北刺绣的一种基本艺术格调,例如婚嫁绣品中的“鱼儿钻莲”图及“石榴百籽”图,表现了人们祈求多子多福、阖家团圆的纯真质朴的愿望。在民间刺绣中又存在以老虎、狮子为形所创作的立体的布老虎、布狮子、布枕及挂饰等刺绣织品,我们将其称为布软雕,浑厚大气的造型给人几分秦汉雕塑的观感。在洛川、黄陵及渭北一带,所谓的布软雕其实就是长辈给孙儿制作的布偶玩具,这些布偶的颜色多以白色为主,因为当地农妇的技艺不同、认知不同,故布偶的造型形制迥异。陕西刺绣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陕西几乎人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布娃娃。在我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背景下,刺绣作为女红成为女性人人必修的一门技艺,正因如此,经过漫长岁月的积累,妇女们创作了无数饱含真挚情感的刺绣作品,无不彰显着她们对美的认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渴望。
提起陕西刺绣就不得不提起宝鸡地区的民间刺绣,宝鸡的民间刺绣作为陕西刺绣的代表,在全国的刺绣领域亦是颇负盛名,也被称为西秦刺绣布艺。其刺绣表现形式以平面刺绣为主,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就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西秦刺绣的发源地主要是宝鸡市渭北塬区各县农村,是由秦绣发展演变而成。根据史料记载,秦绣又被称为唐绣。陕西的民间刺绣源于汉代织绣,在唐宋时期,纳纱绣被广泛传播,在此基础上陕北人民结合当地民俗特色进行创作。随着漫长的历史演变与一代又一代手工艺人的创新,到明清时期陕西刺绣工艺技法与变化形式日趋成熟,从而进入了陕西刺绣的鼎盛时期。在该时期陕西刺绣的工艺技法达到了巅峰,繁多的刺绣,拼贴缝制的技艺,多种的表现形式——平面的、立体的、浮雕式的,其丰富多样,不一而足。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陕西刺绣也成功地从家庭自用转换成市场商品。2008年,西秦刺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陕西皮影戏:从古代宫廷戏中演变发展而来,在唐代以后得以流传于民间。皮影戏在古时又被称为灯影戏,是通过光源照射,将用兽皮等材料制成的各种人物角色投射在隔亮布上,运用其投影进行多种戏曲表演的艺术形式。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陕西是该艺术形式的发源地之一。皮影戏作为陕西戏曲艺术的源头,其艺术形式脱离了真人表演所受到的制约,其内容包罗万象,无论民间说书还是神话故事都可以表现出来。受当时生产技术的限制,皮影的造型简单质朴,却不失表现力,因此皮影戏中的角色往往具有一定的装饰性,随着皮影戏的流传至今,我们可以见到大量的皮影艺术收藏品。陕西皮影中的华县皮影作为其中突出代表之一,其制作方式严谨考究,需以上等的牛皮作为原料,经过二十多道加工工序精制而成。例如,皮影中影人的形制不超过35cm,造型为正侧面,通过雕刻镂空表现人物服装的造型,结合线描形成万字、鱼鳞、星眼、梅花、松针等图案形式。皮影通常采用对比强烈的配色,而镂空留白可以使影人在表演时更加丰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3)陕北社火:源于当地人内心对大自然及未知事物的敬畏从而自发产生的宗教信仰,其中包括对巫术、祭祀、宗教、古代的角抵、驱傩、祭社等活动的人为想象,“因崇拜而思献媚,假歌舞以祈福佑”。社火的主要艺术表现体系为民间祀社风俗歌舞,社火作为最古老的风俗,在我国已有上千年历史,其宗旨是通过歌舞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诉求。我们所认知的陕北社火是当地人民在重要节日扮演成戏剧角色进行的祈福活动。“社”为土地之神,“火”能驱难辟邪。“社火”是村与村、社与社为了祭祀、悦人和社交,在春节期间,由当地民众自发举行的风俗活动。社火作为节日庆祝,亦是人们感情宣泄的重要方式,人们可以对以往生活的不顺与羁绊进行宣泄,从中展现了人们的生活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了华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社火当中广为人知的是社火脸谱,社火脸谱可以说是我国历史极为悠久的脸谱之一。纵观陕西的历史,陕西作为周朝的发源地,其历史久远,社火至今还保留了周文化中“大傩”的历史痕迹,通过与殷商纹样的对比来看,社火脸谱的纹样元素带有商代文化的痕迹。随着几千年历史的传承,社火文化日趋完善,无论是服装与面具的图案、色彩,还是舞蹈形式与活动整体布局都有完善的体系。最终形成的社火文化具有粗犷质朴、厚重纯真、简单却不失韵味的艺术特征,既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又焕发出新时代的活力。(www.xing528.com)
(4)凤翔木版年画:是陕西省凤翔县一种极具当地民俗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通常用于民间大型节日活动以纳福辟邪。凤翔木版年画始于唐代,在宋代被当地人们广泛接受,兴盛于明清时期。在制作上,凤翔木版年画一直采用传统的套版刷印,通过工作坊生产,其种类繁多,取材多种多样,内容囊括当地民间神话传说。凤翔木版年画源于古代的门神画,后来成为中国画的一种形式,其最初创作目的亦如上文所述是纳福辟邪。木版年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记载其起源于唐宋,当时是单色印刷,但因当地人的艺术创作而逐渐演变成了比较纯粹的农民画,其制作印刷的套色版和线版相较传统木版年画则显得比较粗糙,不要求很高的准确度,也正因如此,凤翔木板年画具有一种“错版之美”,成为众多年画传承体系中较为独特的存在。凤翔木版年画全部为手工制作,局部的填色也是手工完成,并采用金银两种大的套色体系,具有鲜明艳丽、造型夸张又质朴的艺术特点,亦彰显了古版年画的艺术风格。
(5)凤翔泥塑:作为具有600多年历史的陕西民俗艺术,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相传600多年前,人们在农闲时用一种具有很强黏性的土壤做一些玩具,做好的泥塑有时会被作为礼物。这种黏性很强的土壤被当地人称为“板板土”(即“观音土”),在闲暇时人们用其捏制成人状、兽状、物状等形制,制作成黑白色或者彩色的泥塑,经过制陶艺人的不断加工完善,久而久之形成了现在极具特色的陕西彩绘泥塑。凤翔泥塑采用传统方法,制作过程简单便捷,黏土和纸浆被混合搅拌成塑泥,然后制成模子,翻成胎坯晾干,再涂抹白底粉,之后上色、绘画,最后再上光成型。凤翔泥塑具有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色彩鲜明艳丽,用色不多,通常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再辅以勾描涂染,给人以鲜明利朗的感觉。
(6)陕西民间陶瓷:以铜川耀州陈炉窑场和澄城县尧头窑场为主要产出地,受当地的民俗文化影响,其特点粗犷豪放、纯真质朴同时又夹杂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产生这种艺术特点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民间艺人真、趣、美的创作理念与骨子里天生的模仿与创新本能。渭北高原的澄城县尧头村的古窑场有千年的历史,这里为陕北百姓烧制了一件件或黑釉或青釉的缸、盆、碗、炉、罐、瓶、灯等器具。其作为一个民窑,不需要考虑当时的达官贵人的需求,而是满足民间百姓的生活,因此粗朴耐用是其产品的重要特征。
陕西民间美术还有很多,如澄城刺绣、蒲城年画、千阳布艺等,陕西民间美术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独特的地域特征为美术学院的师生们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来源。学生们可以通过对陕西民间美术的研究,学习和汲取其精髓,再运用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进行新产品的构思和创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