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位恢复波前传感中,显然必须确保解的唯一性,但这恰恰是G-S 算法无法保证的。在随后的20年里,研究人员深入探讨了G-S 算法的收敛性以及光瞳相位解的唯一性等问题,并提出了多种修正的G- S 算法。直到1993年,Roddier 将离焦型“相位变更”(phase diversity)引入相位恢复模型中,相位恢复算法才找到了实质性的突破方向。
所谓“相位变更”,其思路是在瞳面上附加已知的相位分布(“相位变更”),从而获得附加前后的多幅焦面光强分布,继而根据数量倍增的已知条件,排除仅满足任何单一条件的解,找到同时满足所有条件的解,从而提高解的唯一性。若瞳面、焦面各采样N 个点,则由式(4.88)可建立N 个方程。但因这两个面上的相位均未知,故有N+N=2N 个未知量,导致解不唯一。通过相位变更,可获得另N 个方程,用这2N 个方程去求解2N 个未知量,原则上便可获得唯一解。
Roddier 提出的离焦“相位变更”引入方法是:通过探测焦面附近已知距离的离焦面光强分布,等效于探测在光瞳面引入离焦“相位变更”后的焦面光强分布,由此获得一系列不同离焦“相位变更”下的焦面光强分布。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相位变更”,离焦“相位变更”的实现简单、无须标定,并且能有效扩大探测面光斑(离焦面点扩散函数)尺寸,从而降低对探测器信噪比的要求,增加更多的光强分布信息。
1.(0,fD)相位变更相位恢复模型
对式(4.85)中(d1,d2)取(0,fD),其中fD=f+d,d 为离焦距离,方向沿光传播方向。于是,εd1d2=f+d,式(4.85)变为
其中,式(4.90)右端积分式外的相位因子不体现在光强中。于是,在fD 处探测离焦面PSF 即等效于在光瞳面引入离焦“相位变更”φDiversity(x0,y0,d)=后在焦面探测PSF。对比式(4.87)和式(4.90),发现两傅里叶变换的唯一差别在于与空间域(x0,y0)对应的空间频域离散采样由变为
因此,在(0,fD)相位变更相位恢复模型中,对于确定的空间域(x0,y0),不同fD(不同离焦面)对应的空间频域采样间隔应该不同;换言之,需要对探测器在不同离焦面拍摄的光强分布数据进行重采样,以调整各个面上的采样间距。(www.xing528.com)
重采样将带来额外计算量和插值误差是显见的,于是Fienup 运用角谱传播理论提出改进的(0,fD)相位变更相位恢复模型,使各离焦面的采样间距一致。首先,依式(4.90)获得d=d1 处的离焦面复振幅分布U(x,y,fD1);随后,对U(x,y,fD1)进行空间频率分解获得各平面波分量的角谱,并依角谱公式计算光场从d=d1 处传播到d=d2 处的角谱;最后,由各平面波分量的角谱组合出fD2处的离焦面复振幅分布U(x,y,fD2)。在该模型中计算不同离焦面的光强分布,都需要从fD1焦面开始。
2.(f,fD)相位变更相位恢复模型
对式(4.86)中(d1,d2)取(f,fD),其中fD=f+d,d 的含义同于(0,fD)模型中的叙述。于是,εd1d2=f,式(4.86)变为
同样,在fD 处探测离焦面PSF 即等效于在光瞳面引入离焦“相位变更”φDiversity(x0,y0,d)=- k·d·后探测焦面PSF,并且不同离焦面上的空间频域采样间隔均保持一致。
(f,fD)相位变更相位恢复模型较之(0,fD)模型更为适用于实际波前传感要求。下文中相位变更相位恢复(Phase Diversity Phase Retrieval,PDPR)模型,若不做特殊说明,均指(f,fD)相位变更相位恢复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