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质量检验制度形成
20世纪初,质量管理演变到工长的质量管理,在工厂中,执行相同任务的人划为一个班组,以工长为首进行指挥,演变到工长对工人进行质量负责的阶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制造工业复杂起来,对生产工长报告的工人数增加,于是,第一批专职的检验人员就从生产工人中分离出来,从而走上了质量管理正规的第一阶段,即质量检验阶段。
质量检验阶段,在20世纪20~30年代达到高峰。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工程师、科学管理者泰罗。他的主要贡献是:首次将检验作为一种管理职能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建立了专职的检验制度。包括:设立专职检验人员、检验机构、制定检验的基本依据——技术标准。泰罗为了适应大量生产的要求,实行零部件的标准化、通用化,与之相关的计量技术也得到很大发展,使质量检验从经验走向科学。
(二)检验制度的缺陷
(1)“事后检验”制度。主要是在产品生产之后,将不合格的废品从产品中选择出来,形成较大的浪费,无法补救。
(2)检验的产品为100%地逐个检验,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在生产规模逐渐扩大的情况下,这种检验是不合理的。
(3)泰罗对质量管理的组织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没有予以重视。(www.xing528.com)
20世纪20年代,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和管理学家注意到了质量检验的弱点,并设法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去解决这些问题。1924年,美国工程师休哈特提出了控制和预防缺陷的观点,陆续发表论文,并出版了《工业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一书,成为提出数理统计引入质量管理的先驱,但是,由于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此观点没有受到重视。
(三)质量检验的特点
(1)质量检验所验证的是确定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含义是静态的符合性质量。
(2)质量检验的主要职能把关、报告(信息反馈)。
(3)质量检验的基本环节测量(度量)比较、判断和处理。
(4)质量检验的基本方式。全数检验和抽样检验,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先进的检测手段的出现和广泛应用,质量检验的职能、环节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