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气体保护焊焊接过程在冶金方面主要表现在CO2是一种氧化性气体,在高温时进行分解,具有强烈的氧化作用,把合金元素氧化烧损或造成气孔和飞溅。
1.CO2的氧化性
CO2气体高温分解反应式为
三者同时存在,CO气体在焊接中不溶于金属,也不与之发生作用,CO2和O2则使Fe和其他元素氧化烧损。在熔滴过渡或在熔池中的氧化反应如下:
(1)直接氧化 与CO2作用时
与高温分解的氧原子作用时
FeO可溶于液体金属内成为杂质或与其他元素发生反应,SiO2和MnO成为熔渣能浮出,生成的CO从液体金属中逸出。
(2)间接氧化 与氧结合能力比Fe大的合金元素把Fe从FeO中置换出来而自身被氧化,其反应如下
生成的SiO2和MnO成熔渣浮出,其结果是液体金属中Si和Mn被烧损而减少。一般CO2气体保护焊时,焊丝中约有w(Mn)=50%和w(Si)=60%被氧化烧损,生成的CO在电弧高温下急剧膨胀,使熔滴爆破而引起金属飞溅。在熔池中的CO,若逸不出来,便成为焊缝中的气孔。(www.xing528.com)
所以直接氧化和间接氧化的结果造成了焊缝金属力学性能降低,产生气孔和金属飞溅。解决CO2气体保护焊氧化性的措施是脱氧。具体做法是在焊丝中(或在药芯焊丝的芯料中)加入一定量的脱氧剂,它们是与氧的亲和力比Fe大的合金元素,如Al、Ti、Si、Mn等。实践表明,采用Si-Mn联合脱氧效果最好,可以焊出高质量的焊缝,所以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H08Mn2Si焊丝。加入到焊丝中的Si和Mn,在焊接过程中一部分被直接氧化和蒸发掉,一部分就用于FeO的脱氧,其余部分留在焊缝金属中起着提高焊缝力学性能的作用。焊接碳钢和低合金钢用的焊丝,一般w(Si)为1%左右,经烧损和脱氧后剩0.4%~0.5%在焊缝金属中,Mn在焊丝中的质量分数一般为1%~2%:碳(C)与氧的亲和力比Fe大,为了防止气孔和减少飞溅以及降低焊缝中产生裂缝倾向,焊丝中w(C)一般都限制在0.15%以下。
2.气孔问题
在熔池金属内部存在有溶解不了的或过饱和的气体,当这些气体来不及从熔池中逸出时,便随熔池的结晶凝固而留在焊缝内形成气孔。
CO2气体保护焊时气流对焊缝有冷却作用,又无熔渣覆盖,故熔池冷却快。此外,所用的电流密度大,焊缝窄而深,气体逸出路程长,于是增加了产生气孔的可能性。
可能产生的气孔主要有三种:一氧化碳(CO)气孔、氢气(H2)孔和氮气(N2)孔。
产生CO气孔的原因主要是焊丝中脱氧元素不足,使熔池中溶入较多的FeO,它和C发生强烈的碳还原铁的反应,便产生CO气体。因此,只要焊丝中有足够脱氧元素Si和Mn,以及限制焊丝中C的质量分数,就能有效地防止CO气孔。
产生N2孔的原因主要是CO2保护不良或CO2纯度不高。只要加强CO2的保护和控制CO2的纯度,即可防止。造成保护效果不好的原因一般是过小的气体流量,喷嘴被堵塞,喷嘴距工件过大,电弧电压过高(即电弧过长),电弧不稳或作业区有风等。
产生H2孔是由于在高温时溶入了大量H2,结晶过程中不能充分排出,而留在焊缝金属中。电弧区的H2主要来自焊丝、工件表面的油污和铁锈以及CO2气体中所含的水分。前者易防止和消除,故后者往往是引起H2孔的主要原因,因此对CO2气体进行提纯与干燥是必要的,但因CO2气体具有氧化性,H2和CO2会化合,故出现H2孔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这就是CO2气体保护焊被认为是低氢焊接方法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