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旗袍:演绎时尚的变迁

旗袍:演绎时尚的变迁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旗袍,是源于16世纪中期的满族妇女的民族服装。关于旗袍,满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这种满族的民族服饰旗袍由原始的宽腰身直筒式逐渐改变为现代汉旗妇女喜爱的线条流畅、贴身合体的流线型旗袍,确实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正是这三点差别,使旗袍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传统的袍服变成可与西方裙服相类比的新品种。马甲式旗袍一经出现,迅速风靡全国。

旗袍:演绎时尚的变迁

旗袍,是源于16世纪中期的满族妇女的民族服装。关于旗袍,满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从前镜泊湖畔有个满族渔家姑娘,因为长得脸黑俊俏,心灵手巧,人们都叫她“黑妞儿”。她觉得穿着古代传下来的肥大衣裙,打鱼不方便,就自己剪裁了一种连衣带裙多扣襻的长衫,既省布合体,又劳动方便。后来,她被选进宫中封为“黑娘娘”,因过不惯宫廷生活,穿不惯又肥又大的山河地理裙,就穿起从前自己剪裁的多扣襻长衫。皇上认为她擅自改变宫廷服饰有罪,就把她赶出宫,并一脚踢中她后心而将她踢死。关东满人听到黑娘娘死的消息,大哭了三天,还穿起她剪裁的那种长袍来纪念她。后来,在旗的妇女认为方便,穿的人多了,就叫它为“旗袍”。

不过,这仅仅是民间传说。这种满族的民族服饰旗袍由原始的宽腰身直筒式逐渐改变为现代汉旗妇女喜爱的线条流畅、贴身合体的流线型旗袍,确实经历了漫长的演变。

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之后,建立了八旗制度,到1911年清朝结束,共存在了近三百年。在这个过程中,八旗中的满族人、蒙古族人和汉人在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各方面逐渐融为一体,“旗人”也成为他们共同的称呼。由于满族是八旗的核心,凡是旗人不分民族皆穿戴满族服装,所以旗袍实际上是来源于满族的传统服装。事实上在清代,满族男女皆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以后的旗袍有血缘关系

图94 清初彩绣旗袍(内蒙古白音尔灯清荣宪公主墓出土)

旗女所穿的旗袍宽大平直,并不太讲究腰身的曲线,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早期为适应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烦琐。入关以前,满人袍服的基本形制为:圆领、马蹄袖、窄袖身、束腰、捻襟、上带扣襻、下有开气。在东北寒冷山林中生活的满人,以骑射狩猎为生,独特的袍服正是适应了其独特的生活方式

最早,旗人穿的旗袍一般不过脚。只有满族妇女出嫁时,才穿过脚的旗袍,作为出嫁礼服。后来,由于满族贵族妇女都穿高跟木屐,因此,她们的旗袍过脚,以便将脚盖住。

清世祖入关,迁都北京,旗袍开始在中原流行。后来,随着满汉生活的融合统一,旗袍也被汉族妇女接受。旗袍开始使用各种绸、缎、丝、绫、纱等面料。这个时期的女式旗袍基本形制与男式旗袍相近,只不过衣身较紧,适合女性身材,图案、绣工也更为丰富。

清初旗装袍多为圆领(无领)、右衽、带扣襻、两腋部位收缩、下摆宽大、两面或者四面开衩、窄袖、袖端呈马蹄状,有时颈间围一条白色领巾。至清代中期,除了圆领之外,又有了狭窄的立领,袍袖也较以前的宽大,这个时候下摆垂至地面。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裾都有多重宽阔的绲边。

图95 彩绣阔镶边旗袍——清末满族妇女服装样式

清末西方生活方式渐渐渗入,服饰也有尚西从简之势,如礼服简化、袖口去掉马蹄式等,但另一方面,清末奢侈之风大起,旗装袍之边饰尤其繁复多样,并形成一种时尚。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近三百年的清王朝。从此中国自上而下地开始接受西式服装与穿着习惯,摈弃了传统苛刻的礼教和服制上的等级规范,服装走向平民化。旧式的旗女长袍被丢弃,新式旗袍在乱世装扮中开始酝酿。

清末旗女之袍与民国旗袍的主要差别有三点:首先,旗女之袍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或女性曲线。其次,旗女之袍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民国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最后,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烦琐;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亦较简约。

正是这三点差别,使旗袍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传统的袍服变成可与西方裙服相类比的新品种。袍服是外套,是强调功能的服装种类,它用于防寒、遮体和表示身份等,其审美意味是传统的含蓄。而现代裙装则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现,变为暴露的、性感的和全身的表现。就现代裙装所要凸显的女性体态细微变化的表现而言,民国旗袍是无与伦比的。

“改良旗袍”被改动的地方主要有两处。第一是结构,腰身由直到曲,有时甚至还有“省道”,衣袖从有到无,即使有也完全仿照西式;第二是装饰,由繁到简,印花布用于旗袍的同时就使刺绣失去了存在的必要,领、襟、摆的镶绲也由宽变窄。

最早出现的民国旗袍,据说是由一批上海的女学生所穿,她们在旗袍原有的基础上,用蓝布制作成宽松的款式,衣长至脚面,与清末的旗袍相仿,但抛弃了烦琐的装饰,其特点是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较长。

说到旗袍的历史,还有一个时间节点非常重要,那就是1929年。这个时候北伐战争已经结束,国民政府已经成立。1929年的4月16日,国民政府首次颁布了一个《服制条例》,这个条例正式确定了旗袍的国服地位,第一次把它写进典章。以前汉族妇女穿旗袍完全是一种自愿的行为,但是从1929年的4月16日以后就有一个严格的规定,旗袍被定为一种正装,在重要的庆典、节庆、礼仪性场合,中国女性必须穿着旗袍。比方说,女学生在升国旗的时候,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场合,都必须穿旗袍。

图96 民国旗袍

20世纪30年代旗袍重又在上海登上舞台,并作为女性的流行服饰大行其道。这时的上海商埠开放,十里洋场奢靡繁华,开放的社会气候大环境也在服饰装扮上有所体现。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了30年代旗袍的主流了。(www.xing528.com)

旗袍刚在上海出现时,袍身宽松,袖口宽大,袍长至脚面,四周做绲边。有时,摩登女子在上袄外罩一件无袖的马甲,和旗袍一样长,这就是后来流行的旗袍前身。马甲式旗袍一经出现,迅速风靡全国。之后,敢于领服饰之先的上海时髦女性又不断将旗袍进行改良,旗袍的下摆逐渐收敛,腰身及袖口相应缩小,长度缩短至小腿;30年代中期,领口增高,可装三个纽襻,长度又加长,四周的绲边变窄。为便于行走,下端衩高至大腿,合身的裁剪,充分显示了女性的曲线美,尤其使隆胸丰臀的女子更加显得婀娜多姿。

图97 马甲式旗袍

而上海上流社会名门闺秀追赶时髦、享受奢华的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她们崇尚西化的生活,游泳、骑马、跳舞、打高尔夫球,样样都学,这也就要求服装更美观合体,加上20世纪30年代欧美流行收腰,嫁接在旗袍上,使旗袍变得更修长而紧身,并有高衩,符合当时精致玲珑、开放活泼的理想形象。

20世纪30年代海派旗袍的款式有两个特点:中西合璧,变化多端。当时爱美的女性旗袍穿着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局部西化,也有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局部西化是指领和袖采用西式服装做法,如西式翻领、荷叶袖、开衩袖,还有下摆缀荷叶边,或缀不对称蕾丝等夸张的样子。但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将旗袍和西式服装搭配起来穿,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绒线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围巾,或戴上珍珠项链,显得大方而别致。

当时修长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烫发、透明丝袜、高跟皮鞋、项链、耳环、手表、皮包,都是最时尚的装扮,女性角色的扮演得到了充分的强调。后来,还出现一种改良旗袍,就是在剪裁中加入很多西式剪裁方法,从而使旗袍更合体、更实用。

30年代以后,旗袍的变化越来越多。大量的西方服装元素进来,大量的西方面料被采纳。很多服装设计师从西方的服装中吸取了养分,吸取了灵感,对服装进行了改良。我们从传世实物上可看到旗袍的变化,有的做得非常精致,用的面料非常高贵,有些面料和巴黎时装晚礼服的面料是一致的,甚至在流行时间上也只相差一个多月。那时常常是巴黎出现一种面料,也许一个月以后就在上海出现了。旗袍的制作变化也很大,越来越显露出东方女性特有的身材特点。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时期,不论地域特征,也不分年龄大小,全民皆着旗袍。修长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烫发、透明丝袜、高跟皮鞋,还有手表和皮包,构成了那个年代最时尚的装扮。

清代旗服的特点就是宽袖、没有腰身、注重刺绣,“那个时期的妇女不劳作,衣服的实用性不强”。而随着西方礼俗东渐,上海作为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的城市,这种变化首先反映在服装上。20世纪30年代,传统旗服吸取了西服显人体曲线、实用的特点,几经变化,形成了紧腰身、紧袖口、有领口、衣襟开衩等特点的衣服。这一改变使旗袍日趋实用、轻便,不只出席典礼晚宴,做工时都可以穿。

1949年以后,尤其是60、70年代,中国在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经历了灾难性的重创,旗袍几乎在中国内地销声匿迹。而这一时期,在香港出现一种港式旗袍,与海派旗袍相比,其开放程度更甚。时代转变,当旗袍在内地几近销声匿迹时,它在香港依旧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不同的领域都持续存在。有趣的是,香港的选美是保存及传扬旗袍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自1973年起每年一度的香港小姐选举,参赛者穿着旗袍的环节通过电视传播而深入人心。当香港代表前往境外参加国际性选美时,亦多以旗袍为民族服装。而香港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以旗袍形象示人,过膝的开衩旗袍,腰身紧绷贴体,风姿绰约,引人遐想。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改革开放,服装业在紧跟国际潮流的时候,提出了“时装民族化”的倡议,许多国内设计师开始使用旗袍经典元素进行时装设计,比如立领、斜襟、绲边等。这时,旗袍的价值更在于它的文化象征意义,人们带着怀旧的心情重新审视旗袍,并有意识地在一些场合大力提倡。

随着电影花样年华》的热映,张曼玉在影片中不断变换的20多件旗袍重又激起国人的怀旧情怀,在服装业界、商界、传媒界等的集体操作和鼓励下,旗袍重现江湖,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一些都市白领大胆尝鲜,穿着新潮的旗袍出入社交场合;中国婚宴上的新娘们不仅穿西式的白色婚纱,更是把红色旗袍作为必选婚服;穿梭于公共场合商业推广活动上的礼仪小姐们也常常是以一身旗袍亮相吸引眼球

旗袍为什么经久不衰,能够一直延续到现在?因为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大家。东方女性的身材和西方女性的身材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一样。近现代西方女性穿衣服喜欢暴露,追求的是一种性感,尤其是像地中海、欧洲一带,而且衣服上有很多的棱角。但是东方女性含蓄、柔美,身材与西方女性不一样。西方女性的肩膀比较宽,臀部比较宽大,而且后翘。东方女性削肩、平胸、细腰、圆臀的较多,这种身材穿着旗袍恰好显示出了她们特有的魅力。

旗袍是东方女性的特权。东方女性穿旗袍的独特魅力不是来自于自身的优越,反而是来自于自身的缺憾。东方女性腰长,臀位较低,旗袍突出的是人体的中段腰和臀的曲线,所以腰长穿旗袍反而有韵致。只要一穿旗袍,什么是东方,什么是女人,大概一眼就能看见要害。

图98 旗袍

另外旗袍在搭配上也和别的服装不一样。当时宋美龄穿着旗袍走在国际舞台上,在美国国会进行演讲,将旗袍和西方裘皮大衣搭配,或和西装搭配,日常还与毛线衣搭配,非常灵活。中国服装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可以说没有一件衣服像旗袍这样拥有魅力,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毋庸讳言,十几年来,“旗袍热”的兴起只停留在时尚概念里,大量而频繁出现的旗袍身影只出现在各种报纸杂志,尤其是新出版的时装和生活类杂志中,旗袍并没有成为中国女性的日常穿着,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对旗袍持欣赏的态度,却并没有想到要穿在自己的身上。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无论怎样,在中外时尚达人眼中,旗袍仍是中国符号的另一种表达,以至于欧美日韩的一些明星也曾穿着旗袍出席时尚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