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服:历史、兴起与衰落

汉服:历史、兴起与衰落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服”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汉服”本是在民族交往过程中少数民族对中原汉民族服饰的称呼,但随着近年“汉服热”的兴起,“汉服”一词外延为对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统称。明朝灭亡后,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民族认同感、维护满人贵族统治的目的,大力推行满族服饰,以残酷的手段禁止人民穿戴汉族服饰,史称“剃发易服”,使汉服逐渐消亡。

汉服:历史、兴起与衰落

尽管我们在越来越多的场合看到穿汉服的人,但对“汉服”的定义还存在不同说法,在一些人的理解中,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主要指服装具备明末以前汉族人的穿着特色,比如宽衣交领、袖宽且长、隐扣系带、上衣下裳。也有人认为,汉服的概念是比较宽泛的,它并不仅指汉代或唐代的服装,而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总体的服装,因为中华民族本身的文化就是一个融合的过程。

1.究竟什么是“汉服”?

维基百科中“汉服”的词条是这样解释的:“汉服,即汉族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唐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这近四千年中,以汉族(及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礼仪文化为基础,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传统服装的服装体系。”

“汉服”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辽史·仪卫志·舆服》也有记载:“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

“汉服”本是在民族交往过程中少数民族对中原民族服饰的称呼,但随着近年“汉服热”的兴起,“汉服”一词外延为对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统称。所以一般认为,从三皇五帝到明朝这一段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就是汉服。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宽袖博带,束发带冠,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先人很讲究衣冠的动感,行动时往往与环境相偕,便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2]“翩若惊鸿,婉若游龙”[3]等佳词妙章。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2.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

礼服是在正式场合穿的,相当于现代的西式晚礼服。冕服为古代帝王、诸侯及士大夫的礼服,一般在举行吉礼时使用。冕服之制,传说殷商时期已有,至周定制规范、完善。

常服是平常穿的,相当于现代的衬衫、T恤等。深衣是古代诸侯、士大夫等官员的常服,也是庶人唯一的礼服,最早出现于周代,流行于战国时期。《礼记·深衣》:“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郑玄注:“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深衣是最能体现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一般认为,深衣象征天人合一,以及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美德。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能体现天道之圆融,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www.xing528.com)

汉服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接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与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戴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图66 汉族传统服饰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史记》记载,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服饰制度初步建立。夏商周以后,冠服制度逐步完备。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发生急剧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冠服制度被纳入“礼治”的范畴,成为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汉族的服饰制度自周代至明代,虽历经民族大融合,服饰上吸收并蓄了异族的服饰元素,但基本特征没有大的改变。一直到了清初,汉服制度崩溃。明朝灭亡后,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民族认同感、维护满人贵族统治的目的,大力推行满族服饰,以残酷的手段禁止人民穿戴汉族服饰,史称“剃发易服”,使汉服逐渐消亡。今天的旗袍、长衫、马褂都是从满族的民族服饰改良和发展而来,而非汉族传统的民族服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人们的思想趋于西化,改穿西式服装,并没有恢复汉服。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神州大地上出现了一种恢复中国传统的新趋势,有人将其称为“文化复兴”,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一些人试图将一直主导中国社会的汉服带回新时代。作为华夏民族的“皮肤”,汉服深刻地烙印在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代表了这个古国民族华丽、优雅、博大的气质。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汉服在其宽大飘逸、流畅脱俗的基本风格之下,演绎出几百种款式,例如汉代宫廷中女子爱穿的曲裾式,续衽后的曲边围绕人体转一圈或两圈,下衣的裙部层叠出流美的曲线,高贵却不失含蓄。唐代最流行的襦裙,是上衣下裳类汉服的代表,衣缘和下裙的花纹搭配,朴素里衬托着秀丽。由直领汉服发展而来的鹤氅,本是指用白鹤等鸟类羽毛捻绒拈织的贵重裘衣,后指宽长飘逸、长至曳地的外衣,其悠闲恬淡的风格受到中年男子的喜爱。

汉服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了不少其他民族服装的长处,最著名的可算是“胡服骑射”,即在宽袍大袖的基础上,吸纳了胡服简易方便的特点,重新设计,形成了改良型的短衣,后世不断发展,成为古代劳动人民常见的衣着。不过,汉服吸纳了外族服饰的优秀元素,却并没有改变其最基本的特点,如交领、右衽、系带、隐扣等。汉服也在满足汉服的民族传统性、制式文化的基础上,在用料、纹饰及一些细节上略加改良,从而形成现代汉服体系。

现在的汉服爱好者们主要穿的是直裾或曲裾深衣、襦裙、褙子和直裰等,在祭祀的场合也穿玄端,取消和淡化了等级制度和朝代的印记,更加强了汉服形制的基本特点,注重汉服作为传统文化符号的含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