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色崇拜的发展,由山顶洞人撒红粉发端,经由夏商周春秋等不同时代文化的洗礼与增益,虽后来有《吕氏春秋》将五色说融入天人感应的历史模式中,有董仲舒更简化为循环论的三统说,有后来帝王皇族的世俗阐释,但就其基本轮廓而言,中华民族色彩选择的心理机制的形成,除却政治因素外,还有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与道德信仰等社会文化因素。发展至今日,红、黄二色在中国人心中的审美意象几乎全然是它的正值,而不同于其他民族所赋予的负值,如红色有屠杀、血腥等意,黄色有胆怯、嫉妒、猜疑、色情、淫秽、卑鄙等意。
在中国封建时代,服饰色彩作为等级差别的象征和标志。鲜美的正色只准统治者使用,社会下层只能用白(素)、青、黑等色,服色上可通下、下不可通上。其中红色、黄色和紫色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最为尊贵。如丞相佩戴着“金印紫绶”,用紫色的绶带系黄金印章,将紫与金色并提,作为高贵、尊严的象征。最典型的是72万平方米的北京紫禁城,建筑近千幢,房屋近万间,用得最多是红、黄两种色彩。远观最夺目的是红色宫墙、红色宫门,近看最醒目的是红色的大立柱、红色的门窗,饰以黄色的龙纹,最能衬托皇帝的权势和威严。
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黑眼睛色素较重,对光谱中暗色一端的蓝黑诸色辨认较为笼统,而红黄二色均居于光谱序列的亮色一端,明度较大,对黑眼睛形成了一种富有刺激性的审美关注,容易产生审美愉悦。红黄二色被社会文化诸因素所选定,又巧遇生物性因素的共鸣,而形成了中国人数千年不易的审美意象,红黄二色最终成为中国人色彩文化的主色。
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民族、地区都有各自的象征色彩。从时代角度而言,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色彩象征:这些色彩往往表示进步,有不落伍的含义,色彩因时代的演进更新而成为标志,服饰中流行色就是一个很说明问题的事实。美国一位色彩学家曾说:人有自我与环境的调和及随流行的要求。这正是色彩在心理上所以能够建立地位的重要渊源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人为祷念死去的亲友,喜欢穿黑色服饰,以表达自己悲哀的情感;现代工业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人们明白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于是流行起“森林色”来;人们厌倦了紧张的都市生活,向往闲散的原始或乡村生活,于是原始图案、民间色彩流行起来,掀起了时装色彩的复古风。中国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由于社会政治运动影响,导致全国男女老少服饰统一为军装绿色。70年代到80年代,中国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运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得以改善和丰富,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对服饰中单调的灰、蓝、绿色产生了厌倦,比较丰富多样的铁锈红、玫瑰红、粉红、湖蓝等服饰色彩开始流行。由于改革开放和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服饰色彩空前地呈现多元化的新气象,这一切都是服饰色彩时代象征的体现。(www.xing528.com)
服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它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而且形象地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其可谓是一面镜子,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政体、不同经济的衣着面貌各不相同。美国著名的服饰心理学家伊丽莎白·赫洛克曾指出:“在生活中,也许没有什么东西比服饰更能看出总的社会风尚。只要略察一下某个时期的时装,我们就能准确地知道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和事件,知道一个国家总的伦理道德状况、男女地位……因此流行服饰也就成了时代的缩影,并且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不易除去的痕迹。”可见,服饰及服饰上的色彩,在不同的时代和历史的演变中,强烈地反映出时代文明特征和社会审美风貌,因而服饰的美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服饰色彩对穿着者的性格也有一定的写照。以小说《红楼梦》为例,书中人物众多,上下几百号人,从皇妃亲王、公子小姐到丫鬟仆人,在曹雪芹笔下,可谓是人各有性,体各有态,衣各有色。“斑竹一枝千泪滴”构成了林黛玉多愁善感、悲凉凄切的性格和气质,她衣着清雅素淡,常以白、月白、绿的基色来象征她纯洁、冷寂、哀愁的身世和命运。柔和、甜美的粉红色,象征薛宝钗八面玲珑、审慎处事的性格。王熙凤这个外貌美艳、穿着华丽、心狠手辣的荣国府内管家,攒珠嵌金,五色斑斓,彩绣辉煌成了她性格的写照。
服饰色彩的象征性,更突出地体现在一些特殊的制服上。如军服、警服、僧侣服和邮电部门的绿色服装等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标志性象征。“观其服,知其人”就是这种印象的概括。服饰色彩的象征性,绝非是一个简单的内容,只有从许多方面去理解、去探寻,才能真正把握住服饰色彩象征的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