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食品添加剂技术应用问题的主要根源

食品添加剂技术应用问题的主要根源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显然,此类做法是违背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的。监督管理部门重许可、轻监督,使食品生产单位滥用食品添加剂有了可乘之机。(五)食品添加剂技术应用问题的非法进口根源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食品、绿色食品、功能食品等已成了消费的热点。

食品添加剂技术应用问题的主要根源

(一)食品添加剂技术应用问题的认识不清根源

这种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1.食品生产企业对食品添加剂缺乏科学认识

从广大消费者的心理看,他们一方面需要物美价廉、货真价实的食品添加剂,另一方面又要付出较少的代价,而能够满足这种双重需要的,只有快速发展的食品添加剂技术。这是因为科学技术具有善的目的,它既能揭示事物的本真,又能够极大地增进生产力的发展,降低生产成本

然而,由于当前我国食品的生产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以及一些家庭式的小作坊,相当一部分人对食品添加剂的知识了解甚少,对食品添加剂添加剂量的多少、怎样使用并不知情。很显然,此类做法是违背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的。

2.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人类的认识是逐渐发展深入的,其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入的。例如:植物油氢化技术在20世纪初期得以发明并推广后,是被视为取代饱和脂肪酸的较符合健康的取代品,因而产生的大量反式脂肪酸的氢化油一直被视为成本低、口感好、使用方便、货架期长的“安全脂肪”并大量用于工业化食品。然而,一个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人类也逐渐认识到氢化油虽然不会像饱和脂肪酸那样对人体的血管产生损害的脂肪,但却会导致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生。

(二)食品添加剂技术应用问题的科技落后根源

食品添加剂的科学技术特征决定了食品添加剂是高技术的产物,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既不能拥有先进的食品添加剂,更不能拥有安全的食品添加剂。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投入,没有新的品种来代替旧品种,以至于很多品种已经在市场上存在了很长时间。一些食品添加剂由于技术等因素的局限,在过去研发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现长时间食用会对人体带来慢性危害。这些问题都是由于生产食品添加剂的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开发和投入造成的。

譬如,食品添加剂毒理认识的依据是毒理学。所谓毒理学,是指一门研究外源因素(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是否具有有害作用的应用学科,其基本功能就是预测外源因素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为确定安全限值和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然而,由于没有相配套的检验与分析方法,因此反映出整个标准化系统的技术水平低,检验技术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对此,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以加大食品添加剂及其使用过程中的监督管理,不断完善标准化体系。

(三)食品添加剂就应用问题的利益驱动根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已有相当规模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食品企业也不例外。受市场经济自发趋利性的影响,部分食品生产企业“一切向钱看”,即只重效益而忽略了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些不法商人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置法律要求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于不顾,在食品生产加工与制作的过程中,使用廉价和过期的食品添加剂,以达到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的目的;还有的在食品中添加《食品安全法》明令禁止的化工原料或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以使食品具有更佳的色、香、味。(www.xing528.com)

譬如,有些企业为节约成本、牟取暴利,非法将未经国家批准或禁用的添加剂品种以及非食品用的化学物质或工业级化工产品当作食品添加剂来使用,如将荧光粉、吊白块三聚氰胺等同于食品添加剂用于食品加工;溴酸钾价格便宜,不仅可令面粉增白,还可以使品质不良的面粉能制成蓬松、外形好的面包,所以依然被某些不法生产者使用;超市里许多肉丸也是如此,许多厂商为了降低成本,采购了大量的从猪、牛骨头上剔下来的碎肉,这些碎肉没有味道,几乎不能称之为肉,只能当宠物饲料,而食品添加剂技术的使用,让这些毫无价值的碎肉摇身变成美味的肉丸,通过在碎肉里加入大量的化学调味料,就可以让没味儿的肉变得鲜美……这些生产企业、个人为了降低成本、获得高额经济效益,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违背职业道德,胡乱使用、滥用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掺杂使假,这样的不道德行为令人发指!这样生产出来的食品一旦被人食用,其危害显而易见:轻者影响人的新陈代谢,扰乱正常生活;重者致人残疾、危及后代,甚至致人死亡。

(四)食品添加剂技术应用问题的监管不力根源

在实际管理中,大量的食品添加剂滥用现象使人们对食品添加剂存在诸多误解,将食品安全责任完全归结到食品添加剂身上,甚至将其看作牟利、违法、伤害抑或毒品的代名词。之所以如此,与现行的监督机制监管不力有着密切关系。

1.执法部门执法不严的原因

在食品添加剂使用监督方面,监督部门缺乏严厉的惩治力度,对违法者的制裁规定较轻,降低了其掺杂使假的成本。监督管理部门重许可、轻监督,使食品生产单位滥用食品添加剂有了可乘之机。从“苏丹红”事件到“三聚氰胺”事件,再到“蒙牛特仑苏的OMP牛奶”事件,每次事件的发生都是在不断地挑战公众的容忍限度。这一切问题的源头,可以说与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中的处罚力度不强有很大的关系。

2.政府职能部门多头管理的体制问题

从根本上来说,我国食品安全依然是基于多部门的监管,以分段管理为前提,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部门,而是各个部门之间独立管理。有农业、质检、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10多个部门进行监管,这样的格局很容易产生监管的空白区,形成市场监管的脱节。这种多头监管最终导致各部门间责任不清、监管乏力。

(五)食品添加剂技术应用问题的非法进口根源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食品、绿色食品、功能食品等已成了消费的热点。这个事实不仅推动了我国食品工业高速发展,还给食品添加剂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与这种快速增长的客观要求相比,中国的食品添加剂技术的发展却是相对落后的,与这种需求不相适应。从经济诉求的内容看,经济诉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价格是低廉的;另一方面,质量是上乘的。有资料显示,我国现在使用的90%的食品添加剂,从合成技术到毒理试验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单品添加剂的自主研发很少。原因很简单,一个单品添加剂的问世,从实验室阶段到走向市场,至少需要十几年的研究和毒理试验才能拿到国际认证,并投入生产,而一个认证大约要花费1000多万欧元

由于国内的食品添加剂工业本身的技术基础较差,再加上对高新技术难以实施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短时间内很难改变食品添加剂品种少、质量低的落后局面。这种现实状况一方面极大地阻碍了国内食品添加剂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另一方面,使得国内食品市场的“洋”品牌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眼球,致使大量的“洋”食品非法入境。非法入境的进口食品,其质量安全更是无法保证,而且这一事实更加剧了中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乱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