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有效脱除游离脂肪酸?

如何有效脱除游离脂肪酸?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碱炼脱酸脱酸是整个精炼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游离脂肪酸的存在会导致油脂酸值提高,对成品油的最终质量影响很大。所以欲提高油脂的质量,需脱除游离脂肪酸。常用于加工品质高、游离脂肪酸含量低的油品,并与低温脱胶工艺组成联合工艺,在油与碱液混合进行碱炼前,于油中加入一定量的磷酸进行调质,以便除去油中的非水化磷脂。

如何有效脱除游离脂肪酸?

(一)碱炼脱

脱酸是整个精炼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游离脂肪酸的存在会导致油脂酸值提高,对成品油的最终质量影响很大。所以欲提高油脂的质量,需脱除游离脂肪酸。

碱炼法是用碱中和游离脂肪酸,生成脂肪酸盐和水,并与中性油分离。碱炼同时,可除去部分其他杂质。所用的碱有多种,如石灰、纯碱和烧碱等。国内应用最广泛的是烧碱,烧碱可将游离脂肪酸降至0.01%~0.03%,形成的沉淀称皂脚。国外也有用泡化碱、氨等弱碱,虽只能将游离脂肪酸降至一定限度,但有望解决污染问题,如氨在中和反应后可以用蒸馏法回收。

碱溶液主要与毛油中的游离脂肪酸发生中和反应。反应式如下:

RCOOH+NaOH——→RCOONa+H2O

同时发生中性油皂化水解等副反应,如皂化:

RCOOR+NaOH——→RCOONa+ROH

除了以上反应外,还有某些物理化学作用:

(1)皂脚在油中成为不易溶解的胶状物而沉淀,依靠其极强的吸附能力,相当数量的蛋白质、色素等杂质被其吸附而一起沉淀,甚至机械杂质也不例外

(2)碱炼能皂化部分磷脂,对于酸值较高而含磷量较少的毛油,可用一步碱炼法同时脱磷和脱酸;

(3)毛棉油中所含的游离棉酚可与烧碱反应,变成酚盐,被皂脚吸附沉淀。

在油厂,通常对炼耗的关心要比精炼程度更甚,因为脱酸工序是精炼过程中导致中性油损失最高的一步,炼耗通常是被脱出FFA量的1~3倍。在碱炼操作中,除脱去FFA、磷脂、色素等杂质的过程会产生一部分必需的炼耗外,碱炼所生成的中性油损耗是需要严格控制的,但碱炼是一个典型的胶体化学反应,由于以下原因,中性油的乳化损耗是不可避免的:

(1)钠皂与中性油之间的胶溶性;

(2)中性油受钠皂和水化处理后残留磷脂的乳化作用;

(3)皂脚凝聚成絮状时对中性油的吸附。

如果磷脂含量和酸值过高,会造成过度乳化作用,增加乳化损耗。

另外,在中和游离脂肪酸的同时,中性油也可能被皂化,形成皂化损耗。碱炼所生成的中性油损耗可以选择合适的技术与条件加以降低,以提高精炼率。

碱炼时用于中和游离脂肪酸的碱量称理论碱,理论碱量可通过测定油脂酸值(AV,mgKOH/g油)或游离脂肪酸含量(FFA,%)来确定,即:

理论碱量(kg/t油)=0713×AV

碱炼时,耗用的总碱量是理论碱和超量碱之和,超量碱是为了满足工艺要求而额外添加的碱。对于间歇式碱炼工艺,超量碱一般为油量的0.05%~0.25%,质量劣变的粗油可控制在0.5%以内。对于连续式工艺,超量碱则以占理论碱的10%~50%,油、碱接触时间长的工艺应偏低选取。

碱液的浓度根据油的酸值、色泽、杂质等和加工方式,通过计算和经验来确定。其中粗油的酸值是决定碱液浓度的最主要的依据。粗油酸值高的应选用浓碱,酸值低的选用淡碱,一般为10~30°Bé。

碱炼时的操作温度与粗油品质、碱炼工艺及用碱浓度等往往是相互关联的,碱炼温度包括碱炼的初温、终温和升温速度等三方面。在高温下,中性油被皂化的几率增加,因此,碱炼工艺特别是间歇式碱炼由于接触时间较长,一般希望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连续式碱炼由于油碱接触时间短,为了满足分离的要求,可采用较高的温度,但此时必须避免油与空气的接触,以防止油的氧化。

碱炼时间根据中性油皂化损失和综合脱杂效果的平衡而确定。当其他操作条件相同时,油、碱接触时间愈长,中性油被皂化的几率愈大。但是适当延长碱炼时间,有利于其他杂质的脱除,提高综合脱杂效果。

混合与搅拌是影响碱炼的另一因素,油和碱液分属两相,密度显著不同,混合和搅拌促使其充分接触,防止碱液局部过浓,使中和反应完全。连续式碱炼因采用离心分离,所以可以较快混合。间歇式碱炼时,搅拌要变速,中和时快,升温时慢,做到既增加皂粒碰撞而凝聚的机会,又不打碎皂粒,直至油和皂粒显著分离。碱炼后水洗时也有类似问题。

碱炼后常用水洗涤油相,以除去残留于油中的皂脚、微量碱和其他水溶性物质,皂脚需作酸化处理,以回收脂肪酸。这些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必须用最经济和有效的手段加以处理,如采用逆流水洗法,可增加洗涤效果并节水。碱炼时的非冷却用水排放量大约为0.4~0.6m3/t油,其主要指标见表6-1,应通过处理才能达标排放。

表6-1 碱炼废水质量 单位:mg/L

碱炼方法按设备来分,有间歇式和连续式两种,前者又可分低温浓碱法和高温淡碱法两种操作方法。对于小型油厂,一般采用的是间歇低温法。连续式即生产过程连续化的碱炼工艺,所用的主要设备是高速离心机,常用的有管式和碟式离心机,所以又称离心机连续碱炼工艺。此法中由于油和碱液快速混合,使碱液和游离脂肪酸在短时间内中和,因而减少了碱液和中性油接触的时间,由于油和碱液能够均匀接触,因此可减少超量碱的用量,同时由于离心机的离心作用,皂脚迅速与中性油分离,皂脚夹带的中性油很少。与间歇式碱炼比较,连续式可降低大约30%的中性油损耗,一般适合于大批量、规模化生产。连续式工艺分以下两种:

(1)长混碱炼工艺 长混技术是油脂与碱液在低温(20~40℃)下长时间(3~10min)接触的碱炼过程,碱炼后迅速升温至65~90℃,通过脱皂离心机进行油皂分离。常用于加工品质高、游离脂肪酸含量低的油品,并与低温脱胶工艺组成联合工艺,在油与碱液混合进行碱炼前,于油中加入一定量的磷酸进行调质,以便除去油中的非水化磷脂。

(2)短混碱炼工艺 适合于游离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脂,加入较高浓度的碱液和较高的超碱量,使油脂在高温下与碱液短时间的混合(1~15s)与反应,可避免因油碱长时间接触而造成中性油脂的过多皂化。对于质量很差的毛油,可利用短混碱炼工艺进行二次复炼,这样可以生产出质量较好、中性油损失少的精炼油。此法也适宜易乳化油脂的脱酸。另外,对非水化磷脂含量较高的油脂脱磷也有较好的效果。

(二)物理精炼

油脂物理精炼即蒸馏脱酸。

油中游离脂肪酸和其他挥发物在保持汽液平衡时,遵循道尔顿分压定律和拉乌尔定律,根据甘油三酯与游离脂肪酸挥发度差异显著的特点,在较高真空(残压600Pa以下)和较高温度下(240~260℃)进行水蒸气蒸馏,可达到脱除油中游离脂肪酸和其他挥发性物质的目的。较高真空度的目的,一是为了减少蒸汽用量,更主要是防止油脂高温氧化和水解。

在蒸馏脱酸的同时,也伴随有脱溶(对浸出油而言)、脱臭、脱毒(有机氯及一些环状碳氢化合物等有毒物质)和部分脱色的综合效果,其程度与汽提程度是成正比例的。

油脂的物理精炼适合于处理低胶质、高酸值油脂的脱酸,如米糠油和棕榈油等;胶质含量较低的棕榈仁油和椰子油为不干性油类,特别适宜物理精炼脱酸。现在,物理精炼已能应用于低酸值油脂如大豆油等。

油脂的物理精炼整体工艺包括两个部分,即毛油的预处理和蒸馏脱酸。

预处理包括毛油的除杂、脱胶、脱色三个工序。由于蒸馏脱酸需在高温条件下作用较长时间,因而在蒸馏前必须对油脂进行严格的预处理,脱除其中的磷脂、蛋白、糖类、微量金属以及过敏性色素等,以提高油脂在处理过程中的稳定性,避免蒸馏塔壁出现结垢和油脂颜色的加深。根据一般经验,非亲水磷脂≤0.1%,含铁量≤2mg/kg的油脂,可通过干式脱胶方法处理;非亲水磷脂≤0.5%,含铁量≤2mg/kg的油脂,需进行特别湿法脱胶。通过预处理,使毛油成为符合蒸馏脱酸工艺条件的预处理油,这是进行物理精炼的前提,如果预处理不好,会使蒸馏脱酸无法进行或得不到合格的成品油。

蒸馏脱酸主要包括油的加热、冷却、蒸馏和脂肪酸回收等工序。

物理精炼不用碱液中和,中性油损失少,精炼率高。另外,从蒸馏塔出来的脂肪酸蒸汽经冷凝可直接获得浓度为90%的高质量脂肪酸,避免了化学碱炼工序中产生皂脚以及后续的皂脚酸化处理问题,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物理精炼起部分脱臭作用,成品油风味好。脱酸和脱臭可利用同一台设备,节省投资

国内外大型工厂精炼大豆油、菜籽油等高含磷脂的油脂,普遍采用了低温长混式的化学精炼或是超级脱胶式的物理精炼,前者采用低温的脱胶、中和工序,使游离脂肪酸与碱长时间混合、接触,中和成钠皂,从而以皂脚形式分离出来;后者对超级脱胶油进行蒸馏,以馏出物形式脱除脂肪酸。化学精炼与物理精炼的优劣一直存在争议,事实上要根据特定工艺条件、特定原料而定。从实际生产控制的稳定性、适应性上,化学精炼往往优于物理精炼,物理精炼只有在限定的原料指标范围内才容易实现,且较难控制。不易脱胶脱色的植物油,考虑到预处理的成本,不宜物理精炼,棉籽油必须采用碱炼法。对于高酸值油脂,比较经济可行的是二次碱炼法,或采取物理精炼与化学精炼相结合的方法,即先用蒸馏法将脂肪酸含量降低到2%,然后用常规碱炼法使产品合格。

(三)塔式炼油法

一般的碱炼法是碱液分散在油相以中和游离脂肪酸,即油包水(W/O)型。塔式炼油法,又称泽尼斯炼油法,则与一般的碱炼方法有明显区别;它是使毛油分散通过呈连续相的稀碱液层,使游离脂肪酸在碱液中被中和的一种工艺。

泽尼斯碱炼中和过程,油珠为分散相,碱液呈连续相,构成了O/W型反应体系。在此体系中,碱液的总摩尔数相对于游离脂肪酸要高得多,因而中和反应快而完全。由于油相密度低于碱液相的密度,粗油经分布器形成油线柱进入碱液层时,会在浮力作用下穿越碱液层而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油柱因表面张力而逐渐转呈油珠,油线柱和油珠中的游离脂肪酸与碱液在相界面中和,形成的皂膜不断如蝉脱壳似的离开油珠,从而使酸碱接触界面始终不存在皂膜的影响,减少了油脂的胶溶几率,提高了中和反应速度。此外,O/W型体系中的稀碱液,对皂膜的溶解能力强,碱性皂液对色素的相对吸附表面积远大于常规中和皂脚,稀碱液对中性油脂的皂化缓和,所有这些特点便构成了塔式泽尼斯碱炼工艺的理论基础。

完整的塔式炼油法主要由脱胶、脱酸、脱色和皂液处理等工序组成。(www.xing528.com)

泽尼斯碱炼在泽尼斯中和塔中进行。影响泽尼斯碱炼的主要因素包括碱液浓度、中和温度、粗油品质等,碱液浓度影响中和反应速率和对色素的脱除能力,通常选用的碱液浓度为1%~3%,当碱液有效浓度低于0.4%~0.5%时,即应更换新鲜碱液。

碱泽尼斯炼油法接触时间短而效果好,能达到游离脂肪酸≤0.05%,精炼率93%~99%,而且不使用离心机,设备简单投资不大。缺点是需定期更换碱液,只适合于低酸值油品的脱酸。

(四)海尔奥本法

1963年发明的海尔奥本法是一种利用表面活性剂进行碱炼的方法,在碱炼时加入的海尔奥本溶液(二甲基苯磺酸钠异构体混合物),可选择性溶解脂肪酸和皂,减少皂脚包容油的损失。游离脂肪酸和皂脚溶解于海尔奥本溶液,生成很稀的皂脚,既容易与中性油分离,也不易造成乳化现象,因此在碱炼时可通过增加搅拌速度来减少用碱量,减低皂化损失和乳化损失。海尔奥本精炼法适合于酸值高的毛油,能简便地连续分解皂脚,皂脚质量高,海尔奥本溶液可回收而循环用于生产,排出的废水中性,环境污染小。目前已用于工业化生产。

(五)混合油精炼

狭义的混合油精炼,是将混合油通过添加预榨油或者购进的毛油,或者部分蒸发,调整到一定的浓度进行碱炼,然后采用高速离心机来分离混合油和皂脚。

广义的混合油精炼,是对混合油在不蒸发溶剂的情况下进行一系列脱胶、脱酸、脱色处理,然后进行蒸发汽提,进一步加工获取精制油,也称作混合油全精炼技术。

混合油碱炼时,溶剂分子包围在甘油分子的烃基周围,而排阻碱液与甘油三酯分子酰氧基的接触,从而避免了中性油的皂化。而游离脂肪酸的烃基被溶剂分子包围,但是其羧基比甘油分子酰氧基的空间阻碍要小得多,因此,羧基能插入碱液发生中和反应。由于混合油黏度小,所得皂脚与混合油的密度差别很大,皂脚很易从混合油中分离出来,而且夹带中性油少。

混合油碱炼时,混合油适宜的浓度一般为40%~65%,浓度过稀,与碱液难以混合,游离脂肪酸的浓度过小而大大降低中和反应的速度。浓度过高,失去了混合油碱炼的优势。混合油碱炼按操作的连贯性可分为间歇式和连续式两类。连续式混合油精炼工艺分沉降分离和离心分离两类。

磷脂和脂肪酸的分子均存在着亲水的极性基团,遇到水后,磷脂的极性基团会吸水形成胶粒,胶粒相互之间吸引,越来越大,达到临界值就沉降下来,脂肪酸的亲水羧基,易与碱液反应成为钠皂,因此在混合油状态下脱胶和脱酸是容易进行的。溶剂的存在,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毛油的黏度和密度,使得脱胶、脱酸产生的不溶于溶剂的油脚和皂脚容易沉降下来,另一方面,油的浓度被稀释,油脚和皂脚夹带的中性油减少。

需要注意的是,混合油也稀释了磷脂和脂肪酸的浓度,二者与反应物的接触几率有所减少,故需要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增强它们之间的接触。

以毛油为原料进行脱胶得到的脱胶油色泽深,浓缩磷脂质量差,同时,脱胶油即使只含有微量磷脂,在150℃以上油色即加深,不宜进一步脱臭。因而,在混合油阶段进行水化脱胶,使得油和其中的磷脂免于蒸发和汽提的高温处理,可在较低的温度下得到浓缩磷脂与脱胶油,保证了油和磷脂的色泽与质量。

碱炼产生的新鲜皂脚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它能吸附相当数量的色素、蛋白质、磷脂及其他杂质,但是残余的微量色素和皂粒就要依靠白土的深度吸附脱色加以除去。有研究表明在己烷存在时,用少量白土脱色就可取得较浅色的油,混合油越稀,脱色效率越高,其原因在于混合油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能与白土的活性表面充分接触,而常规脱色为了达到这一点,是靠提高油温和真空度来实现的。从大量废白土中回收中性油的例子看到,非极性溶剂(如己烷)能萃取白土中的中性油,但不能萃取其中色素,从而证明白土吸附色素的能力远大于色素溶解油脂和己烷的能力,用白土吸附出混合油中的色素是可行的。

某些油脂含有高熔点蜡和固脂,一般利用冬化降温结晶去除。如在混合油状态下进行冬化,可以保证低温下油脂有较低的黏度,蜡和固体脂很容易结晶析出且被分离。

以上一系列工序基本上除去了混合油中绝大部分杂质,接着就可以连续升温进行溶剂蒸发和汽提脱臭,无需担心高温会产生油脂伴随物的变化而影响成品油质量。

混合油精炼的优点可归纳如下:

(1)加工容易 在混合油状态下,油脂的黏度大大降低(如含40%己烷的棉籽混合油,38℃时黏度仅是棉籽油的1 /42),这使得一般油脂加工中常用的过滤、分离、沉降等单元操作变得相对容易,可减少油脂在设备中的停留时间,提高设备的处理量,同时也避免了毛油加工中依靠提高温度来降低黏度的操作。

(2)节省能耗 混合油精炼的大多数工序是在较低温下进行的,节省了能耗,也减少了换热器的数量。

(3)精炼率高 由于溶剂的稀释作用,油脂的皂化几率大大降低,皂脚夹带油的问题基本消除。油品未经脱色便成浅色,混合油精炼无需水洗。

(4)下脚处理简单 混合油精炼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油脚、皂脚和废白土等)可及时混入饼粕中,无需另行处理,可以实现零污染。

(5)提高蒸发效率 由于混合油在进一步蒸脱溶剂前,已基本上全部脱除了油脂伴随物,避免了蒸发器的结垢,提高了蒸发效率。

(6)方便与其他精炼工序结合 如碱炼混合油直接脱色,脱溶后即为成品油;或直接冬化,再回收溶剂,可同时取得固体脂、蜡和精炼油。

混合油精炼的缺点是溶剂易燃易爆,所用设备必须防爆,且处理量相对庞大。

目前,广义的混合油精炼,即混合油全精炼技术还处在研究阶段,离工业化应用尚有距离。在混合油全精炼工序中,混合油脱色是唯一没有见诸工业应用报道的。由于混合油碱炼产生的皂脚吸附除去了相当部分的色素,剩余的色素是很少的;同时,混合油脱色前油品没有经过高温,色素基本上都呈天然状态,很容易被吸附除去。另外,根据报道,某些极性溶剂(如丙酮等)能析出白土中的色素,这就为用吸附柱进行混合油吸附脱色提供了可能。总之,借鉴混合油碱炼、溶剂冬化等现有成熟的炼油技术,并考虑工艺的整体性、连续性,加以适当调整,发展混合油全精炼技术是现实可行的。

(六)其他脱酸炼油法

1.酯化法

酯化脱酸利用游离脂肪酸与甘油或甘油一酯的酯化合成反应,达到降低高酸值油脂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目的,酯化脱酸法可大大提高油脂产出率,降低油脂炼耗。根据酯化时使用的催化剂的不同,可分为化学法和酶法(生物精炼)。

化学法是采用苯磺酸、对甲苯磺酸、AlCl3•6H2O、SnCl2、ZnCl2等催化酯化反应。该方法在一定的过量甘油存在下进行,要求反应体系必须具备高真空、高温(100℃以上),同时还要保证高酸值油脂、催化剂与适当过量的甘油三者的充分接触。根据化学反应平衡原理,应及时移去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并冷凝甘油蒸气,以提高转化率并避免在酯化的同时发生水蒸气蒸馏而使甘油损失。

化学法易产生副反应,由于反应在高温下进行,在酯化前必须对毛油进行严格的脱胶、脱色处理,否则会加深成品油的色泽并难以脱除。考虑到预处理成本,酯化法一般仅适合于处理高游离脂肪酸含量(15%~25%)的毛油,而且此种毛油(如米糠毛油、橄榄饼油)的价格与相应的精炼油之间有相当大的差别。

采用脂肪酶作催化剂,则可克服以上问题。脂肪酶在一定条件下能催化游离脂肪酸与甘油间的酯化反应,从而把油中大部分游离脂肪酸转变成中性油,既降低酸值,又增加中性油的量。经过脂肪酶脱酸处理的油,还会残余一些游离脂肪酸,可再经碱炼方法除去,从而获得与传统精炼方法一样质量的食用油

用酶催化酯化脱酸专一性强,副产物很少,大大减少废水废渣的产生,其工业应用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脂肪酶价格太高。从炼耗和油品质量来考虑,生物精炼与常规的碱炼、脱色、脱臭工艺结合,或与物理精炼工艺结合,是处理高酸值毛油的一种潜在技术。

2.溶剂萃取法

对于非常高酸值的毛油,用一般的碱炼工艺进行脱酸,几乎与制皂无异,且损耗很大。由于对这种毛油的预处理费用很大,物理精炼法也不宜采用。

甘油酯与游离脂肪酸在己烷、乙醇甲醇异丙醇等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显著不同,因此,可用有机溶剂有效萃取高酸值毛油中的游离脂肪酸。

实际工业生产上所用溶剂为己烷、异丙醇、碱水,基本配方是:油∶己烷为(1∶3)~(1∶4),异丙醇浓度65%,碱浓度28°Bé,醇、碱用量随油中FFA高低而定。结果分成两相,一相为己烷、油脂和微量醇,另一相为异丙醇和水,其中溶解了皂和微量己烷,通过防爆分离机分离回收溶剂。

超临界CO2流体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溶剂,利用FFA与甘油三酯在超临界CO2流体中溶解性能的差异,通过对萃取温度和压力的有效控制,可选择性地脱除毛油中的FFA。

3.分子蒸馏法

分子蒸馏法脱酸是一种特殊的蒸馏脱酸技术。

水蒸气蒸馏法脱酸的缺点是需在高温下处理较长时间(80~110min),使油的食用品质降低,油脂中一些有效成分如维生素E、甾醇等会随水蒸气汽提逸出而损失,且若嫌成品油色太深,再脱色就很困难。分子蒸馏在低绝对压强(10Pa左右)、低料温(100℃上下)条件下进行,可避免上述不利现象的出现,并获得较高得率的轻馏分(脂肪酸)和重馏分(油脂),中性油基本没有损失,为目前化学碱炼或物理蒸馏等工艺所不能达到。

4.膜滤法

根据甘油酯与FFA分子质量大小的差异,可利用膜分离技术对油脂中的FFA进行有效分离。油中FFA首先用甲醇浸出脱酸,研究表明,含17%FFA的毛米糠油用甲醇(甲醇∶油=1∶1)进行二次萃取,毛米糠油中FFA浓度降低至0.33%。相分离得到浓缩FFA的甲醇相,采用二级工业膜体系,可回收其中97.8%FFA。该工艺不需碱,不产生皂脚和废水。

膜法脱酸技术的工业化还存在一些困难,一方面,脂质分子质量都很小,若用纳滤和反渗透,过滤速度低,膜又容易被污染,出现膜堵塞,另外,适合于亲油性介质的膜很少,许多有机膜在油中膨胀不能形成多孔结构,过滤速度相当缓慢。预计随着材料学和膜技术的发展,膜分离法脱酸的优势会显现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