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油籽都可带壳(皮)或去壳(皮)制油。
通常将含壳(皮)大于20%的油籽,如棉籽、葵花籽、油茶籽、大麻籽、红花籽、油桐籽等称为带壳(皮)油籽,制油前需要去壳(皮)。含量低于20%的大豆、菜籽、芝麻,除要求提高粕中蛋白含量,或其他特殊目的如脱毒、改善饼粕的适口性及营养价值等之外,一般无须去皮。从油料加工的发展趋势来看,大豆、菜籽、芝麻等的去皮处理会备受重视。
另外,棉籽去壳前,首先需用脱绒机对轧花出来的毛棉籽脱绒,使棉籽带绒在3%以下,这是植物油厂在制取棉籽油工艺过程中一道重要的清理工序。
制油时,壳(皮)会吸油而损失油,因此剥壳去皮能提高出油率;剥壳去皮也能提高油及饼粕的质量,减少设备的磨损,提高单机处理量;剥壳去皮可使皮壳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剥壳去皮工艺和设备的选择取决于油籽壳(皮)的特性,如厚薄、脆韧、形状、大小、壳(皮)仁之间的附着情况等。可分别采用搓碾、剪切、撞击、挤压等方法。常用剥壳去皮设备有圆盘剥壳机(搓碾法)、刀板剥壳机(剪切法)、齿辊剥壳机(剪切法)、刀笼剥壳机(剪切法)、离心剥壳机(撞击法)、轧辊剥壳机(挤压法)、胶辊砻谷机(扯撕法)。
整个剥壳去皮工艺应包括剥壳(皮)和仁壳(皮)分离两个过程。油料壳(皮)破碎以后,还要进行仁壳(皮)分离,分离的方法主要是筛选和风选。大多数剥壳去皮设备本身就带有筛选和风选系统,联合完成剥壳去皮和分离过程。
一般来说,制油时油料中含壳(皮)愈少愈好,但脱壳(皮)率与其粉末度显著相关,随着脱壳(皮)率的增加,粉末度亦随之加大,这样势必影响壳(皮)仁分离的效果,使壳(皮)中含仁太多而导致油的损失。因此,剥壳(皮)制油时,破壳(皮)率、壳(皮)中含仁、仁中含壳(皮)三者应综合考虑,最高的出油率是从仁壳(皮)分离程度的最佳平衡中取得的。而且在某些高含油油料的压榨法制油中,仁中含一定量的壳(皮)也是需要的。如果旨在制取植物蛋白,则必须尽可能地除去壳(皮),原则上剥壳率可根据粕中蛋白含量的要求来决定。
1.大豆脱皮工艺
在生产低温食用豆粕和高蛋白饲料豆粕的制油工艺中,大豆脱皮目的是提高豆粕中的蛋白质含量和减少豆粕的纤维素含量。在常规的生产高温饲用豆粕的大豆预处理工艺中,大豆脱皮目的是增加浸出设备的处理量,降低豆粕的残油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和提高浸出毛油的质量。
大豆脱皮工艺有冷脱皮和热脱皮两种。传统的大豆冷脱皮工艺是:(www.xing528.com)
大豆→清理→分级→烘干→缓苏→破碎→脱皮→软化→轧坯→浸出
以上工艺中,清理过程与传统工艺一致,在分级工段,要求将原料中的碎粒、未成熟粒及霉变粒尽可能分离出来,烘干一般采用热风烘干塔,热风温度为100~120℃,物料温度控制在70℃以下。烘干后的大豆经过48~72h的缓苏后进行破碎脱皮。也有的厂家将大豆烘干后即送入流化床冷却,然后破碎脱皮。生产上通常首先调节大豆水分,然后利用搓碾、挤压、剪切和撞击的方法,使大豆破碎成若干瓣,籽仁外边的种皮也同时被破碎并从籽仁上脱落,然后用风选或筛选的方法将仁、皮分离。
2.菜籽脱皮工艺
油菜籽的种皮约占全籽的15%,籽皮中含有的粗纤维高达30%以上,另外,油菜籽中植酸、色素、单宁、皂素、芥子碱等主要或大部分都存在于种皮中。因此,菜籽带皮直接制油,除加深毛油色泽、增加精炼困难外,油菜籽种皮会影响菜籽饼粕的外观、适口性及菜籽饼粕的进一步利用。油菜籽脱皮可以有效地除去其中所含的抗营养因子,使菜籽饼粕蛋白质含量提高到45%左右,饼粕质量得到很大提高,使脱皮菜籽饼粕成为可与大豆饼粕相媲美的优质蛋白资源。
油菜籽的种皮较薄,与籽仁的结合附着力也较强,特别是当油籽含水量较高时,种皮韧性增大,使脱皮难以进行,即使籽仁在外力的作用下破碎后,种皮也可能仍然附着在破碎的仁粒上。因此,油籽含水量高低是去皮工艺中非常关键的因素。在生产中通常是首先将菜籽水分调整为7%~8%,然后利用离心撞击的方法使菜籽破裂脱皮,然后再利用筛选和风选的方法将皮仁分离。控制菜籽脱皮率为80%~85%,粉末度为2%~3%,可以达到仁中含皮<2%、皮中含仁或籽≤2%的皮仁分离效果。
国外对油菜籽的脱皮技术有较多研究,目前已经进入推广应用阶段。
脱皮可采用齿盘式、离心撞击式、高速气流碾削式和齿辊式等设备。一种撞击式菜籽脱皮机是将菜籽在适当干燥后,在高速旋转离心力或在压缩空气作用下高速撞击破碎脱皮,种皮破裂,利用筛选和风选进行皮仁的分离。另一种是综合利用剪切、挤压、搓碾等多种作用同时进行脱皮的菜籽脱皮设备。整套菜籽脱皮生产线由脱皮机、仁皮分离机、风机、旋风分离器、分选筛及输送设备等组成。
在我国推广菜籽脱皮工艺的关键是找到皮壳的利用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