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错编码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噪声均化,噪声均化的基本思想是设法将危害较大的、较为集中的噪声干扰分摊开来,使不可恢复的信息损伤最小。这是因为噪声干扰的危害大小不仅与噪声总量有关,而且与其分布有关。举例来说,分组码能纠一个差错,假设噪声在两个码字上产生了两个差错,那么差错的不同分布将产生不同的后果。如果两个差错集中在前一个码字上,该码字将出错。如果在前一个码字出现了一个差错,后一个码字也出现了一个差错,则每个码字中差错比特的个数都没有超出其纠错能力范围,这两个码字将全部正确解码。由此可见,集中的噪声干扰(称为突发差错)的危害大于分散的噪声干扰(称为随机差错)。噪声均化正是将差错均匀分摊给各码字,达到提高总体差错控制能力的目的。
为了增强RS码纠正突发错误的能力,常常使用交织(interleaving)技术,交织的作用是减小信道中错误的相关性,把长突发错误离散成为短突发错误或随机错误。交织深度越大,则离散程度越高。
1.分组交织
交织也称交错,是对付突发差错的有效措施。突发噪声使信道中传输的码流产生集中的,不可纠正的差错。如果先对编码器的输出码流做顺序上的变换,然后作为信道上的符号流,则信道噪声造成的符号流中的突发差错有可能被均匀化,转换为码流中随机的可纠正的差错。
交织分为分组交织和卷积交织。分组交织比较简单,对一个(n,k)分组码进行深度为m的分组交织时,把m个码组按先行后列排列成一个m×n的码阵。码元αij的下标i为行号,下标j为列号,排成α11、α12、…、α1n、α21、α22、…、α2n、αm1、αm2、…、αmn形式。规定以先列后行的次序和自左至右的顺序传输,即以α11、α21、…、αm1、α12、α22、…、αm2、…、α1n、α2n、…、αmn的顺序传输。接收端的去交织则执行相反的操作,把收到的码元仍排列成α11、α12、…、α1n、α21、α22、…、α2n、αm1、αm2、…、αmn形式,以行为单位,按(n,k)码的方式进行译码。
经过交织以后,每个(n,k)码组的相邻码元之间相隔m-1个码元。因此,当接收端收到交织的码元后,若仍恢复成原来的码阵形式,就把信道中的突发错误分散到了m个(n,k)码中。如果一个(n,k)码可以纠正t个错误(随机或突发),则交织深度为m时形成的m×n码阵就能纠正长度不大于mt的单个突发错误。显然,交织方法是一种时间扩散技术,它把信道错误的相关性减小,当m足够大时就把突发错误离散成随机错误。
2.卷积交织
卷积交织比上述分组交织要复杂。DVB采用的是卷积交织,DVB的交织器和去交织器如图1-46所示。交织器由I=12个分支组成,在第j(j=0,1,…,I-1)分支上设有容量为jM个字节的先进先出(FIFO)移位寄存器,图中的M=17,交织器的输入与输出开关同步工作,以1B/位置的速度进行从分支0到分支I-1的周期性切换。接收端在去交织时,应使各个字节的延时相同,因此采用与交织器结构类似但分支排列次序相反的去交织器。为了使交织与去交织开关同步工作,在交织器中要使数据帧的同步字节总是由分支0发送出去,这由下述关系式可以得到保证。(www.xing528.com)
图1-46 DVB的卷积交织器和去交织器
N=IM=12×17=204
即17个切换周期正好是纠错编码包的长度,所以交织后同步字节的位置不变。去交织器的同步可以通过从分支0识别出同步字节来完成。
卷积交织器用参数(N,I)来描述,图1-46所示的是(204,12)交织器。很容易证明,在交织器输出的任何长度为N的数据串中,不包含交织前序列中距离小于I的任何两个数据。I称为交织深度。对于(204,188)RS码,能纠正连续8B的错误,与交织深度I=12相结合,可具有最多纠正12×8=96B长的突发错误的能力。I越大,纠错能力越强,但交织器与去交织器总的存储容量S和数据延时D与I有关
S=D=I(I-1)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