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气调节装置工作概况
空气调节装置中的主要设备有滤器、加热器、冷却器、加湿器和风机等,如图7-8所示,夏季,加热器和加湿器停止工作,由风机将一部分舱室内的空气(称回风)和外界新鲜空气(称新风)混合吸入。混合风经滤器去掉灰尘后,进入壁面温度低于露点的冷却器进行降温去湿。然后把这种经过降温去湿的空气通入各舱室,以维持舱室空气处于适宜状态。冬季,冷却器停止工作,混合风进入加热器使温度升高,再向它喷水或喷水蒸气,使其含湿量增加。然后把这种经过升温加湿的空气通入各舱室,以维持舱室内的空气处于适宜状态。
由此可见,空气调节装置对空气的加工处理,就是对不同状态的湿空气升温或降温、加湿或去湿的过程。
图7-8 空气调节装置示意图
二、湿空气的几种典型过程
1.混合过程
船舶上常将一部分舱室内的空气与外界新鲜空气混合后,由通风机吸入,经空气调节设备处理后,再送入舱室,这样要比只从外界吸入新风经济得多,例如,冬天室内的空气温度比室外高,混合后,可使加热器消耗的蒸汽量减少;而在夏天,因为使用空气调节装置,室内空气温度低于外界空气温度,吸入部分回风与新鲜空气混合后,可减少制冷装置的热负荷,节约能量。如图7-9所示,设已知新风的状态为点1(h1,d1),其干空气质量为ma,1,回风的状态为点2 (h2,d2),其干空气质量为ma,2,在h-d图上求混合后的状态点3。
图7-9 确定混合后湿空气的状态
混合后干空气的质量为
混合后湿空气中的水蒸气的质量为
改写为
同理,混合后湿空气的焓值为
亦可改写为
用式(b)比式(a),可得
根据式(7-25),从新风状态到混合风状态的1—3过程与从回风状态到混合风状态的2—3过程具有相同的斜率。可见,在h-d图上,点3在1,2两点所连的直线上。点3在1—2直线上的位置取决于回风量与新风量的比值。由式(a)及式(7-25)可得
当回风量ma,2等于新风量ma,1,即ma,2/ma,1=1时,点3位于线段1—2的中点。当回风量ma,2大于新风量ma,1时,点3靠近回风点2。这样,求混合后湿空气的状态参数时,只要在h-d图上把参与混合的两个状态点连成直线,再根据回风量ma,2与新风量ma,1的比值,即可确定混合后的状态点3。
例7-2 某船空气调节装置回风量与新风量的比值ma,2/ma,1=4(最大允许数值),冬季新风状态t1=﹣10℃,=70%,室内回风t2=20℃,=50%。求混合后湿空气的状态参数。
解在h-d图上找出点1和点2,如图7-10所示。将点1、2连成直线,按ma,2/ma,1=1—3线段/2—3线段=4来确定点3。于是从h-d图上可求得混合后的湿空气状态,t3=14.9 C,=57%,d3=6g/kg,h3=30.2kJ/kg(各值均可由附图4查得)。
2.加热过程
湿空气经过加热器被定压加热时,由于其中的水蒸气质量未变,所以这一过程称为定含湿量过程,在图7-11所示的h-d图上用垂线1—2表示。因为d和湿空气的压力不变,所以湿空气中水的分压力和露点都不变。此外,在定d过程中,由于其中水蒸气的质量的分压力不变,外界加给湿空气的热量全部用来增加其显热(表现为湿空气的温度升高)。因此,定d过程又是定潜热过程。
(1+0.001d)kg湿空气在定d加热过程1—2中吸收热量为
图7-10 例7-2用图
图7-11 湿空气的加热过程
例7-3 如图7-12所示,将t1=12.6℃,=63%的湿空气定d加热到t2=40℃,求(1+0.001d)kg湿空气吸收的热量。
解在h-d图上由t1,可以确定点1,再由点1作一直线与d垂直且与t2相交得点2,于是(1+0.001d)kg湿空气吸收的热量为
3.冷却过程
如图7-13所示,若冷却器温度为t2,高于该湿空气的露点温度td(=t2),则该冷却过程为定含湿量过程,见图中1—2的过程线。
若冷却的温度为t3,低于湿空气的露点温度td(=t2′),则该冷却过程按122′3进行,湿空气中有一部分水蒸气凝结成水而泄走,致使湿空气中的d减小,这种冷却过程就不是定d过程,而是一种焓、湿均减的过程。
图7-12 例7-3用图
图7-13 空气的冷却过程
在冷却器中实际测出的出口状态参数并不是点3,而是1—3直线上的某一点4。这是因为,湿空气流经冷却器时只有一部分贴近壁面流动而被冷却到点3的状态,其余部分则不断地与点3状态的湿空气混合。所以点4必然在1—3直线上。冷却器的管距越小,管中纵向排数越多,趋于点3的湿空气量就越多,冷却器出口处的湿空气状态参数4就越接近点3。
4.加湿过程
空气调节装置中的加湿过程可分为喷水和喷蒸汽两种。
(1)喷水加湿过程
湿空气在空气调节装置中被喷水加湿时,喷入的水被蒸发为水蒸气使湿空气的含湿量增加。若未加湿前湿空气的状态为h1,d1,加湿后状态变为h2,d2,则以1kg干空气为基准,加入水的质量为
随加入的水带进湿空气的焓为(www.xing528.com)
由于水的比焓h W在低压下较之比汽化潜热小很多,以及0.001(d2-d1)也很小,所以
即
因此,工程上可近似地把喷水加湿过程按定焓过程处理,如图7-14中的过程1—2所示。
(2)喷蒸汽加湿过程
对湿空气喷蒸汽加湿时,喷蒸汽直接进入湿空气增加其含湿量。若未加湿前湿空气的状态为h1,d1,加湿后状态变为h2,d2,则以1kg干空气为基准,加入蒸汽的质量为
随加入蒸汽带进湿空气的焓为
低压下蒸汽的比焓(参见本章第二节)可写为
式中,tin为喷入蒸汽的温度。若喷入蒸汽温度tin等于原湿空气的干球温度t,即tin=t,则喷蒸汽加湿过程为定温过程。若tin≠t,因在空调范围内,tin不太高,因而1.86tin与2501.0相比始终很小,所以喷入蒸汽的温度对原湿空气的温度影响很小。因此,工程上可近似地把喷蒸汽加湿过程按定温过程处理,如图7-14中的过程1—3所示。
图7-14 h-d图中的加湿过程
复习思考题
1.何谓理想气体混合物的分体积?
2.理想混合气体的分数有哪几种?
3.试写出理想混合气体的气体常数R及比定热容cp的表达式。
4.湿空气与由多种非凝结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5.用什么方法可使未饱和空气变为饱和空气?如果把20℃时的饱和空气在定压下加热到30℃,它是否还是饱和空气?
6.未饱和湿空气经绝热饱和过程达到饱和状态,问其中水蒸气的熵值如何变化?为什么?
7.露点意义何在?两种湿空气相对湿度一样,温度高与温度低的哪个含湿量大?为什么?
8.零下10℃的空气中为什么还含有水蒸气?这些水蒸气为何不结成冰呢?
9.什么情况下能达到定含湿量的冷却过程?定含湿量的加热过程有没有限制条件?
10.喷蒸汽加湿过程与喷水加湿过程有何不同?
习题
1.已知空气的体积分数为:
试计算其平均分子量、气体常数和各组成气体的分压力(设总压力为1atm)。
2.氮和氩的理想气体混合物以50kg/min的流量流经一加热器,混合气体流入加热器时的状态为40℃,0.1013MPa,流出时为260℃,0.1013MPa。如果混合气体中氮的体积为40%,问加入热量为多少?
3.燃烧1kg重油产生的燃气为20kg,其中CO2为3.16kg;O2为1.15kg;水蒸气H2O为1.24kg;其余为N2(燃气中的水蒸气可看作理想气体)。试确定:
(1)燃气的质量分数、摩尔分数;(2)燃气的折合分子质量、折合气体常数;(3)燃烧1kg重油所产生的燃气在标准状态时的体积;(4)在1atm,200℃时,燃气的分压力;(5)在1atm,200℃时,燃气的焓和热力学能(令0℃时热力学能和焓均为零)。
4.湿空气的温度为60℃,相对湿度=50%,试求水蒸气的分压力。
5.某船空气调节装置的回风与新风风量之比ma,2/ma,1=3.5;夏季,新风状态t1=38℃,=40%,室内回风t2=26℃,=60%,求混合后空气的状态参数。
6.一股气流其压力为p1=0.101325MPa,温度t1=20℃,相对湿度=30%,流量qv=15m3/min;另一股空气流其压力p2=0.101325MPa,温度t2=35℃,相对湿度=80%,流量为q V=20m3/min。两股空气流在绝热条件下进行混合,求混合气体的:(1)相对湿度;(2)含湿量;(3)比体积。
7.干球温度t=32℃、相对湿度=37%的湿空气,稳定地流过淋水室经绝热加湿成空气和湿空气,若大气压等于0.1MPa,求淋水室入口处空气的相对湿度。
8.设干湿球温度计的读数为:干球温度t=30℃,湿球温度t W=25℃,大气压力pb=0.1013MPa,试用h-d图确定湿空气的各参数(h,d,,td)。
9.湿空气的温度t=25℃,压力1atm,相对湿度=50%。求:(1)水蒸气分压力;(2)露点;(3)干空气和水蒸气的密度;(4)含湿量;(5)已知干空气的气体常数R=0.287kJ/(kg·K),如果将其冷却至t2=10℃,求每千克空气析出的水分。
10.已知房间内墙表面温度为16℃,如果室内空气的温度为22℃,试问防止墙表面发生凝结水珠现象,室内空气相对湿度最大不应超过多少?
11.体积V=60m3的容器内装着温度为50℃的饱和空气,容器内的真空度为0.03 MPa。经过一段时间后,由外界漏入1kg干空气,这时容器中有0.1kg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水的体积可忽略不计)。设大气压力为0.1MPa,求终态时容器内工质的压力和温度。
12.夏季,外界湿空气状态t1=35℃、=0.6,经风机压缩后,温度升高了3℃,求风机出口状态点2。然后湿空气进入冷却器中冷却,在冷却器出口测得空气温度t3=12℃,并测得冷却器管壁t=5℃,试确定状态点3。空气在风管中流动摩擦生热,温度升高了2℃,变为状态点4,试根据上述条件在h-d图上绘出各过程线,并说明若要求房间温度为28℃,按热湿比ε=8000过程变化,值应为多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