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生物热致死作用:探究与应用

微生物热致死作用:探究与应用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热力致死时间因致死温度而异,它表示了不同热致死温度时微生物的相对耐热性。D值反映了微生物在特定温度下的耐热性。例如60℃下3.5 min对某个微生物是合适的热处理条件,且Z值为8.0,而64.1℃下0.35 min和55.6℃下35 min的热处理效果是等同的。通常是表示标准温度为121.1℃或100℃时的致死时间。例如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12D为2.52 min,表示在121.1℃加热2.52 min,芽孢数可以减少到最初污染数的10-12。

微生物热致死作用:探究与应用

1.热力致死时间

热力致死时间(thermal death time, TDT)是指在特定的温度下,杀死一定数量的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通常在温度保持恒定的情况下,可以确定杀死所有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热致死温度是指在固定的时间(一般为10 min)内,杀死一定数量的微生物所需要的杀菌温度。热力致死时间因致死温度而异,它表示了不同热致死温度时微生物的相对耐热性。

确定TDT的方法主要有:试管法、罐头法、烧瓶法、耐热性测定仪法、开放型试管法和毛细管法等。

2.D值

D值也称为指数递减时间,指杀灭90%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min)。D值在数值上等于细菌加热致死率曲线横穿一个对数周期所需的时间,见图6-1。通常是表示某种微生物死亡速率的一种方法。121.1℃下的D值通常表示为Dr。D值反映了微生物在特定温度下的耐热性。例如最耐热的肉毒梭状芽孢杆菌A型和B型菌株的Dr值为0.21 min;最耐热的嗜热芽孢的Dr值为4.0~5.0 min;金黄色葡萄球菌在47.8℃下的D值为0.20~2.20 min;凝结芽孢杆菌在95℃下的D值为13.7 min;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Dr值为4.0~4.5 min;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Dr值为0.1~0.2 min。表6-14列举了几种嗜热菌和室温腐败菌的耐热性。

图6-1 加热致死率曲线

表6-14 几种嗜热菌和嗜温腐败菌的耐热性比较

D值反映了细菌死亡的速度,D值越大,细菌死亡速率越慢,即耐热性越强。因此,D值的大小和细菌耐热性的强度成正比。但是D值与热处理温度、菌种、细菌或芽孢悬浮液的性质及其他因素有关,所以D值只能在这些因素固定的条件下才能稳定不变。(www.xing528.com)

3.Z值

Z值是指缩短90%热致死时间(或减少一个对数周期)所需要升高的温度,数值上等于热力致死曲线斜率的倒数,见图6-2。Z值越大,杀菌效果越弱,不同种类微生物的Z值不同。通常Z值反映微生物在不同致死温度下的相对耐热性。例如60℃下3.5 min对某个微生物是合适的热处理条件,且Z值为8.0,而64.1℃下0.35 min和55.6℃下35 min的热处理效果是等同的。

图6-2 热力致死时间曲线

4.F值

F值为杀菌致死值,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杀死一定浓度细菌(或芽孢)所需要的时间。通常是表示标准温度为121.1℃或100℃时的致死时间。而非标准温度时的F值,则必须在F的右下角注明温度,如F116=3.96 min,即表示温度为116℃时的F值为3.96 min。F值可用于比较Z值相同的细菌的耐热性,但对Z值不同的细菌不适用。

5.12 D概念

12D概念是罐头工业热力杀菌过程中的致死率要求,通常是指将最耐热的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芽孢存活概率降至10-12所需要的最低热处理强度。因为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芽孢在pH 4.6以下不能萌发和产生毒素,这个概念通常只适用于pH 4.6以上的食品。例如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12D为2.52 min,表示在121.1℃加热2.52 min,芽孢数可以减少到最初污染数的10-12。如果考虑某些平酸菌芽孢的Dr值在4.0左右,某些罐藏食品的F值设定在6.0~8.0更为安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