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利用地震仪记录确定震级方法

利用地震仪记录确定震级方法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震的震级M 表示地震规模的大小,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来确定的。1935 年里克特给出浅源地震震级的定义如下式中 A——在离震中100km 处,标准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水平地动位移 (单振幅),μm。对于深源地震,面波不发育或几乎不见面波,必须用体波测定震级,我国地震部门为统一起见,规定全用面波确定震级MS。一般地说,小于2 级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下来,称为微震。7 级以上称为强烈地震,将造成严重破坏。

利用地震仪记录确定震级方法

地震的震级M 表示地震规模的大小,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来确定的。1935 年里克特(C.F.Richter)给出浅源地震震级的定义如下

式中 A——在离震中100km 处,标准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水平地动位移 (单振幅),μm。

标准地震仪是指伍德—安德生 (Woo d Anderson)地震仪,周期0.8s,阻尼系数0.8,放大2800 倍。

地震仪不会恰好设在离震中100km 处,如果在离震中距离D 处测定的震级为MD,需经过修正才是所求震级。

式中 ML——近震体波震级;

R——起算函数,随震中距D 而变,D =0 ~5km、R =1.8,D =900km、R =4.8,各种仪器略有不同;

A——记录的体波最大地动位移(单振幅),μm。

定远震D>1000km震级的方法,分为体波法与面波法,我国采用面波震级的经验公式(www.xing528.com)

式中 MS——远震面波震级;

A——记录的面波最大水平向地动位移,μm;

T——最大面波水平地动位移相应的周期,如A 用单振幅,则T 用半周期;

σ——面波震级的量规函数,随震中距D 而变,σ=1.66lgD +3.5,此处D 以地心所张的角度计[图1.7 (b)]。

式 (1.27)和式(1.28)只适用于浅源和中源地震。

对于深源地震,面波不发育或几乎不见面波,必须用体波测定震级,我国地震部门为统一起见,规定全用面波确定震级MS。ML与MS的换算公式为

各地震台站测定的震级多少有些不同,其误差可能达0.2~0.3 震级。

一般地说,小于2 级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下来,称为微震。2~4级地震,人能感觉,称为有感地震。5 级以上就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称为破坏性地震。7 级以上称为强烈地震,将造成严重破坏。这个概念不是很确切,事实上除震级以外震源深度不同对地面上的破坏程度也有重要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