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许多古老文明一样,中国首饰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原始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开始用兽牙、贝壳、骨管、石珠等制作串饰,有项链和手饰等品种。
原始时期首饰主要以葬玉为主,以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中的首饰尤为突出。
1.红山文化中的首饰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前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创造的农业文化。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内涵。
被誉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玉猪龙的发现是红山文化遗址的重大发现之一。红山玉猪龙身躯蜷曲呈C字形,龙首阴刻梭形大眼,吻部前伸,前端平齐,颈披长鬣,在额上及颌下饰有阴刻的网格纹。
红山文化的原始宗教在当时已经处于较高的发展阶段,玉猪龙绝不是随意制造出来的一种动物,它应是被神化的灵物,是红山先民崇拜祭祀的对象。龙在中国古代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传统的图腾形象,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图1-1)。
图1-1 红山文化中的首饰——玉猪龙
2.良渚文化中的首饰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重要的原始文化,距今5300~4000年,它因在杭州余杭的良渚镇首先发现而命名。制玉业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手工业,良渚文化也因其玉器的精美而达到了中国史前玉文化的高峰,大型玉礼器的出现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
良渚文化中还有大量的玉项饰、玉手镯出现。而且多数抛光优良、琢磨精致、雕刻细微、构思奇巧,其制作工艺的美妙绝伦,令世人惊叹,因此良渚文化被认为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而载入史册(图1-2)。
3.龙山文化中的首饰
龙山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因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这一时期的首饰以各种佩饰为主。
龙山文化中的代表性首饰是龙形、凤形玉佩,其玉质光滑,采用了镂空透雕技法琢成,轮廓清晰,线条刚劲,代表了龙山文化时期高超的琢玉技巧。
图1-2 良渚文化中的首饰——大镂空双面神徽纹四神鸟太阳图腾玉璧
良渚文化是承袭崧泽文化而来,而山东龙山文化又受到了良渚文化的影响。从目前出土的龙山及良渚文化古玉的纹饰上看,刻绘装饰有些相同,但又各具特点。
4.夏商周时期的首饰
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古代礼治的创建时期,也是对珠宝首饰的利用更加人文化的时期。《周礼》对不同等级的人规定了不同的首饰佩戴方法,对各种礼仪活动中人们所佩首饰都有一定的要求。商周时期的首饰种类主要有笄、梳、冠等发饰;有玦、瑱、珰、环等耳饰;珠状、梅花状、圆盘状的琥珀、绿松石、玉、骨制成的串饰;玉瑗、金臂钏等臂饰以及各类佩饰。周代时人到了成年要举行冠礼、笄礼,古代小孩的头发多为小丫角,称“总角”,成年时在头顶盘髻加笄,用来固定发髻的笄叫作“鬠笄”,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图1-3)。商代已经出现了标示阶级差别的冕冠。在周代,分封制的确立,使得首饰等级差异上的区分较为具体化。周人从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上否定了“天命论”,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并对头(首)加以重视,冕冠就是这时很重要的首饰(古代冕冠也是一种首饰),冕冠是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最为尊贵的礼冠,根据它也可以区分人的尊卑贵贱。皇帝冕冠上是12旒,公爵则是9旒,侯是7旒,伯是5旒,子是3旒,男是1旒。如果皇帝用金的发笄,大公则用银,除此之外下面官员依次用玉、铜、铁等材质。这样,从数量和材质上就可以判断一个人官位的大小。
这一时期首饰在纹饰上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饕餮纹的大量运用。饕餮纹之所以能历千年而不衰,除去它自身具有纹饰的美化、装饰功能外,其潜在的昭示警戒含义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到了东周,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品的性质、审美趋向也有了巨大的变化。饕餮纹、夔纹、凤纹等纹饰逐渐被淘汰或被改造,细密的蟠螭纹和飞动自如的流云纹成为最流行的纹饰。
商周时期青铜工艺的繁荣和发展为首饰和金银器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同时青铜、玉雕、漆器等工艺的发展也促进了金银工艺的发展,并使首饰和金银器得以在更广阔的领域中以更多样的形式发挥其审美功能(图1-4、图1-5)。
图1-3 商代骨笄
图1-4 商代三联磺组配
图1-5 商代玉串饰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时局动荡,但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和民族融合却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
各种玉制首饰在这一时期受到高度的重视。儒家认为“玉有五德”,所以统治阶级都有佩玉,玉佩是贵族王孙和百官们的随身饰品,佩有全佩(大佩,也称杂佩)、组佩及礼制以外的装饰性玉佩。全佩由珩、璜、琚、瑀、冲牙等组合。
之后,儒家提出“六器六瑞”的说法,进一步将礼玉系统化、规范化。六瑞为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分别为王和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所执掌,以代表人物不同的身份等级。
从此,玉佩成为最为流行的饰品,各种龙、凤、虎形的饰品造型优美,镂空技术更加高超,铜镶玉工艺极为流行。各诸侯国根据自己的服装特点佩戴的饰品与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装饰风俗交相辉映,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图1-6、图1-7)。
6.秦代的首饰
秦代(公元前221年~前207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经济的发展、繁荣使首饰被大量制造和使用。这一时期女子戴项链、手镯或手环;男子戴冠,佩剑、玉佩,用带钩。等级分明,差别很大。秦朝的首饰和金银器制作已综合使用了铸造、焊接、掐丝、嵌铸、锉磨、抛光、多种机械连接及胶粘等工艺技术,而且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图1-6 战国玉佩
图1-7 战国金镶宝石琵琶形带钩
7.汉代的首饰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民族文化得以确立的时期,首饰的发展也超越前朝,其装饰风格异常瑰丽。这一时期的首饰制作也是盛况空前,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千余件精美玉饰就是一个很好的展示汉代社会风貌的窗口。汉代饰品自由奔放,大胆创新,琢玉工艺更是高超,抛光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平。汉代创造了玉雕史上著名的“汉八刀”技术,寥寥八刀就能雕出神似的玉猪、玉蝉、瓮仲等,这对后代的玉饰影响很大。中华的玉饰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发扬光大,并一直延续至今(图1-8、图1-9)。
图1-8 汉代玉猪
图1-9 汉代玉蝉
汉代的首饰和金银器,无论品种还是制作工艺,都远远超过了先秦时代。汉代金银制品,除了继续用包、镶、镀、锉等方法用于装饰铜器和铁器外,还将金银制成金箔或泥屑,用在漆器和丝织物上,以增强富丽感。最为重要的是,汉代金钿工艺本身逐渐发展成熟,最终脱离青铜工艺的传统技术,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汉代金钿工艺的成熟,使金银的形制、纹饰以及色彩更加精巧玲珑,富丽多姿,并为以后金银器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是一个动荡的时期,也是民族融合、文化碰撞的时期。在首饰上也极大程度地反映了“大民族、多民族”的特点,融合了很多异域风情。这一时期妇女的首饰以假髻、簪、钗、步摇为多。其步摇、钿、钗、镊等头饰发展得更加完善。这时期簪的功用与以往有所不同,主要用于支撑头发。簪头的形状极为简单,用金属丝围成一环状或做成“树枝状”,以便于支撑头发。簪没有繁杂的纹饰,具有清秀简约的风格。发饰除一般形式的簪钗以外,还流行一种专供支撑假发的钗子,钗作双股形,一股长,一股短,以方便插戴(图1-10、图1-11)。
图1-10 晋代金步摇
图1-11 北朝金步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装饰风格与此前有很大的不同,清秀、简约的风格是这一时期的主流。这一风格的出现与当时的生产技术有一定关系,但宗教的流行、佛教徒们追求的清心寡欲对此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装饰纹样的布置平布、疏朗,形式简单,简洁中透着丰富,有笔不到意到的意境,这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装饰风格。
9.隋唐五代时期的首饰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开放的阶段,这一时期的首饰也承袭前朝遗风——融外域的元素,大胆创新,品种十分丰富,造型精美华丽。女子头饰有步摇、钗、簪、梳等,精雕细作,有的加嵌宝石,使发髻更加多姿多彩。颈饰有项圈和璎珞等。手饰有金银条盘缠成很多圈的臂钏,作为爱情信物的指环,可以打开和调节大小的手镯等(图1-12)。
中国古代金银器皿是在唐代及其以后兴盛起来的,而金银器皿又代表了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金银器纹样丰富多彩,这些纹饰与器形一样,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风格,透过它们,我们确实可以感知唐代现实生活的五彩缤纷,文化艺术的欣欣向荣。唐代金银器的工艺技术也极其复杂、精细。当时已广泛使用了锤击、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錾刻、镂空等工艺。总之,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其产品造型多样,色彩绚丽,构图饱满,华丽而清新,是此前任何时代的工艺美术都难以比拟的,可以用“满”“全”“艳”三个字来形容(图1-13)。
图1-12 唐朝仕女着装图
图1-13 唐朝镶金嵌珠宝玉带饰
10.宋代的首饰
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宋代首饰和金银器在唐代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崭新风貌。虽不及唐代金银器那样丰满富丽,然而却具有典雅秀美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与宋代艺术的总体风格是一致的。有人认为,宋代艺术没有唐代的宏放魄力,但是其民族风格却更为完美。与唐代相比,宋代金银器的造型玲珑奇巧,新颖雅致,多姿多彩。相比之下,唐代金银器皿显得气势博大,而宋代则以轻薄精巧而别具一格。宋代金银器在造型上极为讲究,可谓花式繁多。
这一时期女子发式复杂,挽的髻也多种多样,再插上各种金、玉、珠、翠做成的鸾凤、花枝、簪、钗、梳、篦等,甚为俏丽,命妇们也戴凤冠。男子也留发、梳髻、戴冠巾,戴冠时多插玉、骨、玳瑁、犀角、竹等做成的簪。此外宋代在带饰上也十分讲究,有玉镂空的玉腰带和满是缠枝牡丹的金腰带等。
11.辽金时期的首饰
辽金时期(公元907年~1234年)的政权被来自北方的契丹族与女真族所控制,故首饰风格带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特色,饰品以金银为主,琥珀、玛瑙、水晶等大量出现,表现出原野山林自然质朴的装饰风格。饰品多以动物造型为主,项链由琥珀、水晶制成,形制十分别致,腰带上饰以水晶、玉、金银装饰等,精巧生动(图1-14、图1-15)。“春山秋水”玉饰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色。它们一般被系挂在腰间,既为装饰也作束带之用。所谓“春水玉”是一种以鹘捉天鹅为主题的玉饰(鹘是一种体积较小的鹰,又称“东海青”),它的典型图案是一只凶猛的雄鹰展翅奋爪擒住鹅首的形象;“秋水玉”则是一种以山林和野兽为主题的造型,典型图案是以山石、树木等为背景的老虎、鹿群、苍鹰、山羊等(图1-16、图1-17)。
图1-15 辽代金手镯
图1-16 辽金时期春水玉
图1-17 辽代秋水玉
12.元代的首饰
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是蒙古人统治时期,这一时期的首饰带有强烈的蒙古特色。在玉饰上承袭了辽金时期“春山秋水”的艺术风格,并发扬光大。元代官员的帽顶上镶各种宝石,命妇们则戴罟罟冠,南方妇女戴凤冠及各种花冠,北方妇女则梳包髻,除了传统的首饰,还流行贴额、面花等饰品,具有民族特色。
13.明代的首饰
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是中华文化继往开来的一个时期,首饰风格上承袭唐宋风格,并有创新。明代除了钗、簪、戒指、手镯、玉佩等常见的几种首饰外,还有以下几个特色。
(1)凤冠造型独特,工艺精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峰(图1-18)。
(2)明代流行一种葫芦形的耳环,以两颗大小不等的玉珠穿挂于一根弯曲成钩状的金丝上,小玉珠在上,大玉珠在下,形似葫芦,其上有金片圆盖,其下再挂一颗金属饰珠(图1-19),至清代这种耳环仍广为流行。此外,明代耳环也用金银模压成型,再在花蕊中央嵌珍珠,在花瓣、花叶上镶宝石。
图1-18 明代凤冠
图1-19 明代葫芦形耳环
(3)金簪运用焊接、掐丝、镶嵌等工艺,将簪头扩大,多为立体造型,构思新颖,款式丰富。其花色品种多,制作也很精美(图1-20)。
图1-20 明代金簪
14.清代的首饰
清代(公元1644年~1911年)首饰与以往有很大不同,而且其品种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多,在讲究实用性的基础上更讲究装饰性。扁方是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时的主要首饰。扁方一般长32~35cm,宽4cm左右。外观呈尺形,一端半圆,一端似卷轴。其质地多样,有金、银、玉、翠、檀香木、珍珠、宝石等。在扁方仅一寸宽的狭面上,能制作出花鸟鱼虫、亭台楼阁、瓜果文字等惟妙惟肖的精美图案。头花也是清宫中主要首饰,大多以珠宝镶嵌而成。如故宫珍藏的红宝石串米珠头花、羽毛点翠嵌珍珠岁寒三友(松、竹、梅)头花、蓝宝石蜻蜓头花、红宝石花迭绵绵头花、金镙丝双龙戏珠头花、金嵌米珠双钱头花等,都以制作精美,形象逼真而著称(图1-21)。
清朝贵族很讲究戴项圈,项圈多以金、银制成。其制造工艺也很讲究,有金制以金包玉,在金上镶嵌宝石等方式,有的还在项圈上添加一些丝绦和垂件。从艺术风格上说,明代工艺美术达到了十分精练的程度,具有端庄、敦厚的特点,可以用“简”“约”等字来形容。清代工艺美术不乏精品,繁琐复杂是它的基本特征。清代装饰纹样中,吉祥寓意的装饰品较多,表达人们祝福纳祥、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清代工艺美术还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宫廷工艺不计工本,精雕细琢,追求富丽堂皇、复杂精致的效果;民间工艺则讲究纯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贴近民众(图1-22)。
图1-21 清朝点翠头饰
图1-22 清朝妃嫔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