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外发展趋势概览

国内外发展趋势概览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供水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供水工作,从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农村饮水解困和乡镇供水事业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中,享有初级自来水的人口约2.2亿,占23.4%;享有简易自来水的人口约1.5亿,占16%;处于非困难水平的约5.2亿人,占55.6%;处于困难水平的5020万人,占5%。饮水安全已成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广泛使用的概念。该标准是欧洲各国制定本国国家标准的重要参考。

国内外发展趋势概览

(1)农村供水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农村饮水困难和乡镇供水设施缺乏是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之一,也是我国经济社会不发达的一个缩影。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供水工作,从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农村饮水解困和乡镇供水事业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纵观50多年来农村供水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20世纪50~60年代,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措施,拦蓄地表水、开采地下水、改良劣质水,使缺水地区群众的饮水状况有了较大改善。

2)20世纪70~80年代,农村饮水正式列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国务院、水利部先后出台了多个关于农村人畜饮水和乡镇供水工作的文件,为农村供水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3)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农村饮水工作。1993年,国务院制定并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将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作为扶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其中,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基础上,开展了水源(如雨水积蓄)、提水(如手动泵)、净水、特殊水处理(如苦咸水淡化、除砷、除氟)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和设备开发,促进了农村饮水解困的进程。同时,乡镇供水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展,新建、改建、扩建乡镇供水工程15000多处,新增日供水能力3700万m3,新增受益人口约1.2亿。据统计,到1999年底,我国农村总人口9.4亿人。其中,享有初级自来水的人口约2.2亿,占23.4%;享有简易自来水的人口约1.5亿,占16%;处于非困难水平的约5.2亿人,占55.6%;处于困难水平的5020万人,占5%。

4)2000年初,水利部向国家计委提出了用3年或稍长一些时间,安排中央投资41亿元,解决《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遗留的2423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的建议。2001年11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上明确提出:“要下决心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水利部党组将农村饮水解困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列为水利工作重点之一,会同国家计委加大了投资力度。2000~2003年,共下达了85亿元国债资金,专向用于解决502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在这期间,主要开展了农村供水政策、法规的研究,提出了中国农村供水2020年发展战略,在分析研究农村供水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区域的不同情况,提出今后20年全国5种类型地区农村供水发展的分阶段目标和不同饮水工程类型的管理方式;对投入机制、水价机制和运行机制提出了发展对策措施,为今后农村供水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确保农村供水工程能够长期发挥效益,依据有关法律和法规,编制了《农村供水工程管理指导意见》(讨论稿,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农村供水工程管理的宗旨和基本要求,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用水管理、水质管理、水价改革、水费征收和管理以及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行业管理等提出指导意见。同时,开始编制《村镇供水技术规范》和《村镇供水技术手册》。

饮水安全已成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广泛使用的概念。据联合国2000年统计资料,全世界大约有17亿人饮用水不安全,其中中国约3.2亿人。国外对饮用水水质标准有明确规定。具有广泛影响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饮用水水质准则》,它是世界各国制定本国饮水水质标准的基础和依据。WHO 于1992年9月在日内瓦举行会议,讨论修改1984年版《准则》,经过35个国家200多位专家的讨论,提出了《饮用水水质指南(第2版)》(Guidelines for Drinking Water Quality,2nd Ed),已于1993年颁布实施。该版包括了与健康有关的水质指标135项,其中微生物学指标2项,化学物质指标131项(无机物36项,有机物31项,农药6项,消毒剂及其副产物28项),放射性2项,有些指标暂未提出指导值,有指导值的指标共98项,135项指标中,由感官可能引发消费者不满的指标31项。

欧共体1980年饮用水指令(Drinking Water Directive)80/778/EC列出了66项水质参数,分成微生物、有毒物质、过量的有害物质、理化参数及感官参数和饮用软化水的最低浓度指标。其中,对多数参数给出了两种不同的标准值,即指导值(guidelines)和最大允许浓度(maximum acceptable concentration)。该标准是欧洲各国制定本国国家标准的重要参考。1995年,欧共体对用水指令80/778/EEC又进行了修正。指标参数由66项减少至48项(瓶装水为50项),包括15项新增参数。新指令更加强调指标值的科学性,与WHO 指导标准的一致性,增加了透明度,提出应以用户水龙头处的水样满足水质标准为准。

美国联邦环境保护局(USEPA)于1986年颁布了《安全饮用水法案修正案》,规定了实施饮用水水质规则的计划,制定了《国家饮用水基本规则和二级饮用水规则》(Nation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Drinking Water Regulations)。该规则即为现行美国饮用水水质标准,对饮用水中的污染物规定了最大污染物浓度(MCL)和最大污染物浓度目标值(MCLG)。《国家饮用水基本规则》是强制性标准,公共供水系统必须要满足该标准的要求。《国家二级饮用水规则》是非强制性的指导标准,主要是会引起皮肤或感官问题的参数。

(2)农村供水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农村供水的制水工艺和技术措施与城市供水没有本质的区别,提高供水水质、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降低能耗、降低药耗、降低漏耗、改善劳动条件同样是村镇供水的主要技术进步方向。但农村供水工程与城市供水工程相比,水源选择余地小、工程规模小,用户分散,建设条件、管理条件、供水方式、用水条件和用水习惯都有较大差异,不能照搬、照抄城市的所有模式。因此,农村供水研究主要围绕农村供水的特点和性质,开展不同水源开发利用模式、特殊水处理工艺、工程建设模式、工程投资政策与机制、工程运行管理体制与模式、水价与水费、计量与测控设备等方面进行研究。目前,农村供水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是:不同水源开发利用模式,尤其是西部雨水积蓄、西南泉水等开发利用及南方微污染水的利用或替代措施;廉价的苦咸水、高氟水、高砷水处理工艺与设备开发;农村供水工程的工程建设模式和运行管理体制等。

(3)农村供水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实例。

1)根据农村供水发展的实际需要,研究和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如农村供水发展战略研究、农村供水工程管理指导意见、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等。上述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制定,为农村安全饮水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规和技术保障,保证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2)根据各地自然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

a.研究和推广小型雨水蓄水工程,即利用径流场承接天然降雨,经过必要的净化处理后,由蓄水建筑物储存,供居民饮用的一种型式。这种型式多以一家一户或几户为单位,已在我国山丘区、黄土高原和滨海岛屿推广,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b.探索特殊水的处理技术。如黄骅市在吕桥等镇利用浅层的苦、咸水资源,研究开发了电渗析淡化处理设备,并利用臭氧和增加紫外线消毒,使水质达到可直接饮用的标准,为“控制打深井”,充分利用苦、咸浅层水开辟了一条新路。

c.开展工程模式的研究:河北省在饮水工程建设中,从实际出发,本着“优先利用雨水资源,适当开发地下水”的原则,实施一户一窖、一村一池、一沟一井“三个一”工程,基本形成户窖集水、村池蓄水、打井供水和联村补水等四种解困工程形式,保证群众能吃上了“满意水”。

d.深井手动泵技术在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合作项目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www.xing528.com)

e.积极探索工程管理模式。河北涉县以机井工程为重点,在改革管理机制,提高运行效益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一是建立了机井专业服务协会。以井为单位,自愿加入。每眼会员井每年向协会缴纳700元会员费,协会对会员实行“四统一,一优惠”服务。“四统一”,即统一发证、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维修。“一优惠”,即会员在购买、租赁设备和维修服务给予减免20%费用的优惠;二是开展了机井保险业务。县水利部门与保险公司联合,创办了机井保险服务,将机井纳入社会保险;三是鼓励机井及其配套工程实行股份或承包制管理。明确产权与经营权,使责、权、利结合,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3)在水利部领导下,为加强村镇供水的建设和管理,确保村镇饮水安全,制定了《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简称《规范》)。《规范》包括村镇供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等内容。经过数次修改,征求意见稿已经形成,《规范》的制定将为村镇供水工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4)我国在该领域科学研究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

1)水质检测。

a.我国饮用水水质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及发达国家相比,项目少,部分项目标准值低。国外发达国家的饮用水水质标准中检测项数已达100多个项目,而我国目前执行的仍是国标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测项数只有35个,即使按照这35个项目检测,农村供水仍远远达不到要求,许多供水单位只能进行常规水质化验,地方卫生防疫部门不能做到适时检测。

b.农村供水水质检测手段落后,观测设备配备不足,尚不能检测国家对水质标准规定的全部项目。

2)净水水质质量控制研究。

a.国外发达国家在水质的自动监测、遥测、遥讯、遥控方面较我国先进。在水厂内设备运行、药剂投加均可全部显示;水质超标,设备故障,可自动报警;生成数据可进行微机处理。

b.投氯设备自动化水平较高,水厂的消毒工艺全部实现了自动化;逐步以其他消毒技术取代加氯消毒技术。

3)管网水量漏失指标确定及检漏方法研究。

a.国外衡量漏耗的指标有:漏失率、供水无效率、管道单位长度平年漏失水量,综合应用能比较科学合理的确定水厂的漏耗情况;国内主要以漏失率为评价指标,统计数据与国外差不多,但管道单位长度平年漏失水量是发达国家的几倍。

b.在发达国家,已经把漏损控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以研究,国外的检漏方法和手段都比较先进,我国农村仍然采用“勤跑、勤看”比较传统而落后的方法。

4)特殊水处理工艺研究及设备开发。国外对特殊水处理已有成熟的技术和设备,比国内设备先进,但其处理设备的价格和处理成本都远远高于国内的相应产品。

5)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体制。我国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体制的研究处于摸索探索阶段,而西方发达国家水厂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市场化程度高。

6)与我国的研究相比,我国在该领域研究主要采用由政府资助,科研大专院校进行的模式,研究成果符合国情,但研究成果转化期长,研究手段较落后,对有关影响农村供水发展的对策、体制等研究不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