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间自组织网络是指由多颗同构的空间实体以自组织网络形式通信,空间实体身份对等,承担数据转发任务。根据空间实体距离的大小,分为三种:(1)星群;(2)星座;(3)编队飞行。距离分布从几十米到几千米[16]不等。根据轨道位置,分为单轨道和多轨道。
卫星星座部署在单一轨道内,环绕卫星位于多边形的顶点,并相对于某一参考卫星(或虚拟卫星—基准点)形成特定的编队构形在轨道上飞行。以编队飞行绕飞轨道(Flying Around Orbit)的卫星群(Satellite Cluster)组成空间自组织网络,空间距离较近,飞行器群同构,例如AFRL计划在2004年发射三颗卫星在椭圆轨道上飞行,卫星相对距离为100米到5千米。皮纳卫星航天器微型化的趋势,在质量、体积和功耗上要求更为苛刻,纳卫星重量在10千克以下,皮卫星在1千克以下。卫星的距离在1米到10米之间。要求控制精度较高。
卫星星座布置在多个不同的轨道上,如图1.3所示,形成一个三维的拓扑结构。如多个卫星组成环绕不同轨道的Delta星座和玫瑰星座。如多个立方体纳形卫星可以组合成一个微型卫星[17],在以星座组网或星群编队的形式执行分布式空间任务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文献[18]将地面Ad Hoc网络的概念引入皮纳卫星集群飞行任务中,提出了皮纳卫星Ad Hoc网络的概念。利用卫星的机遇通信,中继传输卫星,多个卫星通过自组织形成多跳网络,如NASA利用MGS、ODY以及MRO等多个轨道器实现对机遇号、勇气号的中继通信。(www.xing528.com)
图1.3 立方体星空网络结构组成
空间实体分布密度依赖轨道特点和卫星性能,分布在同一轨道内的卫星,间隔两三度,因此同一轨道内的卫星最多150颗,而皮纳卫星受限体积和质量,因此空间传输距离有限,皮纳卫星群的密度较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