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纪40年代,Курдмов及Г.В.等人应用X射线结构分析方法测定了高碳马氏体经不同温度回火后的正方度,其结果见表7-3。从表中可见,当回火温度在室温~100℃时,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正方度(125℃回火时为一个正方度)。学者认为这是出现了两种不同含碳量的α相,据此提出了马氏体两相式分解的学说。所谓两相式分解,是指在马氏体片中析出的碳化物周围将出现低碳的α相,而远离碳化物的α相仍然保持着原有的含碳量。并且认为这是由于回火温度低,碳原子不能进行远距离扩散,高碳区和低碳区之间的浓度梯度不易消失,故存在不同含碳量的两个α相。但是,至今这两个α相的组织状态没有被光学金相和电镜观察所证实。
表7-3 碳的质量分数为1.4%的马氏体回火后的点阵常数、正方度与含碳量的关系
按照上述碳化物脱溶贯序的内容,研究测定表明,在100℃以下,高碳马氏体和中碳马氏体中均形成了碳原子偏聚气团。在此回火温度下尚未析出碳化物,只有碳原子气团。在工业条件下或者一般试验条件下所获得的马氏体,其碳原子已经完成了脱溶的第一阶段——偏聚,以柯垂尔(Cottrell)气团形式存在(DC),碳的质量分数高于0.2%时会出现弘津偏聚团(HC)。弘津气团趋向于在同一晶面上出现,并形成由若干个小片组成的碳原子片状畴,畴的尺寸约为几个纳米,已经为透射电子束的点阵条纹所证实。碳原子偏聚区属于脱溶转变的G.P区。
将35CrMo、Fe-1.5%C合金的淬火马氏体于80℃回火后在JEM-2100电镜下观察,从几万倍到30万倍均没有在马氏体片中观察到碳化物析出,如图7-7所示。
(www.xing528.com)
图7-7 马氏体80℃回火组织(TEM)
a)Fe-1.5%C合金 b)35CrMo
试验表明,只有在100℃以上才有η-Fe2C及ε-Fe2.4C碳化物的析出。从表7-3中可见,回火温度高于125℃时只测得一个正方度,且随着回火温度升高,正方度越来越小。说明随着η-Fe2C及ε-Fe2.4C碳化物的析出,马氏体中的含碳量连续不断地降低,而且只有一个正方度;说明在碳化物的析出过程中,碳原子来得及远程扩散,马氏体进行的是单相分解过程。因此,在η-Fe2C及ε-Fe2.4C碳化物的析出时不应当存在两个α相。
据研究,碳原子的扩散速度足以跟得上马氏体的长大速度[6],则在η-Fe2C及ε-Fe2.4C碳化物析出时,碳原子能够进行远距离的扩散,即α相中的含碳量不断连续降低,不可能形成两个α相,即不存在两相式分解。因此,两相式分解的学说应当摒弃。
在250℃回火时,正方度已经降低到1.003。一般认为回火温度达到300℃时,正方度c/a接近于1,α相中的含碳量已经接近平衡态,这时Fe-C马氏体的分解过程基本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