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已实施的湖泊底泥疏浚工程,可以看出治理效益明显。
沙湖湖泊清淤治理后环境效益明显。内沙湖最大水深近3m,治理前其水体透明度30cm左右,常年水质为Ⅴ类。治理半年后,整体水质达到Ⅳ类,部分水域达Ⅲ类,湖中氮的指标甚至已达Ⅱ类水体标准。修复工程结束后,已进入下一阶段的稳态转换,将打造以沉水植物为主的清水态生态系统,实现水质长期稳定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满足水功能需求。治理一年后,内沙湖水质由Ⅳ类升为Ⅱ~Ⅲ类,内沙湖7个水质监测点中,2个点位为Ⅱ类,5个点位为Ⅲ类。鱼体色由黑色变得青灰,由于鱼的体色常与水体色保持一致,以保护自身,这说明水体清透了。
黄石磁湖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磁湖、青山湖及青港湖的湖泊水质状况明显改善。青山湖湖泊清淤治理后试验性工程对底泥处理工艺,清淤方式,尾水重金属、悬浮物及理化指标,底泥处置稳定性及减量化等方面技术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的脱水固结一体化及原位固结处理工艺处理的底泥满足现行规范规程的要求并达标。采用脱水固结一体化施工工艺底泥最大减量大于60%,即处理后底泥体积相比底泥水下自然体积缩小量大于60%;采用原位固化施工工艺底泥最大减量大于30%。试验性工程清淤水下自然方为13万m3,其中采用脱水固结10万m3,原位固化3万m3。经统计表明,脱水固结一体化施工处理底泥干方量为3.8万m3;原位固化施工处理底泥干方量为2.1万m3。工程建设将带动磁湖(包括青山湖、青港湖)沿湖地区的土地增值,政府可以通过土地挂牌出让收获土地增值的溢价,若开发得当,这部分的经济效益完全可以补偿工程建设的费用。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将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促进湖泊周边商业及旅游业的发展。
白马湖通过底泥疏浚、种植水生植物等措施恢复湖滨带的生态系统完整性。治理后改善了景观并提高生物多样性从而保障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过境通道和淮安市第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改善水质,发挥其备用水源地功能,提升湖泊周边环境,改变白马湖地区单一依赖渔业生产的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五里湖清淤工程有效去除了表层污染物质,降低了底泥污染物向上覆水体释放的程度,有利于改善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恢复,对改善湖区水质和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由于五里湖湖区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外源污染也未得到有效控制,清淤作为单一的治理措施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五里湖富营养化的现状。(www.xing528.com)
太湖清淤工程有效的去除了沉积物中的大量有机质和营养盐清淤,清淤工程有效的去除了大多数区域的沉积物有机质,对于降低局部太湖富营养化,以及预防水源地恶臭情况发生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清淤工程对沉积物中氮的去除效果不理想,但有效降低了沉积物中磷的含量。因此,从有机质和营养盐削减角度看,清淤工程产生了积极的效应。降低了水源地恶性臭水事件发生的概率。清淤工程施工期间并未引起水质问题,从清淤期间的水质评估看,清淤期间施工区对取水口水质的影响不大。比如从比较敏感的总氮、总磷、溶解性总氮、溶解性总磷的情况看,与施工区外的对照点比较,施工区的营养盐浓度有一定的增高。但是,对于取水口而言,并没有明显增加的迹象。清淤期间采取的用两道土工布围隔直接保护取水头部的措施是得当的。清淤工程有效地改善了水源地的环境调查期间,发现水源地水质已经明显恶化,水源地北侧基本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从水质调查的氮、磷、透明度等参数也说明了水华问题的严重性。另外,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论断。并且,取水口附近的沉积物厌氧程度较高,带有较重的恶臭味。而清淤后,各种水质指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底栖生物种类和密度,以及水生植物分布和生物量等结果都显示,清淤工程有效地改善了水源地的环境。同时,由于措施得当,并未对水源地水生植物造成毁灭性破坏,较好地维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洞庭湖的疏浚工程实施后,减缓湖泊的富营养化进程。通过疏浚河道湖泊,增加了湖泊容积,从而增大了湖泊调蓄能力。另外水流归槽,流速加大,水流挟沙力加大,便于泥沙输送,可缩短洞庭湖的淤积期,延长冲刷期,减少泥沙淤积量,增加冲刷量,从而有效减缓洞庭湖的淤积,增加湖容,延长湖泊使用寿命。另外,疏浚土方加固了防洪大堤,提高防洪大堤的抗灾能力,相应堤防的防汛抢险费用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
总之,河湖疏浚的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效益显著。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的建设,促进旅游业发展。改善湖泊水环境质量,提高湖泊水环境容量,也会促进区内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