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1 底泥疏挖方式
大东湖底泥疏挖方式比较见表5.3.1。
表5.3.1 大东湖底泥疏挖方式比较表
续表
由于受东湖和水果湖施工条件的限制,在船舶能力选型时,需考虑以下条件:
(1)本次工程规模较小,从经济角度,宜采用小型挖泥船,其单体运输尺度和重量应在公路运输能力之内,以便于从陆路调运至施工现场。
(2)挖泥船需安装高精度定位(绞刀深度定位、船舶平面定位)装置,以便控制挖泥船进行精确施工,避免漏挖污染底泥和重复挖泥,保证清除污染底泥。
(3)工程排泥场远离疏挖施工区,排泥距离约达9~13km,考虑到施工困难程度,宜尽量选取大排距挖泥船。
(4)本次疏浚区水域附近水深约在1.0m左右,挖泥船满载吃水深宜在1.0m以内。
由于本项工程量较小,并结合当地现有设备,选用120m3/h绞吸式挖泥船。挖泥船要求安装DGPS定位系统和配置挖深测量与指示装置,以实现实时高精度平面和高程挖泥定位。
5.3.2.2 污泥长距离输送方案
本次工程排泥场距疏浚区间高程差别不大,中间不需进行爬坡、下坡,水路、陆路均可抵达,因此根据选取挖泥设备和输送路径的不同,可有不同的污染底泥输送方案。
(1)方案一:绞吸式挖泥船配多级接力泵站串联,直接采用排泥管输送至排泥场。
沿东湖直接布设排泥管线,中间等间距串联7~9级接力泵站,挖泥船挖泥后直接通过排泥管线将污染底泥泥浆泵送到排泥场内(排距9km,泥浆浓度10%左右)。
(2)方案二:绞吸式挖泥船开挖,泥驳直接运输。
由于双湖桥两侧均布设有各类市政管线,运输船舶无法进入水果湖,因此自施工区布设一条水上排泥管线穿过双湖桥(最大排距500m,平均排距300m,泥浆浓度10%左右),将泥浆输送到停泊于双湖桥东湖侧的泥驳,泥驳运输至排泥场附近(运距9km,泥浆浓度10%左右),采用泥浆泵将泥浆自泥驳输送至排泥场(排距300m)。本方案需在双湖桥和排泥场设两个施工码头(趸船)。
(3)方案三:绞吸式挖泥船吹填至马庙湖内经沉淀后,泥浆泵将泥浆装泥驳运输。
先采用绞吸式挖泥船将泥浆吹填至马庙湖(排距2km,中间设一级接力泵),在出泥口加药经沉淀后,采用泥浆泵将泥浆自马庙湖输送至停泊于附近的泥驳上,泥驳运输至排泥场附近(运距9km),采用泥浆泵将泥浆自泥驳输送至排泥场(排距300m)。本方案需在马庙湖和排泥场设两个施工码头(趸船)。
(4)方案四:绞吸式挖泥船吹填至马庙湖经沉淀后,泥浆泵将泥浆装自卸汽车运输。
先采用绞吸式挖泥船将泥浆吹填至马庙湖(排距2km,中间设一级接力泵),在出泥口加药经沉淀后,采用泥浆泵将泥浆自马庙湖输送至载重汽车上的金属封闭泥槽内,由汽车直接运至排泥场倾倒,陆路运输13km。
方案比较:方案一直接吹填,施工工序最少,但9km的长距离接力施工技术难度大,易发生排泥管堵塞;而且排泥管横跨东湖湖面,不仅影响东湖旅游形象,妨碍旅游船交通,而且会干扰水上划船项目的训练,本方案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方案二比方案三除少一道沉淀工序外,其他均相同,但因泥浆含水量太大而有效运输方量仅相当于方案三的1/3,致使其疏浚开挖综合单价比方案三高出近一倍。方案三具有施工简便、运输效率高、费用低的优点,其缺点为工序较复杂。方案四采取水上吹填与陆上运输的混合方法,陆上运输距离远,运输费用高,且存在污染环境、增加城市交通压力等问题。
经综合比较,污泥长距离输送拟采用方案三。
5.3.2.3 底泥疏挖输送及余水排放工艺设计
根据选定的底泥疏挖施工方案和污泥长距离输送方案,底泥自水果湖开挖后,先排至马庙湖进行预沉淀,然后采用泥驳运输至排泥场。底泥疏挖及输送施工工艺流程详见图5.3.1。
余水排放分两个阶段,即马庙湖沉淀池余水排放和排泥场余水排放。泥浆排至马庙湖时,在排泥管口加药,于马庙湖内进行预沉淀,根据马庙湖预沉淀池分区情况和隔堰布置,余水经二级过滤后排至东湖;泥浆排至排泥场后,根据排泥场(余水过滤处理场)围堰(隔堰)布置和余水过滤处理场分区情况,余水经四级过滤后排至东湖,余水排放流程详见图5.3.2和图5.3.3。(www.xing528.com)
图5.3.1 底泥疏挖及输送施工工艺流程图
图5.3.2 沉淀池余水排放流程图
5.3.2.4 挖泥船施工方法
疏浚工程采用环保疏浚。
挖泥船施工:采用绞刀泵进行绞吸挖泥、接力泵接力、排泥管输送方式,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挖深测量与指示装置进行绞刀深度定位,采用DGPS进行船舶平面定位。
辅助施工:在施工前,为保证疏浚施工的安全、正常顺利进行,需进行疏浚区清障作业,清除各类垃圾、石块等。采用0.5~1.0m3反铲进行近岸清淤、清障施工。
采用120m3/h绞吸式挖泥船吹填至马庙湖内经沉淀后泥驳运输施工方案,即利用安装在桥架端部的绞刀头进行底泥挖掘,绞刀头加环保罩,通过泥泵进行吸泥和泥浆排送。
施工时以钢桩、三缆定位装置、定位桩等为圆心进行定位,利用船体两侧横移锚进行摆动挖泥作业,其特点是单船独立施工,管道泥浆输送,挖泥、运泥一次同时完成,可疏浚、可吹填,对土质适应性较好,定位控制精度较高。施工时,挖泥船先吹填至马庙湖内(吹距2000m,一次接力,浓度10%左右)沉淀(出泥口加沉淀剂),经过预沉淀后(浓度30%~40%左右)再用泥浆泵输送到50m3泥驳运输(排距100m)运至排泥场附近码头的趸船,最后用趸船上的泥浆泵吹填至排泥场内。泥驳水上运距约9km,平均排距300m。
5.3.2.5 疏挖施工技术要点
(1)在挖泥过程中,操作手通过船上的DGPS进行实时精确定位,根据实时通报的水位,通过船上配备的挖深测量与指示装置精确控制挖泥深度。
(2)挖泥船疏挖分区、分层、分条施工,相邻两条的挖泥重叠宽度不小于1m,以防止漏挖。施工时以控制断面为分区界线,将水果湖疏浚区分为11个分区,逐区进行施工,每区疏挖工程按断面开挖标高控制。每区分条、分层疏挖,分条宽度按挖泥船一次开挖宽度控制。由于疏挖厚度较小,为保证既将污染底泥疏挖干净,又避免对下部过渡层造成超挖,一次最大挖泥厚度不宜大于0.2m。
(3)严格控制水位及船舶吃水。挖泥船坚持每岗三测,定时检测水深和船舶吃水,当水深或船舶吃水每变化0.10m时必须重新调整绞刀下放深度,以免发生超挖、欠挖。
(4)由于疏浚区杂物较多,疏挖施工前先进行清挖。挖泥船施工时,操作人员需密切注意设备的工作状态,若有异常,立即停止挖泥,及时进行处理,以免损坏设备。
(5)施工期间设专人巡视管线和施工围堰,及时发现并更换即将破损的管线,并注意维护围堰的施工安全。
(6)在近岸施工时,应派专人巡视护岸,防止护岸破坏。
(7)施工时,马庙湖两个沉淀区(Ⅰ区、Ⅱ区)交替使用,既满足淤泥预沉淀的时间要求,又避免对施工工期造成不利影响。
(8)施工过程中,加强余水排放检测,及时调整排泥管口加药量,清理或更换淤塞的排水口碎石。
图5.3.3 排泥场余水排放流程图
5.3.2.6 大东湖底泥疏浚意见和建议
针对湖泊底泥生态疏浚的各种分析总结成果,对大东湖沙湖清淤疏浚方案进行优化,对已实施的部分进行监测分析和效果评估,分析可能存在的不利影响分析,针对可能存在的不利影响,探讨相关缓解措施。可能不利影响表现如下:
(1)如果疏浚过程中采取的疏浚方案不当或技术措施不力,很容易导致底泥空隙水中的磷及其他污染物质重新进入水体,也有可能在水流和风的作用下将释放的污染物质扩散进入表层水体。
(2)底泥疏挖还能去除底栖生物,破坏鱼类的食物链。如果底泥被完全疏挖,可能需要2~3年的时间,才能重新建立底栖生物群落,不利于水生态的自我修复。
(3)疏浚项目施工期间可能对水域的航运、旅游以及水产养殖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也会产生一定的大气污染(如底泥堆放场的恶臭)和噪声污染,施工过程中的扰动也会对水域水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