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1 水质现状及变化趋势
1.长江水质
长江从武汉市西南部的汉南区廖家堡入境,穿越市区,在新洲区大埠镇出境,境内流程为145.5km,水面宽为1000~4000m。长江干流整体水质良好,武汉段为Ⅱ~Ⅲ类水质。长江干流武汉段2004—2008年水质(氨氮、高锰酸盐、TP和汞等)监测数据见表2.2.2。
表2.2.2 长江干流武汉段水质监测年均值表(2004—2008年)单位:mg/L
2.湖泊水质
(1)水质现状。大东湖水网主要湖泊水质现状情况见表2.2.3、表2.2.4,严东湖水质为Ⅲ类,其他湖泊(杨春湖、严西湖、北湖、沙湖等)均为劣Ⅴ类。由于东湖面积较大,各子湖水质不完全相同。
表2.2.3 大东湖水网主要湖泊水质现状表
注 竹子湖、青潭湖面积计入严东湖。
表2.2.4 东湖各子湖水质现状表
(2)各湖泊水质近年变化情况。东湖有多年的观察监测资料,其他湖泊缺乏历史资料,通过收集整理近年监测资料,重点分析了2001—2007年的COD、TN、TP等变化情况见表2.2.5、图2.2.2~图2.2.6。
表2.2.5 区域内湖泊水质变化表(2001—2007年)
续表
各湖水质变化趋势如下:
1)杨春湖。TN总体水平较低(0.92~2.46mg/L,均为劣Ⅴ~Ⅳ类),稳中有降;TP呈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0.052mg/L(Ⅳ类)上升到2006年的0.245mg/L(劣Ⅴ类)。
2)外沙湖。TN总体水平很高(6.11~10.7mg/L,均为劣Ⅴ类),高端平衡;TP呈明显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0.068mg/L(Ⅳ类)上升到2007年的0.4mg/L(劣Ⅴ类)。
3)北湖。TN总体水平较高(1.9~3.81mg/L,均为劣Ⅴ类),略有上升趋势;TP呈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0.099mg/L(Ⅳ类)上升到2007年的0.18mg/L(Ⅴ类)。
4)严西湖。TN总体水平较高(3.33~4.03mg/L,均为劣Ⅴ类),呈稳定态势;TP呈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0.058mg/L(Ⅳ类)上升到2005年的0.2mg/L(Ⅴ类)。
5)严东湖。TN基本稳定(0.52~1.1mg/L,均为Ⅲ~Ⅳ类);TP总体水平很低,且稳中有降,从2001年的0.024mg/L(Ⅱ类)降到2007年的0.01mg/L(Ⅰ类)。
6)东湖。20世纪60年代以前,东湖湖水清澈见底,水草丰茂,游鱼可见。1960年,TP为0.04mg/L,在Ⅱ~Ⅲ类之间,氨氮为0.5mg/L,比较稳定,为Ⅱ类。80年代后东湖水质降为Ⅳ类、Ⅴ类,甚至劣Ⅴ类。水质变化趋势如图2.2.7~图2.2.9所示。(www.xing528.com)
图2.2.8 东湖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BOD5)的变化趋势图(1996—2005年)
从1983年起开始实施以截污、污水处理为主的东湖综合治理工程,先后利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外国政府环保贷款等,开展了一系列截污工程,至2003年,基本完成主要排口的点源截污。截流入湖污水总量超过30万m3/d;目前尚有30个排口约5万m3/d污水排入湖泊。
20世纪60—70年代,东湖水体氨氮稳定在Ⅱ类,进入80年代后,氨氮降到Ⅳ~Ⅴ类,甚至有两年为劣Ⅴ类(1990年和2002年)。
20世纪60—70年代,东湖水体TP处于Ⅲ类,进入80年代后,在Ⅴ类与劣Ⅴ类之间徘徊,年度波动较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湖水体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BOD5)变化不大,处于Ⅲ~Ⅳ类之间。
从东湖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来看,20世纪60—70年代水质较好,80年代后持续恶化,2000年后逐步在一个高位上呈现稳定,但很脆弱。水质年际间变化较大,近几年呈总体好转趋势,特别是2003年、2004年,TN、TP及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在总体趋势变化上出现“拐点”,说明东湖截污及综合治理初见成效,已控制了水质恶化的趋势。目前水质仍在Ⅴ类至劣Ⅴ类之间“徘徊”,未达到水质管理目标所确定的Ⅲ类标准。
(3)湖泊水质年内变化情况。郭郑湖位于东湖中心区域,是东湖子湖中面积最大的,周边被其他子湖包围,其年内水质变化能较全面反映出气温、降水、排污对湖泊的综合影响。武汉市排水监测站2008年郭郑湖的监测值见表2.2.6、图2.2.10,总体来看,湖泊水质年内变化趋势为:水体CODMn、TN、TP含量从年初开始上升,5—9月达到高峰值,到12月回落至低点。
图2.2.9 东湖水质总体变化趋势图
表2.2.6 郭郑湖2008年水质监测成果单位:mg/L
2.2.3.2 水生态演变及现状
东湖是大东湖水网的主要湖泊,根据多年来相关部门对东湖生态演变的观测,初步整理出水生态演变情况,从几十年的生态演变可以看出生物种类不断减少,耐污种类、数量随之增加,与东湖的水质恶化同步。
图2.2.10 郭郑湖2008年水质变化趋势图
水生植被的群落结构和历史演替特点:种类不断减少,生物量不断降低,分布面积不断缩小,目前水生植被覆盖面积不到2%;现存植物区系以耐污种类为主,多样性低,水生植被演替到狐尾藻和苦草占优势的阶段;部分湖区呈现次生裸地,沉水植物消失。
东湖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历史演替特点:随着东湖水质的恶化,绿藻、蓝藻等种类逐渐成为优势种。
东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历史演替特点:随着水质的逐渐恶化,浮游动物种类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
东湖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历史演替特点: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东湖水体氨氮和TP含量的增加,底栖生物种类减少,耐污种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