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防止钢材脆性破坏的几种方法

防止钢材脆性破坏的几种方法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钢材破坏性质按照断裂前塑性变形的大小,分为塑性破坏和脆性破坏两种。前者由于变形大、有预兆易被人们发现,可采取修复措施;后者断裂前不发生塑性变形、没有预兆,是突然性发生的不易事先发觉,故脆性破坏极易造成事故,危害很大,必须尽量避免发生。预防钢材发生脆性破坏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防止钢材脆性破坏的几种方法

钢材破坏性质按照断裂前塑性变形的大小,分为塑性破坏和脆性破坏两种。产生了很大塑性变形后材料才出现断裂称为塑性破坏;当材料几乎不出现显著的变形情况下就突然断裂称为脆性破坏。前者由于变形大、有预兆易被人们发现,可采取修复措施;后者断裂前不发生塑性变形、没有预兆,是突然性发生的不易事先发觉,故脆性破坏极易造成事故,危害很大,必须尽量避免发生。

起重机钢结构发生脆性破坏往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主要因素有某些有害的化学成分、应力集中和低温等。预防钢材发生脆性破坏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控制有害化学成分

钢的基本元素是铁(Fe),在普通碳素结构钢中纯铁的含量约占99%,另外含有碳(C)、锰(Mn)、硅(Si)、硫(S)、磷(P)等元素和氧(O)、氮(N)等有害气体,仅占1%左右。钢的化学成分对材料力学性能和可焊性影响很大,选用钢材时要特别注意。

碳是决定钢材性能的最主要元素。如果含碳量增加,则钢材的屈服点抗拉强度都会提高,硬度也上升,但伸长率冲击韧性会降低,同时,钢材的疲劳强度、冷弯性能和耐腐蚀性能也将明显降低。各类钢材的含碳量是有规定的,一般不超过0.22%。锰是有益元素,能显著地提高钢材强度,并保持一定的塑性和冲击韧性,但含量过多也会降低钢的可焊性。一般在普通碳素钢中,锰含量为0.25%~0.65%。硅能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但含硅量过多会降低钢材的塑性和冲击韧性以及可焊性。钢材中含硅量控制在0.1%~0.3%。硫是钢材中的有害元素。含硫量增大会降低钢材的塑性、冲击韧性、疲劳强度和耐腐蚀性。由于硫化物在高温时很脆,使钢材在热加工时易发生脆断(热脆),焊接时易开裂,因此硫含量必须严格控制,一般不超过0.055%。磷和硫一样,也是有害元素。随着含磷量的增加,钢材的塑性和冲击韧性会降低,低温时尤为明显,可使钢材发生脆断(冷脆)。磷的含量也应严格限制,一般不超过0.045%。氧和氮是钢中的有害气体。在金属熔化状态下从空气中进入,使钢变脆,造成材质不匀。在冶炼和焊接时应避免钢材受大气作用,使氧和氮的含量尽量减少。

为了改善钢的力学性能,可增加锰和硅的含量,也可掺入一定数量的钒(V)、钛(Ti)、铌(Nb)等合金元素,形成合金钢。如汽车吊的起重臂常用16MnTi低合金钢。

2.减少应力集中

减少应力集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www.xing528.com)

1)设计。尽量减少应力集中,如尽量做到截面形状及尺寸变化平缓措施,减少应力集中现象。齿轮、带轮、车轮等,常采用压配合或热压配合方法装配在轴上。当轴受弯曲时,在这些机件的边缘处会产生严重的应力集中。为缓和这种现象,可将轴的配合部分适当加粗,并使加粗部分与其他部分有一个大圆角过渡。

2)工艺。表面热处理强化,包括表面感应加热淬火、渗碳、渗氮和复合处理等,可得到软的芯部,硬的表层,在表层还存在残余压应力,由此降低应力集中的影响。也可采用喷丸强化工艺,使金属表层强化且产生大的残余压应力,从而降低应力集中的危害。另外还有滚压强化处理工艺,其效果也是降低应力集中的有害作用。

3)使用。定期进行无损检测是发现裂纹的有效方法。用于高温环境的起重机,主梁上下翼缘板温差较大,由热应力引起的应力集中能加速疲劳损坏,使用中应采取下翼板下面加隔板隔温措施,同时要严格避免起重机超载运行和减少冲击。对在腐蚀条件工作的起重机应尽量减轻零件的腐蚀操作。

4)修理。注意断裂件的断口保护,对照有关资料,以区别零件断裂的形式、原因、起源等。无论采用何种方法修理,都要注意人身安全,并要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在修理时拆卸和装配中避免零件表面的损伤,不磕不碰,采取措施减少零件的变形和应力集中。

3.避免或减少低温下作业

温度变化直接影响钢材的力学性能。当钢材处在温度200℃之内时,强度、塑性、韧性变化很小;当温度在200~300℃时,强度和硬度提高,伸长率下降,钢材变脆,这种现象称为蓝脆现象;当温度超过300℃时,强度明显下降;当温度超过600℃时,强度几乎等于零。

温度下降时,钢材的强度显著提高,塑性、韧性下降,在一定的负温度下,钢材完全处于脆性状态,此时,如果存在应力集中,将加速脆性发展,导致钢材脆断。起重机械在野外作业时,应特别注意低温脆断问题,严禁在寒冷的早晨或-20℃以下的温度中作业。如果工程需要,则只能在中午短期作业和吊75%的载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