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政监管偏好及其种类分析

行政监管偏好及其种类分析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偏好作为一种主观态度而存在,通过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为来发生作用。行政监管偏好反映的是公共政策制定者和行政监管执行者的内在选择倾向。所有这些影响因素通过行政人员个人喜好而影响行政效果。因此,监管偏好的存在使得监管行为在实践中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通过对监管偏好的分析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政策制定、执行等方面经常出现的执行效力与执行不力等问题。

行政监管偏好及其种类分析

偏好是一个源于心理学的概念,在经济学领域被广泛运用。在美国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Gary S.Becker)提出的个人偏好歧视理论中,歧视被看作是歧视者的一种偏好,指的是个体偏向于同某些特定种族或性别的成员打交道。在贝克尔的《歧视经济学》中,他提出了歧视偏好模型(Taste-for-Discrimination Model),并将偏好对歧视的影响归纳为“当歧视行为付诸实施时,为了行使这种特权,该人要么为此直接支付费用,要么放弃一部分收入”[10]。而在显示性偏好理论(Revealed Preference Theory)中,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Samuelson)提出了“消费者选择—偏好关系”的模型,指出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的购买行为暴露或显示了他内在的偏好倾向。该理论提出了从消费者行为分辨最好的可能选择的路径,从而使得人们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推测消费者的偏好。此外,还有诸如顺序偏好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单峰偏好理论、时间偏好理论等。对于偏好的研究成为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充满特色与活力的研究视角。

归纳而言,经济学意义上的偏好,从本质上讲就是内在的选择倾向,是一个关乎判断和决策的概念。判断和决策是人类根据自己的愿望与信念(包括效用、个人价值、目标、结果,以及预期、知识、手段等)选择行动的过程。偏好作为一种主观态度而存在,通过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为来发生作用。(www.xing528.com)

行政监管偏好反映的是公共政策制定者和行政监管执行者的内在选择倾向。它是监管者在行动和决策时的态度、信念、习惯、价值判断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形成和决定监管决策和行动倾向的原因有多种,包括理念的影响、环境的影响、经验的影响、心理的影响和价值的影响等。所有这些影响因素通过行政人员个人喜好而影响行政效果。因此,监管偏好的存在使得监管行为在实践中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通过对监管偏好的分析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政策制定、执行等方面经常出现的执行效力与执行不力等问题。从监管偏好这一视角,可以对政策执行与监管效果等问题进行更全面的剖析,特别是主观因素范畴的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